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阳货第十七 第21章|总第455章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jī)已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已可矣。”
子曰:“食夫稻,衣(yì)夫锦,于女(rǔ)安乎?”
曰:“安。”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已久矣。

○期,音基,下同。

○期,周年也。

 

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

恐居丧不习而崩坏也。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钻燧改火,期可已矣。”

○钻,祖官反。

○没,尽也。

○升,登也。

○燧,取火之木也。

○改火,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亦一年而周也。

○已,止也。

言期年则天运一周,时物皆变,丧至此可止也。

尹氏曰:“短丧之说,下愚且耻言之。宰我亲学圣人之门,而以是为问者,有所疑于心而不敢强焉尔。”

 

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

○夫,音扶,下同。衣,去声。女,音汝,下同。

礼。父母之丧:既殡,食粥、粗衰。既葬,疏食、水饮,受以成布。期而小祥,始食菜果,练冠縓缘、要绖不除,无食稻衣锦之理。夫子欲宰我反求诸心,自得其所以不忍者。故问之以此,而宰我不察也。

 

“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

○乐,上如字,下音洛。

此夫子之言也。

○旨,亦甘也。

初言女安则为之,绝之之辞。又发其不忍之端,以警其不察。而再言女安则为之以深责之。

 

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既出,夫子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故深探其本而斥之。言由其不仁,故爱亲之薄如此也。

○怀,抱也。

又言君子所以不忍于亲,而丧必三年之故。使之闻之,或能反求而终得其本心也。

范氏曰:“丧虽止于三年,然贤者之情则无穷也。特以圣人为之中制而不敢过,故必俯而就之。非以三年之丧,为足以报其亲也。所谓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特以责宰我之无恩,欲其有以跂而及之尔。”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宰我是孔子弟子,名予。

周一岁为

是鑽火之木。古人鑽木取火,四时各有所宜。春取榆柳之火,夏取枣杏之火,夏季取桑柘之火,秋取柞楢之火,冬取槐檀之火,故叫做鑽燧改火。

是止。

怀是抱。

宰我问于孔子说:“古礼,人子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为制。以予观之,礼贵通变,但持丧一年亦已久矣,何必三年?盖君子三年在衰绖之中,不去习礼,则礼节疏旷,而礼必坏矣;三年在哀戚之中,不去习乐,则音律废弛,而乐必崩矣。以虚文而妨实学,何益之有哉?若以期年而言,谷之旧者既没,新者又登,而物侯为之一变。钻木取火,木既更而火已改,而天运为之一周。人子哀痛之情至是亦尽矣,丧不可以止乎?”夫短丧非宰我之本意,但有疑于古礼之难行,因设此问耳。孔子诘之说:“三年之丧,食必蔬食,衣必衰麻,礼也。你说期年可止,则自期年之后,便当舍蔬素而食稻,释衰经而衣锦,于汝心能自安乎?宰我不察而直应之说:“安。”则昧其本心之良矣。孔子遂责之说:“凡人有所不为,只为心上不安耳。汝既安食稻衣锦,则期年之丧,任汝为之矣。夫礼因人情而生者也,君子居父母之丧,哀痛迫切,口食旨味而不以为甘,耳闻音乐而不以为乐,身之居处,卧苫枕块,而不即安便,惟其心有所不忍,故不肯为食稻衣锦之事也。今汝既以食稻衣锦为安,则期年之丧,何不可为乎”孔子此言,所以绝之者至矣。及宰我既出,孔子又惧其真以为可安而遂行之也,乃复深探其本而斥之说:“人未有不爱其亲者,宰予何其爱亲之薄而不仁也,夫父母之丧,所以必三年者,正以子生三年,然后能免于父母之怀抱,故丧必以以三年为期,以少尽其报称之情耳!自天子至于庶人,无一人不本于父母,则无一人不有此丧服,是三年之丧,乃天下之通丧也。予亦人子也,宁独无三年之恩爱于其父母平?今乃谓亲丧可短,则何其薄亲之甚哉?”

孔子此言,欲宰我闻之,反求而得其本心也,夫子于父母,终身慕之,岂谓三年之丧是以尽其心乎?盖先王因人情而为之节文,使贤者可以俯而就,不肖者得以企而及耳,宰予不求先王制礼之意,而徒欲任情以为礼,故孔子之责如此!盖以垂教万世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三年之丧:父母死,守丧三年。时此礼久不行,宰我之问,盖讨论制作,与其存虚名,不若务实行。他日或制新礼,改定此制。非宰我自欲短丧也。

○期已久矣:期,读基,周年义。谓守丧一年已久。或曰:此期字读期限之期,三年为期已久。下文“期已可矣”之期始读基。

○礼必坏,乐必崩:坏,败坏。崩,坠失。礼乐行于君子,君子居丧三年,不习礼乐,礼乐将崩坏。

○旧谷既没,新谷既升:没,尽义。升,登义。一年之期,旧谷已尽,新谷登收,时物皆变,丧期亦即此可止。

○钻燧改火:古人取火,钻一木为燧,中凿眼。取一木为钻,钻头放燧眼中,用绳力牵之,两木相磨,火星飞爆,即成火。此燧木既燃,常保勿熄。一木将尽,另用一木接其火,后薪继前薪,是谓传薪。惟传薪须随四时改易,另钻新燧。春用榆柳,夏用枣杏,夏季用桑拓,秋用柞楢,冬用槐檀,一年而周,此谓改火。谷已新,火亦改,故丧期亦一年已可。

○食夫稻:古代北方以稻食为贵,居丧者不食之。

○衣夫锦:锦乃有文彩之衣,以帛为之。居丧衣素用布,无彩饰。

○于女安乎:女同汝,孔子问宰我于心安否。父母之丧,子女悲哀在心,故食旨未甘,衣彩色而心滋不适,哀戚出于自然,乃本此而制为居丧之礼。孔子告宰我,汝若觉心安,自可不遵此制。宰我本普泛设问,孔子教其反求之心以明此礼意。而宰我率答曰“安”,此下孔子遂深责之。

○免于父母之怀:子生未满三岁,常在父母怀抱中,故亲丧特以三年为断。欲报之恩,昊天罔极,非谓三年即可脱于悲哀。此亦即人之仁心。

○天下之通丧:谓此三年之丧礼当通行于天下。

按:此章宰我问三年之丧,其意本为讨论礼制,当时亦似未有天下通行三年之丧之证。而孔子之责宰我,辞气之厉,俨若“昼寝”一章。何以孔子对宰我独异于对其他之门人,不可知矣。

 

【白话试译】

宰我问道:“三年之丧,似乎期限太久了。君子三年不行礼,礼将从此而坏。君子三年不作乐,乐将从此而失。而且旧谷吃尽,新谷已收,钻隧接火之木也都改了。似乎一年之期也就够了。”先生说:“你亲丧一年后即吃稻米,穿锦衣,心上安不安呢?”宰我说:“安呀!”先生说:“你心既觉安,就可如此做呀。君子居此丧期中,正因食了美味也不觉甘,听了音乐也感不到快乐,在日常宫室中起居,总觉心不安,因此不这样生活。现在你心若觉安,自可照常生活呀!”宰我出去了,先生说:“予的不仁呀!还子生下三个年头,方才离开了父母的怀抱,那三年的丧期,是天下通行的丧期呀,予是不是也有三年的爱心对于他死后的父母呢?”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期”,音qí,此处是指三年的丧期而言。

不为礼……乐必崩:“为”字作动词解, “礼”,此处若依宰我之见,就是指“礼仪节文”,而下文的“乐”字顺宰我的意见,则是说“乐曲乐音”。 “坏”作败坏解, “崩”是荒废的意思。

旧谷既没:“旧谷”指往年收成的稻谷,“既没”是说已经吃完了。

新谷既升:“新谷”指今年新收成的稻谷,“既升”是说已经登场了。

钻燧改火:“燧”,音suì,取火之木也,“钻燧”就是钻磨柴木,以取火种的意思。古代用钻木取火,而被钻的木,则四季不同,一年一轮回,称之为“改火”。

:“期”,音jí,即周年的意思。

食夫稻,衣夫锦:“夫”音fú,作指称词用,相当于“这个、那个”的意思。“食、衣”此处均作动词解,亦即“吃、穿”之意。古代北方以黍、稷为主食,水稻则视为珍品,“锦衣”指有文彩之衣,以与素布孝服相对。

于女安乎:“女”是第二人称代名称同“汝”。整句话的意思是“在你的心里觉得安适吗?”

食旨不甘: “旨”是指“精美的食物”,“不甘”是说“不觉得甘美”。

闻乐不乐:上一 “乐”字音yuè,指音乐而言,下一 “乐”字音lè,指高兴与快乐。

居处不安: “居处”是指平日的居住生活而言, “不安 ”是说 “不以为安适舒服 ”。

:是 “脱离”的意思。

通丧:天下都通行的丧礼。

予也有三年爱于其父母乎:整句话的意思是说 “宰予对于他的父母能够有三年的爱心吗? ”

 

【疏解】

○宰我请问守丧三年的道理,他以为三年实在太长了。他的理由有二:一是社会功利的理由,若三年守丧,就没有人去讲求礼乐,那礼乐就会败坏不传了。一是自然现象的理由,稻谷一年收成一次,四季所用钻木取火的木材也一年轮换一次,所以守丧的礼制一年也就够了。孔子不就宰我提出的理由直接回答,仅是反问,守丧一年,就衣食丰厚讲究,你会心安吗?因为守丧三年的礼制,跟社会功利与自然现象无关,而是内在真切感受的问题,此将道德问题从外拉回内,是以直问内心能安吗?宰我竟回答: “安。”孔子只好说:“既然你说是安,那你就去做好了。”道德问题惟有自觉向上,是不能强迫的,老师教学生,也仅能诱导启发学生而已,不过宰我离去之后,孔子就说了:宰予说安,不是出自仁心的真切感受,而是出于意气的话,因为他没有当前现境的激发,仅是以生命血气硬顶上去说安。孔子以为每一个人,总是在生下来三年之后,才能离开父母的怀抱,在生命最卑微无依的时候,父母怀抱了我们三年,试问,父母过世,在他们最孤独寂寞的时候,要不要回报他们三年,守在坟场墓地陪伴他们呢?三年之丧,最重大的理由,就在不以三年的爱回报父母,我们的心是会不安的。所以,守丧三年是天下人普遍的自我要求,没有人可以规定出来的。

○这一段话,就在吾心会流露不安感,证显仁心的存在,这不是理论的预设,也不是自我陶醉的说法,仁心会呈现,且随时的呈现,这就是人人有仁心的证明。只要人能反求诸己,仁心就会发用,在不安处显现,孔子在论语中总是指点学生如何行仁,这一章则体现了仁。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八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1)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8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