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者夷之,因徐辟(bì)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他日,又求见(jiàn)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jiàn)矣。不直,则道不见(xiàn);我且直之。吾闻夷子墨者,墨之治(chí)丧也,以薄为(wéi)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pú fú)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huò)。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yíng)蚋(ruì)姑(gū)嘬(chuài)之。其颡(sǎng)有泚(cǐ),睨(nì)而不视。夫泚(cǐ)也,非为人泚(cǐ),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léi)梩(lí)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wǔ)然为间(jiàn),曰:“命之矣!”
墨者夷之,因徐辟(bì)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辟,音壁,又音辟。
○墨者,治墨翟之道者。
○夷,姓;之,名。
○徐辟,孟子弟子。
○孟子称疾,疑亦托辞以观其意之诚否。
他日,又求见(jiàn)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jiàn)矣。不直,则道不见(xiàn);我且直之。吾闻夷子 墨者,墨之治(chí)丧也,以薄为(wéi)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不见之见,音现。
○又求见,则其意已诚矣,故因徐辟以质之如此。
○直,尽言以相正也。
○庄子曰:“墨子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是墨之治丧,以薄为道也。
○易天下,谓移易天下之风俗也。
○夷子学于墨氏而不从其教,其心必有所不安者,故孟子因以诘之。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pú fú)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夫,音扶,下同。
匍,音蒲。
匐,蒲北反。
○“若保赤子”,周书康诰篇文,此儒者之言也。夷子引之,盖欲援儒而入于墨,以拒孟子之非己。又曰:“爱无差等,施由亲始”,则推墨而附于儒,以释己所以厚葬其亲之意,皆所谓遁辞也。
○孟子言人之爱其兄子与邻之子,本有差等。书之取譬,本为小民无知而犯法,如赤子无知而入井耳。且人物之生,必各本于父母而无二,乃自然之理,若天使之然也。故其爱由此立,而推以及人,自有差等。今如夷子之言,则是视其父母本无异于路人,但其施之之序,姑自此始耳。非二本而何哉?然其于先后之间,犹知所择,则又其本心之明有终不得而息者,此其所以卒能受命而自觉其非也。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huò)。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yíng)蚋(ruì)姑(gū)嘬(chuài)之。其颡(sǎng)有泚(cǐ),睨(nì)而不视。夫泚(cǐ)也,非为人泚(cǐ),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léi)梩(lí)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蚋,音汭。
嘬,楚怪反,
泚,七礼反。
睨,音诣。
为,去声。
虆,力追反。
梩,力知反。
○因夷子厚葬其亲而言此,以深明一本之意。
○上世,谓太古也。
○委,弃也。
○壑,山水所趋也。
○蚋,蚊属。
○姑,语助声,或曰蝼蛄也。
○嘬,攒共食之也。
○颡,额也。
○泚,泚然汗出之貌。
○睨,邪视也。
○视,正视也。不能不视,而又不忍正视,哀痛迫切,不能为心之甚也。
○非为人泚,言非为他人见之而然也。
○所谓一本者,于此见之,尤为亲切。盖惟至亲故如此,在他人,则虽有不忍之心,而其哀痛迫切,不至若此之甚矣。
○反,覆也。
○虆,土笼也。
○梩,土舆也。
○于是归而掩覆其亲之尸,此葬埋之礼所由起也。此掩其亲者,若所当然,则孝子仁人所以掩其亲者,必有其道,而不以薄为贵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wǔ)然为间(jiàn),曰:“命之矣!”
怃,音武。
间,如字。
○怃然,茫然自失之貌。
○为间者,有顷之间也。
○命,犹教也。
○言孟子已教我矣。盖因其本心之明,以攻其所学之蔽,是以吾之言易入,而彼之惑易解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墨者夷之,因徐辟(bì)而求见孟子。孟子曰:“吾固愿见,今吾尚病,病愈,我且往见。”夷子不来。
○墨者,是治墨翟之道者。夷之,是人姓名。徐辟,是孟子弟子。战国之时,杨朱、墨翟之言,布满天下,这两家学术都是异端,与儒者之道相悖,故孟子辞而避之。
○彼时有治墨翟之道的,叫做夷之,虽是异端之徒,然平时仰慕孟子,欲来求见,乃因徐辟以自通,此其慕道而来,或亦反正之一机也。然未知他的意思诚否何如,故孟子对徐辟说:“夷子之来我固愿见,只为我尚有疾病,未可以见也,子为我辞夷子,俟吾病愈,吾且往见,夷子不必再来。”这是孟子托辞欲坚其求见之心,以为施教之地也。
他日,又求见(jiàn)孟子。孟子曰:“吾今则可以见(jiàn)矣。不直,则道不见(xiàn);我且直之。吾闻夷子 墨者,墨之治(chí)丧也,以薄为(wéi)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岂以为非是而不贵也?然而夷子葬其亲厚,则是以所贱事亲也。”
○直,是尽言以相正的意思。易天下,是移易天下的风俗。
○夷之初因孟子托疾,不得相见。他日,又因徐辟求见孟子,孟子谓徐子说:“夷子再来求见,其意甚诚,吾今则可以见矣。但吾儒之道与异端不同,苟不尽言以相正,则吾道不明,何以开其蔽锢,救其差失?吾且尽言以规正之。吾闻夷子乃学于墨氏之道者,墨氏之治丧,生不歌,死无服,桐棺三寸而无椁,其为道贵薄,而不贵厚者也。夷子思以墨氏之道移易天下之风俗,岂以其薄葬为非是而不贵尚之哉?夫以薄为贵,则以厚为贱,必无两是之理。然而夷子之执亲丧,于葬埋之礼独厚,则是不以墨氏之所贵者事亲,而以墨氏之所贱者事亲也。学其术而不遵用其教,是诚何心哉?”盖人子无不欲厚其亲者,而墨氏以兼爱之故,反薄于亲,此所以为异端之学也。夷子学于墨氏固其心之所蔽,而不忍从薄,乃其心之所明,故孟子因而诘之,欲其反之本心,而自悟其所学之非耳。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谓也?之则以为爱无差等,施由亲始。”
徐子以告孟子。孟子曰:“夫夷子,信以为人之亲其兄之子,为若亲其邻之赤子乎?彼有取尔也。赤子匍匐(pú fú)将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
○差等,是分别等第。匍匐,是伏地而行的模样。
○徐子以孟子之言告夷子,夷子犹未悟其非,乃对徐子说告:“墨子之道主于兼爱,只是看得父母和他人一般,不分厚薄,学者善师其意而行也,与儒道不相悖戾,且儒者之道亦未尝不以兼爱为言。《周书》上说“若保赤子”,是古之人视百姓与赤子也是一般,斯言果何谓也?由此而观,墨子兼爱之说何尝不是。之则以为天下之人皆所当爱,原无厚薄隆杀之等,特其所施有次序,必由亲始耳。故我厚葬其亲,亦欲推之以厚天下之人,乃施由亲始之说也,岂以所贱事亲哉?”夷子既援儒入墨,以拒孟子之非己,又推墨附儒,以释己厚葬之意,其辞亦遁矣。徐子以其言告孟子,孟子晓之说道:“夷子据“若保赤子'之言,而自信其爱无差等之说,岂以为人之爱其兄子就如爱那邻家之赤子乎?不知兄子甚亲,邻家之子甚疏,用爱岂无分别?《周书》所谓“若保赤子'者,彼自有取义云尔。以为小民无知而犯法,非小民之罪,犹赤子无知,匍匐将入于井,非赤子之罪,欲保民者当如保赤子,不使无辜受戮耳,岂爱无差等之谓乎?且天之生物受气成形,各本于父母,都使他从这一个根本上发生出来。故爱亲之心根于天性,非他人所可同耳。如夷子之言,则视其亲与路人略无分别,特其施由亲始,把这根本去处分而为二,此所以溺于兼爱之说,而不自知其非也。若能反求之心,而深知一本之义,则墨子兼爱之非,不攻而自破矣。”
盖上世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委之于壑(huò)。他日过之,狐狸食之,蝇(yíng)蚋(ruì)姑(gū)嘬(chuài)之。其颡(sǎng)有泚(cǐ),睨(nì)而不视。夫泚(cǐ)也,非为人泚(cǐ),中心达于面目,盖归反虆(léi)梩(lí)而掩之。掩之诚是也,则孝子仁人之掩其亲,亦必有道矣。”
○上世,是太古之时。委,是弃。壑,是山水所聚处。嘬,是攒食。泚,是汗出。睨,是邪视。虆,是土笼。梩,是土轝。
○孟子晓夷之说:“夷子知厚葬之为是,而不知二本之为非,岂亦未之深思耶?殊不知人惟一本,所以无不爱亲,惟爱亲所以有此葬礼。试以往古之事验之:盖上世丧礼未制之先,尝有不葬其亲者,其亲死则举而弃之于壑。他日经过其处,见狐狸食亲之肉,蝇蚋嘬亲之肤,于是头额之间泚然汗出,但邪视不忍正视,有不能为情之甚者。是泚也,岂为他人见之有所掩饰而然,乃其哀痛迫切之情,本诸中心而发,见于面目,其良心感触,有不能自己者耳。当此之时,既悔其前日委弃之非,而又思为后日保全之计,于是归取虆梩反土,以掩其亲之尸,使不至为物所残,为人所见,此后世葬埋之礼所由起也。夫此掩其亲者,若在所当然,则孝子仁人之所以掩覆其亲者,必有厚葬的道理,而不以薄葬为贵矣。夫葬礼之所自起,皆由不忍其亲之一念发之,非以其一本而然乎?使人非一本,则弃亲不葬者胡为有泚?又胡为而掩之以虆梩?夷子试反而求之,则知以薄为道之非,而墨氏之说,有不可从者矣。”
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怃(wǔ)然为间(jiàn),曰:“命之矣!”
○怃然,是茫然自失的模样。为间,是少顷。命,是教。
○夷子学于墨氏,而厚葬其亲,其心必有不安于墨者,但溺于其说,不能自拔耳。孟子乃从他良心真切处提醒发明,所以感悟而诱掖之者至矣。徐子以孟子之言,一一告语夷子,夷子遂茫然自失,少顷间说道:“始,吾学于墨氏而不知其非也。今闻夫子之言,乃知天亲果无二本,葬亲果当从厚。夫子固已教我矣。”夫夷子之闻言即悟如此,可见爱亲之良心人所同具,而异端之道未有不可反而归正者。故君子之于异端,拒之甚严,而待之亦未尝不恕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