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qǔ),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言仓廪实而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而民信于我,不离叛也。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去,上声,下同。
○言食足而信孚,则无兵而守固矣。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也。
○程子曰:“孔门弟子善问,直穷到底,如此章者。非子贡不能问,非圣人不能答也。”
○愚谓以人情而言,则兵食足而后吾之信可以孚于民。以民德而言,则信本人之所固有,非兵食所得而先也。是以为政者,当身率其民而以死守之,不以危急而可弃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
○子贡一日问政孔子。孔子告之说:“为政之要,惟视民生之最切者以为之所而已。食者,民所赖以为养。食有不足,则民生不遂,不可也。必须为之制田里,薄税敛,使闾阎有乃积乃仓之富,国家有九年六年之蓄,这等样足食才好。兵者,民所赖以为卫。兵有不足,则民生不安,不可也。必须为之比什伍,时简阅,使伍两卒旅之无缺,车马器械之咸备,这等样足兵才好。然米粟虽多,兵革虽利,苟信有未孚,则民心日离,又岂可乎?必须施教化,明礼义,使为吾之赤子者,皆有尊君亲上之心,无欺诈离叛之意,这方叫做民信之矣。夫食足,则导之而生养遂;兵足,则治之而争夺息;民信,则教之而伦理明。虽帝王之治,不过如此。兼是三者,政其有不举者乎?”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曰:“去兵。”
○子贡又问说:“三者兼全,固为善政。若事势穷蹙,难以兼得,必不得已,于三者之中,姑去其一,则以何为先?”孔子说:“若不得已,宁可去兵。”
○盖食足而信孚,则民亲其上,死其长,虽无兵而守固矣。此兵之所以可去也。
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
○子贡又说:“三者去兵,已是权宜,若事势愈蹙,虽食与信,亦有难兼者,必不得已,于二者之中又当去一,则以何为先?”孔子说:“又不得已宁可去食。”盖民无食必死,然自古及今,人皆有死,是死者,人所必不能免。若夫信者乃本心之德,人之所以为人者也。民无信,则相欺相诈,无所不至,形虽人而质不异于禽兽,无以自立于天地之间,不若死之为安。故为政者,宁死而不可失信于民,则民亦宁死而不失信于我矣,此食所以可去,而信必不可无也。即此观之,可见国保于民,民保于信,以古之王者,不欺四海,善为国者,不欺其民。盖有爱民之真心,而后有教养之实政,自然国富兵强,民心结而不可解矣,此信所以为人君之大宝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足食,足兵,民信之矣:仓廪实、武备修,然后教化行,能使其民对上有信心。
○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遇不得已,兵、食、信三者不能兼顾,必去其一,则何者可先。
○去兵:此如今言:宁因黄油去炮弹,不为炮弹去黄油。
○于斯二者何先:又不得已,顾食则失信,全信则失食,则二者孰可去。
○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与其去信,宁去食。此不仅指为政者发仓廪以拯民言,亦兼指为政者教民取舍言。民无食必死,然无信则群不立,涣散斗乱,终必相率沦亡,同归于尽。故其群能保持有信,一时无食,仍可有食。若其群去信以争食,则终成无食。去兵者,其国贫弱,恐以整军经武妨生事,故且无言兵,使尽力耕作。去食者,如遇旱蝗水涝,饥馑荒歉,食固当急,然亦不可去信而急食。
○本章因子贡善问,推理至极,遂有“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之说。然子适卫,告冉有:“既庶矣,当富之。既富矣,当教之。”与本章足食在前,而兵与信次之同意,可见为政者首以使民得食,能保其生为先。惟遇不得已,则教民轻食重信,一处常,一临变,读者须于此善体,不可徒认“自古皆有死”之单辞,遂谓为政者可以不顾民命,而高悬一目标以强民之必从。此亦一义命之辨。为政者首重民食是义,宁去食是命。立身立群同是一理,立身有舍生取义,导群亦有去食存信,此与“仓禀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各申一面,不相害。
【白话试译】
○子贡问为政之道。先生说:“先求充足粮食,次乃讲究武备,民间自然信及此政府了。”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三者间,必去其一,则孰可先去呢?”先生说:“减去武备吧!”子贡又问:“倘遇不得已,于此二者间,再必去其一,则孰当先去呢?”先生说:“减去食粮吧!自古以来,人谁不死?若苟无信,则一群都不存在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