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史
-
《西铭》的理境及其践履规模|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2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6节
一、《西铭》原文⑫ 乾称父,坤称母,予兹藐焉,乃混然中处。故天地之塞,吾其体;天地之帅、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与也。 大君者,吾父母宗…
-
正蒙的心论|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2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5节
一、心能尽性、仁心无外 诚明篇云: 心能尽性,人能弘道也:性不能检其心,非道弘人也。 《论语·卫灵公》记孔子之言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
正蒙的性论|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2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4节
一、性之立名:体万物而谓之性 乾称篇云: 妙万物而谓之神,通万物而谓之道,体万物而谓之性。 太虚之体,即寂即感,能妙运万物而…
-
正蒙的天道论|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3节
一、太和之道 《正蒙·太和篇》首段云: 太和所谓道。中函浮沉升降、动静相感之性,是生絪緼相荡、胜负屈伸之始。其来也,几微而简:其究也,广大坚固。起知于易者,干乎?效法于…
-
天道性命相贯通|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2节
横渠的著作,以《西铭》与《正蒙》最为重要。《西铭》所说,乃儒家共许之义,所以自二程以下,皆相推尊无异辞。(解见本章下第六节)但就思参造化、自铸伟辞而言,则《正蒙》一书…
-
张子生平与关中学风|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张横渠“思参造化”>第1节
张横渠(公元一0二0-一0七七年)名载,字子厚。世居大梁,其父迪,仕于仁宗朝为知州,卒于官。诸孤皆幼,不克归,以侨寓陜西凤翔郿县为横渠镇人。横渠虽少孤,而志气不群。年十八,慨然…
-
《太极图说》的思想架构|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6节
道教方面,先有太极图或无极图,以表示其修炼之历程。濂溪见之,一时觉得有趣,遂加以改作,又恐人不明所以,故另作「图说」以寄意。持平而言,太极图虽可能源自道教,而太极「图说」则断然…
-
作圣的工夫|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5节
《通书》思第九云: 洪范曰:「思曰睿,睿作圣」。无思,本也;思通,用也。几动于此,诚动于彼。无思而无不通为圣人。不思,则不能通微;不睿,则不能无不通。是…
-
乾道变化即是诚体流行|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3节
若将这创生的终始过程应用到乾卦彖辞,则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亦正显示一个诚体流行的终始过程。再就乾卦卦辞而言,「元、亨、利、贞」,亦同样表示诚体流行的终始过程。…
-
以诚体合释乾元|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2节
第二节 以诚体合释乾元 周濂溪的著作不多,重要的是《通书》(又名易通),《太极图说》。《通书》开宗明义第一章,便以《中庸》之「诚体」合说《易传》之「乾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