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学而第一 第9章|总第9章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慎终者,丧尽其礼。

○追远者,祭尽其诚。

○民德归厚,谓下民化之,其德亦归于厚。

○盖终者,人之所易忽也,而能谨之;远者,人之所易忘也,而能追之:厚之道也。故以此自为,则己之德厚,下民化之,则其德亦归于厚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慎,是谨慎。

○终,是亲之既殁。

○追,是追思。

曾子说:“人伦以亲为重,人之事生,或有能孝者,至于送终,则以亲为既死也,而丧葬之事不能尽礼者,多矣。初丧之时,或有能思念者,至于岁时既远,则其心遂忘,而祭之礼,不能尽诚者多矣。此皆民心之薄,由在上之人无以倡之也。若为上者能致谨于亲终之时,不徒哀而已,而每事尽礼,不使少有后日之悔。又能追思于久远之后,不徒祭而已,而致其诚敬,不敢少有玩怠之心,则己之德厚矣。由是百姓每(?),自然感化,皆兴仁孝之心。丧也,尽其礼;祭也,尽其诚,而其德亦归于厚矣。此可见孝者,人心之所同。君者下民之表率。欲化民成俗者,可不知所以自尽也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慎终:终,指丧礼言。死者去不复返,抑且益去益远。若送死之礼有所不尽,将无可追悔,故当慎。

追远:远,指祭礼言。死者去我日远,能时时追思之不忘,而后始有祭礼。生人相处,易杂功利计较心,而人与人间所应有之深情厚意,常掩抑不易见。惟对死者,始是仅有情意,更无报酬,乃益见其情意之深厚。故丧祭之礼能尽其哀与诚,可以激发人心,使人道民德日趋于敦厚。

儒家不提倡宗教信仰,亦不主张死后有灵魂之存在,然极重葬祭之礼,因此乃生死之间一种纯真情之表现,即孔子所谓之仁心与仁道。孔门常以教孝导达人类之仁心。葬祭之礼,乃孝道之最后表现。对死者能尽我之真情,在死者似无实利可得,在生者亦无酬报可期,其事超于功利计较之外,乃更见其情意之真。明知其人已死,而不忍以死人待之,此即孟子所谓“不忍之心”。于死者尚所不忍,其于生人可知。故儒者就理智言,虽不肯定人死有鬼,而从人类心情深处立教,则慎终追远,确有其不可已。曾子此章,亦孔门重仁道之一端也。

 

【白话试译】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礼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慎终: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

追远:追念致祭远代的祖先。

归厚:趋向于淳厚。

 

【疏解】

○孔子儒学,不管是道德生命的实践,家国天下的治道,与文化传统的继承,都以“孝道”为始基,同时,也是“孝道”的推广表现。

○先秦诸子百家的思想,都有“托古改制”的倾向。夏商周的文化传统,其损益可知;尧舜的治道,也必有史实的根据。然各家的思想,本对周文崩坏而发,自不必托诸古人,以为其拯救时弊的理论根据。此中吾人想说的是,中国人不是退化史观,思想托诸古人,是意谓着对生命根源的追溯承续,愈是往古,愈近生命的根源,故托古改制,是代表着一家思想的其来有自,而且是自中国文化生命的根源而来,改制而托古,根本的真义是文化的继承。从这一点说来,历史文化传统,是中国人学术思想的形上根源之地。

○孝弟是行仁之本,此是道德实践的始基;为人孝弟就不会犯上作乱,并由修己以安百姓,此是治国平天下的始基;而承接历史传统,也是为民族文化尽孝道的表现。我们中国人讲一代传一代的孝道,生命不封闭在个人自家说,故死生问题,恒落在整个家族传统的传续说,生前有祖先,死后有子孙,每一个人都在家族生命的绵延中,承先启后,香火永传;死生问题也转向整个文化传统的继承说,每一代的中国人都置身在历史的长流中,对文化生命负有继往开来的文化使命。道德生命与文化生命结合,家族生命与历史生命并流,这是中国人的形上天地,也是中国人的宗教。我们有举世无匹的历史传统,一部完整的二十五史的通贯,正是这一孝道精神的高度展现。

○曾子所说的“慎终”,是以敬慎的心情办理父母的丧事,“追远”,是以不忘本的心情祭拜历代的祖先。不管是丧葬或祭祖,都是思念父母追怀祖先的孝道表现。父母是吾人生命的根源,祖先是父母生命的根源,不断地往前追溯就显现历史传续的精神。祭祖扫墓,知吾人的生命并不孤独,而是上承祖先来,还要下传子孙去,若自己不修德不立业,将何以面对祖先的创业维艰?将何以承续香火为子孙开路?是“慎终追远”的丧礼祭礼,正涵有移风易俗的教化作用,这就是文化,以“文”化“质”,以“人文”化成“自然”,在朴质自然的真实中,有其人文价值的庄严,使天下人民的德归于淳厚。不可随意以祖先崇拜,或迷信鬼神,加以批判,甚至抹杀礼俗教化的正面意义。

○孔子在另章云:“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11)增子在另章云:“吾闻诸夫子,孟庄子之孝也,其他可能也;其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是难能也。”(子张18)孔子以为父亲健在看他有没有志其道,父亲去世看他能不能行其道。做子女的能够三年不改变父亲的心志与行为,已可以说是尽两孝道了。曾子转述孔子对孟庄子克尽孝道的肯定,就在孟庄子继位执政,能够不变换父亲的臣子和政令。凡此所谓“孝”,都扣紧“继承”说,继承父亲的“道”,就是“志”的理想,就是“行”的实践,落在政事讲,就是不改“父之臣”与“父之政”,重点不在父亲的权威,而在子女的继承。有继承才有成长绵延,才有生命。

○孔子也曾以禹的“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黻冕”,而肯定禹的政绩是没有什么好批评了。禹自己饮食菲薄,衣服粗劣,却能礼服精美,祭祀鬼神,这一向鬼神尽孝道的行为,就是慎终追远,当然也有使民德归厚的作用。所以与“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泰伯21)一样,深为孔子所赞许称扬。论语称道尧、舜、禹,而夏、商、周相承,孔子“吾从周”,今天吾人也投身在百世继周的行列,凡此皆同时兼有道德实践的孝道,与治国平天下的孝道,也有家族生命的孝道,与文化生命的孝道。孝道被误用,是汉代倡导三纲的事,而孔子儒学讲孝道,却是我们要去承续弘扬的。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六【文化的抟造】(王邦雄)第十六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1)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4月24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