《论语》首章,国人几乎皆能背诵,浅者浅得,深者深得;各代儒者对此亦各有体会与阐述。
就第一句而言,吾人以为“学”字,仅当作一般“学”的意思讲,不应涵盖过多,正如《中庸》之“博学之”之意思,如此,“习”字才有独立的意义。而“习”字当作“练习”“实践”讲,似较为恰当,尤其偏向“实践”,亦与《中庸》“笃行之”之意相通;此处”实践“,可指一般人生之行动与实践,与格物致知意思较为相近;亦可指高层次的道德意识之实践,与正心诚意之意思较为相近,如此亦是徹上徹下,涵盖无穷。采用“实践”之意,似较前贤“温习”“复习”等意更为明朗,而令人人可随时体贴,一般人亦可常得“学”后”实践“之“悦”。孔子当亦不否决人生一般之实践活动。
第二句,实乃可遇不可求之事,有则可乐,无则可思,正如孔子思”吾党之小子“之情。
第三句,最能警醒人生,纵然能看淡功利者,亦常“患人之不己知”,吾辈学者,于此处常作反省,或能稍有君子之德。
——澤之摘述自《论语·学而第一》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