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专题 对儒学、人生、教育、中国哲学等传统文化中的重大议题,进行集中深入学习…… 更多专题
-
季谦先生:只要你明白
人为什么会迷茫,那是因为一般人只在表面上看事情,所以只能在现实上用功夫,他们的生命没有“根柢”;事情如意就好,遇上不如意,就会恐慌、焦虑、着急,不知道为什么很努力却还没有成就。因为不能够从视其所以的第一步走向观其所由的第二步再走上察其所安的第三步,对人生的观察不能追源溯本,生命没有根柢,就不能“安身立命”。
-
信得良知及——《传习录》云课堂招生简章
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号阳明,乃为中国历史上极少有的“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圣人。其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致良知”之说,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 阳明先生之学,凝于《传…
-
牟宗三:王学的歧出(关于“玩弄光景、簸弄精神、气魄承当”)
学道过程中有“玩弄光景﹐簸弄精神﹐气魄承当”三句话﹐此三句话﹐都是学道的毛病。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二章小乘部派与大乘三系| 第二节 大乘佛学三系
部派佛教,四分五裂,渐渐失去原始佛教的精神,于是在小乘的“经、律、论”三藏之外,陆续有大乘经典之出现。 大乘经典在根本思想上不外三系。印顺法师判为“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
-
乐习答问:生活是为了安稳幸福吗?——答知乎网友“小白对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理解……”
▌愚也不才,最近正好在学习《传习录》,以下所答仅为个人当下所悟所思,与兄台讲习讨论、一同切磨而已,非敢为定论。为使讨论切要,不为漫谈,以下对兄台所说做逐句回应: 问曰:“小白对…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二章小乘部派与大乘三系|第一节小乘部派佛教
小乘部派佛教,上承原始佛教,下开大乘佛教。 佛灭百年倾,佛教发生部派之分裂,各部派歧异的说法,见于各部派之论书,论书旧译为阿毗达磨或阿毗昙,其任务是解释佛教的教法(教义)。由于…
-
文礼书院经典读本“业业志友”招募公告
阳明先生尝云:“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故所谓学者,莫不当以经典为本,浸之润之,琢之磨之,体之悟之,践之行之,先明己之慧命,畅己之德风,随后扩而充之,推而广之,以化天下…
-
〖原创〗工夫要向上翻,不要就地滚
今日晨读完《传习录》,与一友论学,说及平日工夫常在悔悟之中,往日习性常借机而发。 吾谓之:“工夫要向上翻,不要就地滚。” 就地滚者,今日遇一事而此病发,责己甚痛;明日又遇一…
-
季谦先生: 乐——第二届“论语一百”夏令营主题演讲
所以我们对于儒家安贫乐道的说法,一定要好好理解——不是因为贫穷而乐,也不是只有在贫穷中才能表现乐,不是因为这种背景而可乐;而应该是,纵使在贫困之中,依然是可乐的,这样才叫作悦乐的精神。
-
曾昭旭:怎样进行意义的创造呢(《让孔子教我们爱》四十三)
谁来负责向往理想、善用才质,而接通两者,圆成一体呢?就是每一个当事人自己的创造性心灵,即所谓“依于仁”(取决于每人的心是否能充分呈现他的创造性——仁)。一般粗疏地看,似乎人的才质也可以借由别人的善用而成才,但那样只能成就生命的工具价值,而无法成就主体价值。若扣紧生命存在的核心价值(如自由感、相爱感)而论,毕竟是只能靠每个人自己创造而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