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徐复观:孔门艺术精神的转化与没落
这里尚不能不解答一个问题,即是孔门如此重视音乐,何以它毕竟没落得这样快,没落得这样彻底呢?这当然不是一个单纯的原因。首先,就儒家自身说,孔门的为人生而艺术,极其究竟,亦可以融艺术于…
-
《孟子》注疏之 <梁惠王章句上> 第1章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sǒu)!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
-
牟宗三:圆教与圆善
上一次我们谈分别说与非分别说(注一),以了解说法的两个方式。我们由分析哲学的“分析”(analysis)一层一层往上讲,探究到广义的“分解”。不但西方哲学重视分解,就是中国哲学和印…
-
牟宗三:儒家系统之性格
我们在上一次已经讲过了如何了解诸子的起源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就顺着上一次所讲的再往前进一步,分别就着每一家的学术系统来看,看看这些系统里边有些什么样的问题,有些什么样的主要观念。顺着…
-
牟宗三:《孟子·告子篇上》第六章释义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
-
良知感应乃“智的直觉”之感应|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第3节
阳明凡言“本体”,皆是意指当体自己之实性而言。每一实性(如仁、义、礼、智),皆渗透于其他实性而彻尽之,举其一可,举其二三以至于千百,亦无所不可。所以阳明或说真诚恻怛是良知之本体,或…
-
季谦先生:经学常识
2008年9月30日 把一个思想从人间推走,不要让它影响社会,这样叫“辟”。这个“辟”,其狭意是“直接的排斥”,如孟子的辟扬墨,宋明儒的辟佛老;而其广意则可以由直接的…
-
解经捷径——季谦先生谈移注法(附文礼书院解经参考书单)
1、关于初学者解经,我提倡移注法,请先以移注法解去。所谓移注法,即将自己不懂的生字生词,找注解来把它抄在读经本句子旁。以后先不必说都能自由解义发明,至少拿着读经本时,可以顺利将文句…
-
牟宗三:无限智心一观念将如何被确立?
无限智心一观念,儒释道三敎皆有之,依儒家言,是本心或良知;依道家言,是道心或玄智;依佛家言,是般若智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这都未对象化而为人格神。凡此皆纯自实践理性言,毫不涉及思辨理…
-
牟宗三:〈告子篇上〉疏解
一 杞柳之喻 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桮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桮棬。” 孟子曰:“子能顺杞柳之性而以为桮棬乎?将戕贼杞柳而后以为桮棬也?如将戕贼杞柳而以为桮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