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宗教于人文

人类文化的第一阶段,几乎都是宗教为主。其中有的发展为高级的形态,有的停滞而无大改变,有的则随其文化生命之自觉与开发,而有质的转化与提升,华夏文化即是如此。这样的价值取向,在孔子之前就已经显示出来。中国文化不走宗教的路,而是摄宗教于人文。

(按:“五礼”(吉、凶、宾、军、嘉),其中第一项“吉礼”即指祭祀之礼。祭祀本是宗教之事,今将祭祀纳于礼,可以视为“摄宗教于人文”最具体的征验。)

 

原始宗教的信仰,大体保留在大众的生活习俗里面,而“礼”则是上层知识分子的新观念。不过,“士”阶层也没有彻底取消宗教,而是对原始宗教信仰加以纯化凈化,此之谓“宗教人文化”。

 

一般的宗教,大体是顺着吉凶祸福之念而来,而基于道德理性的人文精神,则转到是非善恶上来作衡量。中国文化中所保留的宗教性、宗教精神以及宗教的功能作用,一直都是循这个价值主线而绵延发展。孔子以后的儒家,也一直含具宗教性与宗教精神,故儒家亦称儒教。这里含蕴很深广的理。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章《宗教人文化》

 

编辑排版:其嘉

 


【相关阅读】

 

哲学于人生之意义

穷理工夫,需三心:深心、大心、耐心

感触大者为大人,感触小者为小人

留得一分杀生不澈底之心,即宇宙多一分生意

其实我是懂历史,只是不记得历史

这个时代,缺少使人“明”的学问

道家所要“无”的是什么?

道家“无”的境界

讲中国哲学史为什么从孔子开始,不是从老子开始?

为什么只有中国人才可以负担起融贯中西的责任?

苏格拉底与孔子教导弟子的方式有何不同?

为什么中国古代没有版权意识?

六经与诸子百家的关系

孔子一无政治权利,二无经济实力,三无神迹,凭什么成为“教主”?

关于孔子,关于儒学,这段话说的最通俗、最简明

以“不朽”代“永生”

庶民“至愚”而“至神”

一个民族只开一次花?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0)
郑其嘉郑其嘉编辑
上一篇 2021年12月17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相关推荐

  • 牟宗三:友会之基本精神与愿望(附:唐君毅先生复牟宗三先生书)

    我们由向内向上开启纯理想性﹐自然就接上了孔子的生命与智慧﹐也自然就了解了中国文化的生命与智慧。这里是基本原理基本立场的所在。这里有最根本的肯定。所以由向内向上从正面开启我们的理想性﹐才能有正义与理想的表现。

    为人为学 2022年3月28日
    01.1K0
  • 牟宗三:人文主义与宗教

    贯之先生惠鉴:   大示拜悉。人文友会定期与诸子讲习,亦无甚高深学理。主要目的,只在疏导时代学风时风病痛之所在,以及造成苦难症结之所在。如此疏导,点出主要脉络,使人由此悟入,接近积…

    儒学义理 2022年1月10日
    02320
  • 季谦先生:只讲高明的部分,就反而不高明了——儒释道三家综论(一)

    佛家是从现实人生开始说起的,现实人生是无明的、染污的、烦恼的,所以要来个翻转,说无常、无我,以回归真实,叫做“解脱”解开无明虚妄,让生命从染污烦恼中挣脱出来。无明烦恼在我们的生命中,其根源是无限深远的,其内容无穷无尽的,要下很大的功夫才能真正完全解除。譬如我们的思考,不仅恶的念头不能有,连善的念头都不能有,甚至对于最高真理的欣喜向往也不能有。

    儒学义理 2021年7月28日
    11.5K0
  • 牟宗三:作为宗教的儒教

    ——本讲是在台南神学院的讲辞移此作第十二讲   我之所以得在台南神学院讨论这个题目,是归因于荷兰人贾保罗先生的盛意。去年,我和几位朋友发表了一篇关于中国文化的宣言,其中有涉及中国的…

    儒学义理 2021年11月29日
    01890
  • 人生教养之学

    在许多文化活动中,必须有以“铸造人”为任务的文化,成为其他文化的骨干乃至母体。若以铸造人为任务的文化失掉了效用,而又没有另一种新文化来加以代替,则人的价值观、人生观,将模糊、混乱而…

    儒学义理 2022年1月9日
    0888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