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做学问不在于知道了多少知识,而在于是否悟到了背后那个超越的、不变的理,正如孔子与他的弟子子贡的那一次著名的对话: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又如孔子与他的弟子曾子的那一场对话: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孔子都在试图向他的学生启发揭示出那个“一”,也就是那个永恒不变的理,我想这也是孔子给我们后世每个人留下的一个终身命题。当然,这并不代表儒家反对知识,古语有云:“一物不知,儒者之耻”,孔子亦曾说过:“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zhì)于鸟兽草木之名。”可见孔子对于知识的态度,也是鼓励追求的。只不过有本有末而已。在这个知识与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每个人要怎么过我们的一生?是要追求孔子的“一”,还是要追求“无涯之知”,何择何取,何去何从,每个人要应该好好想一想的。——澤之摘述自季謙先生《论语七讲》之一《今生有幸——解读经典的态度与方法》 [原文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