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14年4月24日
地点:文礼书院
我的教育是从原理出发,然后再做实践。这跟近代西方人文科学的形态不大一样,但它们背后的道理是相通的。人类做事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把道理想好了,然后按照所认定的道理去做,结果把原来的期待实现出来。比如我所提出的英文学习理论,我是先想出一套合理的方式,然后按照这一套去做,果然把英文学好了。另外一种做事的模式是——先去做调查,把调查的结果收集起来,统计之后,做成一个结论,然后以这个结论做为理论基础,付诸实践。
以上第一种是还没有做先有理论,先想好再去做,而第二种是先调查,再形成理论,这两种处事的方式是不一样的,而它们会产生什么结果呢?比如说现在世界流行的英文教育,好像是先去观察,然后再做统计,然后形成结论,然后大家来用。现在谁来观察呢?大部分都是外国人,外国人来观察统计做出结论然后中国人来用。很少有中国人去反省这样的路数对不对,这样的结论合理不合理。我从推广读经以来,教大大家学英文的方法,是先背书,再理解,那是我经过思考的。因为暑假要用《小爱神》为课本来教你们英文,所以我要你们先把《小爱神》背起来。这个要求当然不是我临时起意,我只是利用这个机会再把原来的想法实证一下。我原来的想法是语文的学习要先孰悉、背诵,再去做讲解,现在这个机会刚好可以做见证,我很有信心你们会达成预期结果。我跟一些读经的家长和老师说我的计划,不但没有人怀疑,甚至很羡慕你们有这样的机会。
现在,各位同学背诵《小爱神》已经一两个月了,我发现成果渐渐展现,当然很高兴。最令我高兴的还不是因为有了成果,而是因为证实我的理论是可用的。其实,纵使你们这次进行背诵的成果不好,我可能还会坚持我的理论。有人会说你这人怎么这样刚愎自用,其实不是,我的意思是退一步说,这是一种修辞的方法,我说纵使你们这次实践没有成功,我还是会继续推动这种教育方法,这个意思的潜台词是:我很有信心,不可能不成功。用文章的修辞说“纵使没有成功也要继续做”,表示我对理论的信心有那么强,强到现实不能证明,我都还要这样做。这譬如有人说,你看孔子一辈子也没有完成他的理想,他一心想要治国平天下,一辈子努力奋斗,从五十二岁到六十八岁,这么老了,还在外面奔波,回到老家再过五年,就过世了——他六十八岁回到鲁国,七十三岁就过世了。你看他辛辛苦苦也没有什么成就,后世的人谁还跟他学啊?但孔子一定会说:“纵使我没有成就,我还是相信我的道理是对的。”这是一般人所难以了解的心态。当然,这样的心态不可以随便乱用,因为把这种心态随便乱用的结果,恐怕有些地方会出很大的差错。中华民族最近一百年来就有些人——真的有某些人,因为他信某一种主义,他就认定这种主义一定是正确无误的,于是他就付诸实践——明明做不成,事情都已经坏了,他还硬是要做,结果呢,就造成这个时代的浩劫,这就是刚愎自用的后果。我刚才说我推行我的主张,岂不很相似,但我的这样的主张是可以的,他们那种主张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别人那样主张是不可以的,而我这样主张是可以的,这里面有本质性的区别,请你们自己去想一想。
总之,我这样请各位用这种方式读英文,发现各位确实都有进步,我就非常安慰,而这安慰不是来自于各位已经有进步了,才感到安慰,而是在你们还没开始,我就知道你们必定会进步。当然,将来你们做好了,可以让更多人相信,才是更大的安慰。现在大家,我调查一下,你们对于查单词,查得比以前少了,有这种感觉的请举手!好,不错,真的进步了。有同学刚才跟我说她以前学习方式是很合乎读经理论的,她是用声音来记忆,本来胎儿跟婴儿大体是用耳朵学习,超过三岁以上就不全靠耳朵了。她现在超过十三岁了,还靠耳朵,表示还保持了纯真的天性,因此她记忆的能力到现在还非常好,我鼓励她把这个能力扩大并转型,扩大转型到理解,一面以声音记忆,一面有所理解,两种力量合起来,记忆将更好,而且更接近读书的目的。因为我们读经,到最后是要理解,不是只停留在背诵。
我听说过几个大学英文系教授的故事,他们教学的方法很合乎我的观念。有一个教授,对英文系大一的学生说:“你们考上英文系了,将来英文是你们的主科,我的‘大一英文’这门功课是很难通过的,你们如果怕通不过,可以去做一件功课,谁把初中三年——是初中三年,不是高中三年——的英文课本课文背完,我就可以让你及格。”当时台湾的英文课是从初中开始,读到高中,读了六年英文,英文好的才考上英文系,而这个英文系的教授认为,只要把初中三年的英文课文背完,就可以通过英文系的大一英文。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这个教授认为能够背诵初中生的文章,你的程度可以媲美于专业的大一。其实,在我看,不止如此,我认为会背初中英文的学生,他的英文程度超过大一。为什么呢?凡是评价教育,不是只看现在眼前,还要把将来的发展性计入。如果一个人只是应付初中三年的英文考试,都及格了,而高中的英文如果没有学过,那他差大一新生至少差了三年。但是一个人如果把初中的英文课文背过,将来他到大一大二的发展力、甚至进研究所以后的发展力,将比正常的孩子上来的还要强,所以我认为那个教授测试的替代方案是很高明的,宁可背完三年的初中英文课本,而不是初中高中都考得多好,有了背诵初中课文的基础,就可以直接接到大学了。
第二个故事也是英文系的教授。他说英文要好,很简单,阅读英文书,是有方法的——大一学生要放暑假的时候,他规定所有的学生自己选一本自己喜欢的英文名著去读。最先一定会一直查字典,等到看到一百页之后,就几乎不用查字典了,就是遇到生字,不必查也都会了,因为可以从文句当中猜出那个字大略的意思。结果他们班上有几个照教授吩咐的,在暑假真的去看英文小说的,到二年级的时候,他们的英文程度真的突飞猛进;而没有照做的,大学四年里都遇到相当的困难。所以各位,学问是很简单的,但是你要在很早的时候打下基础。当然,打基础是一段艰辛的历程,但就象爬山,你宁可攀岩上去,很快就攀到高处,如果你爬的是缓坡,要走很长的路,才能走到高处,而如果只想走平地,虽然轻松,却永远不能到高处。所以你要用一种精神,昂扬的精神迎上去,因为现在你们还年轻,现在又有时间,你眼前的任务就是用功学习。现在不论你是背书,还是解经,都是基础工夫,都要扎扎实实地打根基,只要你集中精神,咬紧牙根冲过去!冲过,就好了。
第三个故事也是一个英文系的教授。他说他父亲那一辈,在民国初年,他们高中的英文课,那时中国的教育还没有完全按照西方的做法,老一派的教师很古板的,教语文还是注重背书。高中英文课本就是《莎士比亚故事集》,就是根据莎士比亚的戏剧改写成故事,比如《仲夏夜之梦》、《哈姆雷特》、《罗密欧与朱丽叶》……这些,把所有的戏剧都改写成故事。那本书是英国的高中生的课外读物,中国的高中生也读这本书。怎么读呢?英国的孩子当故事来读,中国的高中生就要背,这本书字印得比较大,总共大约五百页,如果一般印刷,也差不多一两百页而已,算是普通一本小书。学校的规定就是高中三年把这五百页背完,英文就算毕业了。那么他们怎么考试呢,除了考背书外,还考作文,因为他们认为会背书就会作文。他们到了高二时,考试要写一千字的英文作文,考卷一发下去,大家就埋头猛写,教室里只听到沙沙沙写字的声音,真是下笔千言。为什么呢?他们到了高二,已经把《莎士比亚故事集》背了半本了,背了两百五十页,那两百五十页的大概两万多字吧,相当于我们一本英文读经本,他们背了一本英文,就会英文作文。何况我们如果能背四本英经典,十万字,等到一开始解经以后,相信你的能力也会很强的。我听说我们的同学有的人也开始用英文写日记,甚至用英文作诗,我不知道他真能用英文作诗吗?但好玩嘛,你不要那么严肃,玩一玩没关系,不像样又有什么关系呢?你就用这种精神来学习,一面要积极要奋发,一面要乐观要大方。不止是做人,为学也是要用这种态度,这是第三个读英文的故事。
这些都是真人实事,都跟我们现在的学校的英语教育不一样;所以我们应该时时从现实的教育中反头过来,省思教育的道理。把教育的道理理清楚了,然后按照道理做去,便心安理得。心安理得,便自然有效。刚才要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什么叫刚愎自用?这样便不是刚愎自用。但是有些人信了某种主义,并没有深刻地思考那种主义是不是真正的天地之道,是不是真正的圣人之道。他如果没有问,然后他就坚持,非这样做不可,并且说谁不跟我这样做就是反动,反动分子就要杀头,这就很可怕了。现在,我没有说你没有照我这样学英文就是反动,就要杀你头,对不对?这是第一点,我没有那么强势。第二点呢,我们曾经反复的思考,而且时时重新思考,如果道理本来就这样,便是合乎圣人之道,合乎天地之道,合乎内圣外王之道,这样子我们就可以放心去做,但不是强迫别人一定要跟着这样做,这样子天下就没有问题。做人也这样,你有你一套做人的方法,你要常常去思考,你这一套做人之道合不合圣贤之道,是不是天地之道,如果是,你就坚持这样做,但是你不可以叫别人也一定要跟你这样做。所以,同样是有信心,同样是“坚持”,但其中的意义是不一样的。所以各位同学,你也不一定要完全听我的,你也可以跟我一样,自己思考自己依照自己所认定的道理做。但是我本来是为我自己负责的,也是为各位负责的,所以在你还没有自信之前,你就相信我,呆呆地跟我这样做,也可以。到最后,希望你们能在道理和经验上两面都明白,你们除了依照这样的方式学习英文之外,你们也要时常反思教育的道理。一两年之后,你的英文能力在经验上证实了,而你的理论也慢慢想通了,于是你以后也可以像我这样,能够去宣导这个理论。要出去宣导任何理论,首先你要自己很明白,最好两面都明白,才能做宣导,如果连你自己都不明不白,怎么可以乱宣导?孟子所谓“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说到这里,我想到另一句话,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你也可以翻译成“贤者为己,不贤者为人。”为什么呢?有证据的。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古今相对,而孟子说“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贤者”跟“今”相对,可见孔子的古之学者,就是孟子的贤者。古人说“古之”、“古之”,或“昔者”、“昔者”的意思,不一定是古代的意思;古之人古之人,是我理想中的那些人,理想中的那些人,就是有贤德的人。孔子说“入其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我们应该以贤者为师。所以我们所怀念的“古之人”,不是泛指以前的一切人,而是我所敬重的古人,我所敬重的古人就是永恒的贤者。所以,“古之学者为己”,就是“有贤德者是为己的,而为己的态度就是我所应效法的。”这样解,叫做“解经”。当然啦,你们第一度解经,你不必想太多。譬如,现在你们在诵读本上移注,解到“古之学者为己”一句,你解成“古代的学者都是为自己而学的”,也算通过了;如果能解成“古代的有贤德的人是为自己而学的”,当然更好。其实,直接解成“我们应该为己而活”,才是最贴近孔子原意的。你现在解经,先不必这样子,你现在解经,就是原原本本地、呆呆地一个字一个字解。能够一个字一个字解已经不错了,将来能够灵活运用,那是更进一步的事。
好啦,大家继续读书吧!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三辑《永恒的理想:文礼书院》。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评论列表(5条)
另外,《小爱神》这个英文读本请问在哪能找到呢?方便说一下不?
@心宁静,书读深:可以去淘宝或者孔夫子旧书网搜搜看,可以搜“王财贵主编”的关键词。
@泽之:好的,感谢
“我刚才说我推行我的主张,岂不很相似,但我的这样的主张是可以的,他们那种主张是不可以的,为什么别人那样主张是不可以的,而我这样主张是可以的,这里面有本质性的区别,请你们自己去想一想。”请问这里老师说的本质的区别是在于“人性”吗?
@心宁静,书读深:是的,只有根据于人性的主张才是可以的,否则违背人性的主张都必然是刚愎自用,给人生或人类带来灾难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