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注疏之<滕文公章句上>第2章

滕定公(hōng)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sāng),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sāng),齐(zī)疏之服,飦(zhān)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谓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tìng)于冢(zhǒng)宰,歠(chuò)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yǎn)。’是在世子。”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滕定公(hōng)。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定公,文公父也。

然友,世子之傅也。

大故,大丧也。

,谓丧礼。

 

然友,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sāng),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sāng)(zī)疏之服,飦(zhān)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齐,音资。

疏,所居反。

参,诸延反。

当时诸侯莫能行古丧礼,而文公独能以此为问,故孟子善之。又言父母之丧,固人子之心所自尽者。盖悲哀之情,痛疾之意,非自外至,宜乎文公于此有所不能自已也。但所引曾子之言,本孔子告樊迟者,岂曾子尝诵之以告其门人欤?三年之丧者,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也。

齐,衣下缝也。不缉曰斩衰,缉之曰齐衰。

,粗也,粗布也。

,糜也。

丧礼:三日始食粥。既葬,乃疏食。此古今贵贱通行之礼也。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父兄,同姓老臣也。

滕与鲁俱文王之后,而鲁祖周公为长。兄弟宗之,故滕谓鲁为宗国也。然谓二国不行三年之丧者,乃其后世之失,非周公之法本然也。

,记也,引志之言而释其意。以为所以如此者,盖为上世以来,有所传受;虽或不同,不可改也。然志所言,本谓先王之世旧俗所传,礼文小异而可以通行者耳,不谓后世失礼之甚者也。

 

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tìng)于冢(zhǒng)宰,歠(chuò)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yǎn)。’是在世子。”

好、为,皆去声。

复,扶又反。

歠,川悦反。

不我足,谓不以我满足其意也。

然者,然其不我足之言。

不可他求者,言当责之于己。

冢宰,六卿之长也。

,饮也。

深墨,甚黑色也。

,就也。

,加也。论语作上,古字通也。

,伏也。孟子言但在世子自尽其哀而已。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诸侯五月而葬,未葬,居倚庐于中门之外。居丧不言,故未有命令教戒也。

可谓曰知,疑有阙误。或曰“皆谓世子之知礼也。”

林氏曰:“孟子之时,丧礼既坏,然三年之丧,恻隐之心,痛疾之意,出于人心之所固有者,初未尝亡也。惟其溺于流俗之弊,是以丧其良心而不自知耳。文公见孟子而闻性善尧舜之说,则固有以启发其良心矣,是以至此而哀痛之诚心发焉。及其父兄百官皆不欲行,则亦反躬自责,悼其前行之不足以取信,而不敢有非其父兄百官之心。虽其资质有过人者,而学问之力,亦不可诬也。及其断然行之,而远近见闻无不悦服,则以人心之所同然者,自我发之,而彼之心悦诚服,亦有所不期然而然者。人性之善,岂不信哉?”

① 延 : 原作“筵”。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滕定公(hōng)。世子谓然友曰:“昔者孟子尝与我言于,于心终不忘。今也不幸,至于大故,吾欲使子问于孟子,然后行事。”

然友,问于孟子

孟子曰:“不亦善乎!亲丧(sāng),固所自尽也。曾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可谓孝矣。’诸侯之礼,吾未之学也;虽然,吾尝闻之矣:三年之丧(sāng)(zī)疏之服,飦(zhān)粥之食,自天子达于庶人,三代共之。”

滕定公,是文公之父。世子,即文公。然友是世子之傅。齐,是齐衰。疏,是粗布。稀粥,叫做钎。

滕文公为世子,既得闻孟子之教,有所感悟。已而遭其父定公之丧,因谓送终大事,不当安于世俗之礼,遂与其傅然友说:“昔时我因过宋得见孟子,他曾与我论尧舜性善之道,大有启发,我常记念在心,终不能忘。今也不幸有此大变,不知丧葬之礼如何举行,方合于圣人之道。我欲使子往问孟子,求其一一指教,然后行事,庶免于悖礼之失也。”此时孟子在邹,然友即自滕至邹,以世子之言问于孟子。孟子答说:“方今王教陵夷,丧礼废坏,世子此问独有慨然复古之心,不亦善乎!然人子居父母之丧,其哀痛迫切至情,根于天性。于凡送终之礼,只要自己竭尽其心,而不忍一毫亏欠,原非人所能强,亦非人所能沮者,宜乎世子于此有不能自己也。曾子尝说:“父母在生之时,左右就养,当事之以礼;既殁之后,衣衾棺椁当葬之以礼;祭享之时,禴祀蒸尝,当祭之以礼。自始至终,礼无不尽,则心亦无不尽,而可以谓之孝矣!”这是曾子泛论人子之礼,我尝学之。若夫诸侯的丧礼,则我未之学也。然我虽未学此礼,而礼之大经有一定而不可易者,吾亦尝闻之矣。彼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故父母之丧,必以三年为定。所服的必定是齐疏之服,所食的必是钎粥之食,此乃居丧之礼。出于天理人心,不容已的。上自天子,下至庶人,无贵无贱,都是这等。从夏、商、周三代以来,未之有改也。我之所闻大略如此。世子欲尽其心,亦惟遵行此礼而已。”

 

然友反命,定为三年之丧。父兄百官皆不欲,曰:“吾宗国先君莫之行,吾先君亦莫之行也。至于子之身而反之,不可!且《志》曰:‘丧祭从先祖。’”

曰:“吾有所受之也。”

反命,是复命。父兄,是滕国同姓的老臣。滕与鲁都是文王之后,鲁祖周公为同姓诸侯之长,诸侯皆宗之,故滕以鲁为宗国。《志》是记。

然友归到滕国,将孟子所论三年之丧的说话,一一复命于世子。世子以孟子之言为必可行,遂定为三年之丧。盖其良心感悟,勇于从善如此。是时,古礼湮废已久,一旦行之,众心骇异,那父兄百官都哄然不欲,说道:“如今称秉礼之国莫如鲁,乃告吾滕之宗国,所当取法者也。三年之丧,鲁先君不曾行,吾滕之先君亦不曾行,至于子之身顾欲行之,以反先君之所为,是祖制可变,而旧章可废也,断然不可。且《志书》上说道:“丧祭之礼,当从先祖。”其意盖说上世以来,所行的典礼都有个传受,不是一人创造的,虽或不同,不可改也。今子遽自改之,欲行古礼,而先悖古训,如之何其可哉!”夫周公滕叔之时,何尝不行三年之丧。今所称先君者,不考之于开国之初,而考之于教传之后;所称从先祖者,不从之手创礼之日,而从之于坏礼之时,积习所溺其弊至此,何怪古礼之不可复哉。

 

然友曰:“吾他日未尝学问,好驰马试剑。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于大事,子为我问孟子!”

然友复之,问孟子

孟子曰:“然!不可以他求者也。孔子曰:‘君薨,听(tìng)于冢(zhǒng)宰,歠(chuò)粥,面深墨,即位而哭,百官有司,莫敢不哀,先之也。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之德,风也;小人之德,草也。草尚之风,必偃(yǎn)。’是在世子。”

冢宰,是六卿之长。歠,是饮。深墨,是颜色深黑,乃哀戚之容。君子,指在上的人说。小人,指在下的人说。尚,是加。偃字,解作仆字。

世子欲行三年之丧,见群臣不从,乃反躬自责,谓然友说:“凡人平日所行,人都敬服,然后有所举动无不信从。若我往日所为,原未尝勤学好问,在道理上究心,只好走马试剑,游戏驰骋,因此不见信于群臣。故今日欲行大礼,内而父兄,外而百官,心里都不满足,说我行不得古礼。这等众志未孚,恐不能尽送终之大事,子为我再问孟子,如何可以压服人心,勉成此礼。”然友乃又至邹,问于孟子。孟子答说:“世子谓群臣不从,由素行之不孚,其言是矣。然送终之礼,实起于哀痛迫切之至情,凡人皆有此心,皆可感动,是不可以他求者,只在世子自尽而已。孔子曾举古礼说:“君薨之日,为嗣子的,以百官之事听于大臣之长,自己居次守丧,歠饮粥汤,面容毁悴,至有深黑之色,即丧次之位,朝夕哭临,于是百官有司莫敢不哀。所以然者,以在上之哀痛,有以先之也。”“盖在上之人意有所好,则在下者观感而效法之,必有甚于上者。可见在上的君子,其德能感乎人,譬如风一般;在下的小人,其德应上所感,譬如草一般,草上加之以风,无不偃仆。小人被君子之化,无不顺从,此理之必然也。”孔子之言如此。今世子乃在上之君子,若能自尽其哀,则父兄百官莫敢不哀矣。是丧礼之行,只在世子而已,岂可以他求哉!”

 

然友反命。世子曰:“然!是诚在我。”

五月居庐,未有命戒,百官族人可谓曰知。及至葬,四方来观之,颜色之戚,哭泣之哀,吊者大悦。

庐,是居丧之舍。知,是知礼。

然友闻孟子之言,遂复命于世子。世子悟,说:“孟子此言极是。送终之礼在我,诚当自尽以倡率群臣,不必他求也。”于是断然行三年之丧,凡五个月居庐守丧,不发号令。盖古时诸侯五月而葬,谅暗不言,故世子遵照古礼而行。此时百官族人皆已感悟,称其知礼。及至葬期,四方之人皆来聚观,见世子颜色惨戚,哭泣哀痛,凡诸侯宾客来吊于滕者,亦无不喜其尽礼,而相与悦服焉。盖天性至亲,人所同具,故丧礼一行,而远近人情翕然称服如此。可见人性之善,无间于古今,而良心之触莫切于父子。孟子道性善,以启发文公。文公触善念而遵修古礼,遂使先王久湮之典,一旦行于小国,而足以感动人心。孰谓尧舜之道为高远,而不可行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郑其嘉的头像郑其嘉管理员
上一篇 2小时前
下一篇 2小时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