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为(wéi)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zhǒng)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án)而为之氓(méng)。”
文公与之处(chǔ)。其徒数十人,皆衣(yì)褐,捆(kǔn)屦(jù)织席以为食。
陈良之徒陈相(xiāng),与其弟辛,负耒(lěi)耜(sì)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méng)。”
陈相(xiāng)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xiāng)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ōng)飧(sūn)而治(chí)。今也滕有仓廪(lǐn)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wū)得贤?”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yì)乎?”
曰:“否;许子衣(yì)褐。”
“许子冠(guàn)乎?”
曰:“冠(guàn)。”
曰:“奚冠(guàn)?”
曰:“冠(guàn)素。”
曰:“自织之与(yú)?”
曰:“否;以粟(sù)易之。”
曰:“许子奚为(wéi)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zèng)爨(cuàn),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wéi)之与(yú)?”
曰:“否;以粟(sù)易之。”
“以粟(sù)易械器者,不为(wéi)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wéi)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shè)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wéi)也。”
“然则治(chí)天下独可耕且为(wéi)与(y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wéi)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chí)人,劳力者治(chí)于人;治(chí)于人者食(sì)人,治(chí)人者食(shí)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fū)治(chí)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nì)。禹疏九河,瀹(yào)济(jǐ)、漯(tà)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后稷教民稼(jià)穑(sè),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nuān)衣、逸居而无教(jiào),则近于禽兽。圣人有(yòu)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fǎng xūn)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wèi)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wèi)天下得人难。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chí)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昔者孔子没(mò),三年之外,门人治(chí)任(rén)将归,入揖(yī)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qiǎng)曾子。曾子曰:‘不可;江 汉以濯(zhuó)之,秋阳以暴(pù)之,皜皜乎不可尚已。’今也南蛮鴂(jué)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鲁颂》曰:‘戎狄是膺(yīng),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子是之学,亦为(wéi)不善变矣。”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jià)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bó)长短同,则贾(jià)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jià)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jià)相若;屦(jù)大小同,则贾(jià)相若。”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bì)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jù)小屦(jù)同贾(jià),人岂为(wéi)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wéi)伪者也,恶(wū)能治(chí)国家?”
有为(wéi)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zhǒng)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án)而为之氓(méng)。”
文公与之处(chǔ)。其徒数十人,皆衣(yì)褐,捆(kǔn)屦(jù)织席以为食。
衣,去声。
捆,音阃。
○神农,炎帝神农氏。始为耒耜,教民稼穑者也。为其言者,史迁所谓农家者流也。
○许,姓,行,名也。
○踵门,足至门也。
○仁政,上章所言井地之法也。
○廛,民所居也。
○氓,野人之称。
○褐,毛布,贱者之服也。
○捆,扣椓之欲其坚也。
○以为食,卖以供食也。
○程子曰:“许行所谓神农之言,乃后世称述上古之事,失其义理者耳,犹阴阳、医、方称黄帝之说也。”
陈良之徒陈相(xiāng),与其弟辛,负耒(lěi)耜(sì)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méng)。”
○陈良,楚之儒者。
○耜,所以起土。
○耒,其柄也。
陈相(xiāng)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xiāng)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ōng)飧(sūn)而治(chí)。今也滕有仓廪(lǐn)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wū)得贤?”
饔,音雍。
飧,音孙。
恶,平声。
○饔飧,熟食也。朝曰饔,夕曰飧。言当自炊爨以为食,而兼治民事也。
○厉,病也。
○许行此言,盖欲阴坏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yì)乎?”
曰:“否;许子衣(yì)褐。”
“许子冠(guàn)乎?”
曰:“冠(guàn)。”
曰:“奚冠(guàn)?”
曰:“冠(guàn)素。”
曰:“自织之与(yú)?”
曰:“否;以粟(sù)易之。”
曰:“许子奚为(wéi)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zèng)爨(cuàn),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wéi)之与(yú)?”
曰:“否;以粟(sù)易之。”
衣,去声。
与,平声。
○釜,所以煮。
○甑,所以炊。
○爨,然火也。
○铁,耜属也。
○此语八反,皆孟子问而陈相对也。
“以粟(sù)易械器者,不为(wéi)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wéi)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shè)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wéi)也。”
舍,去声。
○此孟子言而陈相对也。
○械器,釜甑之属也。
○陶,为甑者。
○冶,为釜铁者。
○舍,止也,或读属上句。
○舍,谓作陶冶之处也。
“然则治(chí)天下独可耕且为(wéi)与(y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wéi)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chí)人,劳力者治(chí)于人;治(chí)于人者食(sì)人,治(chí)人者食(shí)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与,平声。
食,音嗣。
○此以下皆孟子言也。
○路,谓奔走道路,无时休息也。
○治于人者,见治于人也。
○食人者,出赋税以给公上也。
○食于人者,见食于人也。
○此四句皆古语,而孟子引之也。君子无小人则饥,小人无君子则乱。以此相易,正犹农夫陶冶以粟与械器相易,乃所以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治天下者,岂必耕且为哉?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fū)治(chí)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nì)。禹疏九河,瀹(yào)济(jǐ)、漯(tà)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瀹,音药。
济,子礼反。
漯,他合反。
○天下犹未平者,洪荒之世,生民之害多矣;圣人迭兴,渐次除治,至此尚未尽平也。
○洪,大也。
○横流,不由其道而散溢妄行也。
○泛滥,横流之貌。
○畅茂,长盛也。
○繁殖,众多也。
○五谷,稻、黍、稷、麦、菽也。
○登,成熟也。
○道,路也。
○兽蹄鸟迹交于中国,言禽兽多也。
○敷,布也。
○益,舜臣名。
○烈,炽也。
○禽兽逃匿,然后禹得施治水之功。
○疏,通也,分也。
○九河:曰徒骇,曰太史,曰马颊,曰覆釜,曰胡苏,曰简,曰洁,曰钩盘,曰鬲津。
○瀹,亦疏通之意。
○济漯,二水名。
○决、排,皆去其壅塞也。
○汝、汉、淮、泗,亦皆水名也。据禹贡及今水路,惟汉水入江耳。汝泗则入淮,而淮自入海。此谓四水皆入于江,记者之误也。
“后稷教民稼(jià)穑(sè),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nuān)衣、逸居而无教(jiào),则近于禽兽。圣人有(yòu)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fǎng xūn)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契,音薛。
别,彼列反。
长、放,皆上声。
劳、来,皆去声。
○言水土平,然后得以教稼穑;衣食足,然后得以施教化。
○后稷,官名,弃为之。然言教民,则亦非并耕矣。
○树,亦种也。
○艺,殖也。
○契,亦舜臣名也。
○司徒,官名也。
○人之有道,言其皆有秉彝之性也。然无教则亦放逸怠惰而失之,故圣人设官而教以人伦,亦因其固有者而道之耳。书曰:“天叙有典,敕我五典五敦哉。”此之谓也。
○放勋,本史臣赞尧之辞,孟子因以为尧号也。
○德,犹惠也。
○尧言,劳者劳之,来者来之,邪者正之,枉者直之,辅以立之,翼以行之,使自得其性矣,又从而提撕警觉以加惠焉,不使其放逸怠惰而或失之。盖命契之辞也。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夫,音扶。
易,去声。
○易,治也。
○尧舜之忧民,非事事而忧之也,急先务而已。所以忧民者其大如此,则不惟不暇耕,而亦不必耕矣。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wèi)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wèi)天下得人难。
为、易,并去声。
○分人以财,小惠而已。教人以善,虽有爱民之实,然其所及亦有限而难久。惟若尧之得舜,舜之得禹皋陶,及所谓为天下得人者,而其恩惠广大,教化无穷矣,此其所以为仁也。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chí)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与,去声。
○则,法也。
○荡荡,广大之貌。
○君哉,言尽君道也。
○巍巍,高大之貌。
○不与,犹言不相关,言其不以位为乐也。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此以下责陈相倍师而学许行也。
○夏,诸夏礼义之教也。
○变夷,变化蛮夷之人也。
○变于夷,反见变化于蛮夷之人也。
○产,生也。陈良生于楚,在中国之南,故北游而学于中国也。
○先,过也。
○豪杰,才德出众之称,言其能自拔于流俗也。
○倍,与背同。言陈良用夏变夷,陈相变于夷也。
“昔者孔子没(mò),三年之外,门人治(chí)任(rén)将归,入揖(yī)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qiǎng)曾子。曾子曰:‘不可;江 汉以濯(zhuó)之,秋阳以暴(pù)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任,平声。
强,上声。
暴,蒲木反。
皜,音杲。
○三年,古者为师心丧三年,若丧父而无服也。
○任,担也。
○场,冢上之坛场也。
○有若似圣人,盖其言行气象有似之者,如檀弓所记子游谓有若之言似夫子之类是也。
○所事孔子,所以事夫子之礼也。
○江汉水多,言濯之洁也。秋日燥烈,言暴之干也。
○皜皜,洁白貌。
○尚,加也。言夫子道德明著,光辉洁白,非有若所能彷佛也。
○或曰:“此三语者,孟子赞美曾子之辞也。”
今也南蛮鴂(jué)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鴂,亦作鵙,古役反。
○鴂,博劳也,恶声之鸟。南蛮之声似之,指许行也。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小雅伐木之诗云:“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鲁颂》曰:‘戎狄是膺(yīng),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yīng),子是之学,亦为(wéi)不善变矣。”
○鲁颂閟宫之篇也。
○膺,击也。
○荆,楚本号也。
○舒,国名,近楚者也。
○惩,艾也。
○按今此诗为僖公之颂,而孟子以周公言之,亦断章取义也。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jià)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bó)长短同,则贾(jià)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jià)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jià)相若;屦(jù)大小同,则贾(jià)相若。”
贾音价,下同。
○陈相又言许子之道如此。盖神农始为市井,故许行又托于神农,而有是说也。
○五尺之童,言幼小无知也。
○许行欲使市中所粥之物,皆不论精粗美恶,但以长短轻重多寡大小为价也。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bì)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jù)小屦(jù)同贾(jià),人岂为(wéi)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wéi)伪者也,恶(wū)能治(chí)国家?”
夫,音扶。
蓰,音师,又山绮反。
比,必二反。
恶,平声。
○倍,一倍也。
○蓰,五倍也。什伯千万,皆倍数也。
○比,次也。
○孟子言物之不齐,乃其自然之理,其有精粗,犹其有大小也。若大屦小屦同价,则人岂肯为其大者哉?今不论精粗,使之同价,是使天下之人皆不肯为其精者,而竞为滥恶之物以相欺耳。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有为(wéi)神农之言者许行,自楚之滕,踵(zhǒng)门而告文公曰:“远方之人,闻君行仁政,愿受一廛(chán)而为之氓(méng)。”
文公与之处(chǔ)。其徒数十人,皆衣(yì)褐,捆(kǔn)屦(jù)织席以为食。
○为神农之言,是战国时农家者流。因炎帝神农氏始为耕稼,遂造作一段言语,托为神农遗教,以惑人心,乃异端之学也。踵门,是足及于门。廛,是民居。氓,是田野之民。捆字,解作扣字,是造屦之法。
○昔文公闻孟子之言,即欲分田制禄,以复三代之法,风声传播,远近皆知。那时楚国之人,有习学耕稼,托为神农之说的,叫做许行,要乘此机会,以售其学术。即自楚至滕,叩文公之门告说:“吾远方之人,闻君分田制禄,举行仁者之政,心窃慕之,故不惮遥远,特来归附,愿分与一廛之居,为滕国的百姓,庶几得沾仁政之泽也。”文公以其慕化而来,不忍拒绝,即与之一廛,以为居止。但见许行之徒数十人,皆以褐为衣,以明自处于贱;不用尊贵之章服,且捆屦织席,卖之以供食,以明自食其力,不费公家之廪饩也。此不惟言称神农,即一衣一食,已别是一种习尚,实欲以并耕之说,沮坏良法耳。
陈良之徒陈相(xiāng),与其弟辛,负耒(lěi)耜(sì)而自宋之滕,曰:“闻君行圣人之政,是亦圣人也,愿为圣人氓(méng)。”
○陈良,是楚国儒者。耒耜,是耕田的器具。
○文公既行仁政,归者益多,此时楚儒陈良,有弟子陈相与其弟陈辛,负着耕田的耒耜,自宋至滕,来告文公说:“分田制禄之法,乃三代圣人经理天下之善政,闻君有志复古,慨然举行之,是即三代圣人复见于今日矣。吾等生于今时,得遇圣君,何胜庆幸,故移家来附,愿受田而耕,为圣人之民,以沾仁政之泽焉。”陈相兄弟是儒家之徒,其闻风归附,本是仁政所感,非若许行欲售其说也。夫井田之法,一行于小国,而远方之民,翕然向化如此,足以见王政之可行矣。惜乎为邪说所惑,而使孟子之言,终于不用也。
陈相(xiāng)见许行而大悦,尽弃其学而学焉。陈相(xiāng)见孟子,道许行之言曰:“滕君则诚贤君也;虽然,未闻道也。贤者与民并耕而食,饔(yōng)飧(sūn)而治(chí)。今也滕有仓廪(lǐn)府库,则是厉民而以自养也,恶(wū)得贤?”
○饔飧,是朝夕的熟食。厉,是病。
○许行托为神农之言,以欺世骇俗,这是异端之学,非先王治天下之正道也。乃陈相一见许行,闻其议论可喜,便大悦而慕之,尽弃其平日所学于陈良者,而学许行之学焉,盖邪说之易以惑人如此。陈相既学其道,便非议孟子分别君子、野人之法。乃来见孟子,称道许行的言语,说:“滕君在战国之时,能慨然有志于圣人之政,岂不是个贤君;虽然如此,还未闻古圣人的大道,不足以治国家也。盖所谓贤君者,宁劳已以养民,不劳民以自养,常时与民并耕,自食其力,不曾费了百姓的供给。且朝饔夕飧,自甘淡薄,而兼理治人之事,不曾废了国家的政务,这才叫做贤君。今观于滕,有仓廪以贮谷粟,有府库以藏货财,都是取百姓每的脂膏以自奉养,害及于民,而利归于上,不复知有并耕饔飧之事矣,恶得谓之贤哉?”许行之言,混君子、野人于无别,正与孟子相反,而陈相顾称道之,以阴坏孟子之法。异端之变乱是非,害人国家,良可恨也。
孟子曰:“许子必种粟(sù)而后食乎?”
曰:“然。”
“许子必织布而后衣(yì)乎?”
曰:“否;许子衣(yì)褐。”
“许子冠(guàn)乎?”
曰:“冠(guàn)。”
曰:“奚冠(guàn)?”
曰:“冠(guàn)素。”
曰:“自织之与(yú)?”
曰:“否;以粟(sù)易之。”
曰:“许子奚为(wéi)不自织?”
曰:“害于耕。”
曰:“许子以釜甑(zèng)爨(cuàn),以铁耕乎?”
曰:“然。”
“自为(wéi)之与(yú)?”
曰:“否;以粟(sù)易之。”
○釜,是煮饭的。甑,是炊食的。爨,是燃火。铁,是田器,如锄犁之类。
○许行之说,欲使人君身亲稼穑,而兼治民事,此理势之所必不能者。孟子将折其非,先就把他服食器用不能兼为者以诘之,因问陈相说:“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陈相答以为然。盖许子农家,固必耕而食也。孟子再问:“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陈相答以为否。盖许子穿的是褐,不必织而衣也。孟子又问:“许子戴冠乎?”陈相答说:“戴冠。”又问:“许子所戴何冠?”陈相答说:“是素冠。”孟子就问:“这冠是许子自织之与?”陈相说:“否,许子不能自织,以所种之粟易之耳。”孟子问:“许子何故不自织?”陈相说:“农工各有专务,既要种粟,又要制冠,却不妨了农事,所以不自织也。”孟子又问:“熟食必用釜甑,耕田必用铁器,许子也以釜甑爨,以铁耕乎?”陈相说:“然。”孟子问:“这器物,也是许子自为之与?”陈相说:“否,许子恐害于耕,也以所种之粟易之,犹夫冠也。”此可见许子服食器用,多与人同,有无相须,不能独异。一身日用之事,且不可以兼为,况治天下而可以兼农夫之事哉?
“以粟(sù)易械器者,不为(wéi)厉陶冶;陶冶亦以其械器易粟者,岂为(wéi)厉农夫哉?且许子何不为陶冶,舍(shè)皆取诸其宫中而用之?何为纷纷然与百工交易?何许子之不惮烦?”
曰:“百工之事,固不可耕且为(wéi)也。”
○械器,即上文釜甑耒耜之属。陶,是治瓦器的。冶,是治铁器的。舍字,解作止字。宫中,譬如说是家里一般。
○孟子因陈相之对,复诘之说:“许子以滕有仓廪府库,为厉民以自养矣,今就子之言观之,粟乃农夫之所种,釜甑耒耜乃陶冶之所为,各治一事而各适于用者也。农夫以粟易械器,正以济陶冶之所无,非有害于陶冶。陶冶亦以其器械易粟,正以济农夫之所无,岂有害于农夫哉?盖有无相通,则彼此俱利,从古以来都是如此。若必以相易为厉,则许子何不自为陶冶。举凡百工之事,如釜甑耒耜之具,止皆取诸家中而用之,岂不省便,何为纷纷然日以其粟与百工之人交相贸易?何许子之不惮烦如此?”陈相乃答说:“天下之事专为则易,兼为则难。许子既种粟而食,则百工之事,固不可以耕兼之也。”陈相至此,固已情见辞穷,而不能自解矣。
“然则治(chí)天下独可耕且为(wéi)与(yú)?有大人之事,有小人之事。且一人之身,而百工之所为备;如必自为(wéi)而后用之,是率天下而路也。故曰: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chí)人,劳力者治(chí)于人;治(chí)于人者食(sì)人,治(chí)人者食(shí)于人,天下之通义也。
○大人,是在上的人。小人,是在下的人。
○陈相既知农工之不可兼,故孟子即从而折之说:“尔谓百工之事不可耕且为是矣,然则人君之治天下,视百工之制器,烦简劳逸,相去何如?独可耕且为与?盖心无二用,业有专攻,在上的大人,自有大人之事,在下的小人,自有小人之事。固不可得而兼也。且就一人之身计之,服食器用百工之所为,无不具备,如皆出于自为而后用之,则既乎此,又兼乎彼,是率天下之人,奔走道路,无时休息,势亦有所不能矣,况以大人而兼小人之事乎?所以古语有云:均是人也,或为君子而劳心于上,或为小人而劳力于下。劳心于上者,颁政布教,以治在下之人;若劳力之小人,则唯听君上之治而已。听治于人者,输租纳税,以供在上之食;若治人之君子,则唯受在下之养而已。然则以劳心而易小人之养,本是大人之事;以劳力而易君子之治,本是小人之事,正犹农夫陶冶,以粟与械器相济,而非所以相病也,此乃天下古今通行的道理。自神农、尧舜以来,所不能易者,安有所谓并耕之说乎?”盖许行之术,本欲阴坏孟子分田制禄之法,故此一段指陈君子、野人之分,深切著明,彼之邪说,将不攻而自破矣。
“当尧之时,天下犹未平,洪水横流,泛滥于天下,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尧独忧之,举舜而敷(fū)治(chí)焉。舜使益掌火,益烈山泽而焚之,禽兽逃匿(nì)。禹疏九河,瀹(yào)济(jǐ)、漯(tà)而注诸海,决汝、汉,排淮、泗而注之江,然后中国可得而食也。当是时也,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虽欲耕,得乎?
○洪水,是大水。横流,是散漫妄行。泛滥,即水横流的意思。繁殖,是众多。登,是成熟。道,是路。敷字,解做分字。九河、济、漯、汝、汉、淮、泗都是水名。疏、瀹、决、排,都是开通的意思。
○孟子辟陈相说:“自古圣人,未有与民并耕而治天下者。且以尧之世言之,当尧之时,去洪荒未远,生民之害未尽消除,天下犹未平也。那时洪水滔天,不循着正路而散溢妄行,况滥于天地之间,于是草木得水而日见长盛,禽兽得草木而日渐众多,五谷为草木所妨都不成熟。人民为禽兽所逼,多被伤残,所以人烟稀少,但见兽蹄鸟迹的道路,交杂于中国,这等世界,百姓何得安生,天下何由平治?尧既为天子,劳心治人,不日洪水方割,则曰下民其咨,其心独以为忧,有不能一日安者。又以天下之患,非可以一人独理,乃访于侧陋,咨于四岳,得一大舜,遂举以为相,而使之分治焉。尧既以天下之忧为忧,而付托于舜,舜遂以尧之忧为忧,而分任于禹。盖此时洪水为害,草木障蔽,禽兽纵横,虽欲治水,而无所施其力也。乃先命伯益掌火,益将山林薮泽所生的草木用火烧掉,使禽兽失其所依,都去逃躲,无逼人之害,然后治水之功可得而施矣。于是命大禹为司空,使他治水。禹于西北,则疏九河以分其势,又通济水、漯水以会其流,使之皆注于海,而北条之水有所归焉。于东南,则决汝水、汉水,排淮水、泗水,使之皆注于江,而南条之水有所归焉。水有所归,自然不至泛滥,而地皆可耕,然后中国民人可得耕而食矣。那时大禹受舜之命,为天下拯溺,随山濬川,至八年在外,三过其家门而不入,忘身忘家,这等样劳苦,虽欲与民并耕而食,其可得乎?”观于禹而尧舜之不暇耕,又可知矣。许行并耕之说,何其谬哉!”
“后稷教民稼(jià)穑(sè),树艺五谷,五谷熟而民人育。人之有道也,饱食、煖(nuān)衣、逸居而无教(jiào),则近于禽兽。圣人有(yòu)忧之,使契(xiè)为司徒,教以人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放勋(fǎng xūn)曰:‘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使自得之,又从而振德之。’圣人之忧民如此,而暇耕乎?
○后稷,是劝农之官。树艺,是种植。司徒,是教民之官。放勋,是帝尧称号。劳,是慰勉。来,是引进。匡字,解作正字。振,是警省的意思。德,是加惠。
○孟子叙尧舜忧民之事说:“水土既平,则民有可耕之地矣。于是又命弃为后稷之官,使之教民稼穑,习耕耘收获之事,以种植五谷,由是五谷成熟,天下之民家给人足,皆相生相养,而无复阻饥之患矣。然民莫不有秉彝之性,若使饱食暖衣,居处安逸,而无以教之,又将耽于佚豫,习为邪侈,至于灭性乱伦,而违禽兽不远矣,故圣人又有忧焉。于是以契为司徒之官,而教民以人伦之道,使天下之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而有恩以相亲;使臣以礼,事君以忠,而有义以相与;夫妇则有分辨,而不相混淆;长幼则有次序,而不相僭越;朋友则以诚信相交,而无有欺诈。盖此五者,皆人所固有之伦,必设法以教之,而后民性可复也。然其立教之方何如?帝尧命契之辞说:“教民之道,因人而施。有勉强修行者,则慰劳以安之;有回心向道者,则引进以来之,所以嘉其如此;有制行邪僻者,则闲之使归于正;有立志回曲者,则矫之使归于直,所以救其失如此;有树立不定者,则扶助而立之;有进修不前者,则诱掖而行之,所以济其不逮如此。既使优游厌饫,而自得其本然之性矣,犹恐其放逸怠惰而失之也,又必时时申饬,提撕警觉,以加曲成之惠焉。”这等多方造就,教思无穷,然后人伦可明,而百姓可亲也。尧之命契如此。夫水土方平,即思所以养之,衣食既足,又思所以教之,圣人之劳心以忧民,汲汲皇皇,不能一日释如此,而暇于耕乎?所以说,治天下不可耕且为也。”
“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gāo yáo)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为己忧者,农夫也。
○易字,解作治字。
○孟子承上文说:“尧舜之忧民,固不暇于耕矣。然其所以为民者,亦非事事而忧之也。在尧则以百揆未叙,四门未辟,思举舜而任之,彼时惟以不得舜为忧耳。得舜,则尧之忧民者皆付之于舜矣,尧又何忧之有!在舜则以水土未平,五刑未饬,思得禹、皋陶而任之,彼时惟以不得禹、皋陶为忧耳。得禹、皋陶,则舜之忧民者皆付之禹、皋陶矣,舜又何忧之有!圣人之劳于求贤如此,则其所忧,乃知人安民之要务,实皆治乱安危所关,而未尝屑屑于其小也。若乃躬耕百亩之田,闵闵然忧其不治,乃农夫之所有事耳,岂圣人之忧哉?然则圣人之治天下,不惟不暇耕,而亦不必耕矣。”
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wèi)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wèi)天下得人难。
○孟子承上文说:“尧舜之忧惟在于得人,诚以得人之所系为甚大也。且如忧人之匮乏,而以财物分之,于人亦有所济,这叫做惠;忧人之愚昧,而以善道教之,于人非不尽心,这叫做忠。然天下至广,百姓至众,安得人人而分之?又安得人人而教之?这所及犹有限也。惟是忧天下之不治,而求得贤才以代理,如尧之得舜,舜之得禹、皋陶,则不必分人以财,而牧养有人,惠之所推者自广。不必教人以善,而敷教有人,忠之所被者无穷,这等才叫做仁。仁则不止于小惠小忠而已。夫仁覆天下而惟系于得人,则得人岂易言哉?是故天下大器而推以与人,诚若至难,然以圣人之心视之,犹以为易。惟是为天下得人,则必择之至当,选之至公,而后可托以天下,乃为难耳。惟得人之难,此尧舜所以用心于是,而以不得为忧也。”
孔子曰:‘大哉,尧之为君!惟天为大,惟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君哉,舜也!巍巍乎!有天下而不与焉!’尧舜之治(chí)天下,岂无所用其心哉?亦不用于耕耳。
○孟子承上文说:“欲知尧舜用心之大,观诸孔子之所称,则可见矣。孔子尝称帝尧说:“大哉尧之为君!以天道之大,而能与之准则。其德荡荡乎广远,民无得而名焉,真是与天为一者也。”又称帝舜说:“君哉舜也!其德巍巍乎高大,虽富有天下,若与己不相关涉,而惟以治天下为忧,真是克尽君道者也。”夫尧称荡荡,舜称巍巍,自古帝王无有如其盛者。则尧舜之治天下,岂诚漠然于兆民之上,而一无所用其心哉?当其时,民害未除,思得人以除之;民生未遂,思得人以遂之;民行未兴,思得人以兴之,此皆其用心之所在也。但不以百亩为忧而用之于耕耳,使尧舜用心于耕,则是以小人之事为事矣,何以成此巍巍荡荡之功哉?然则并耕之说,可谓无稽之甚矣。”
“吾闻用夏变夷者,未闻变于夷者也。陈良,楚产也,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北方之学者,未能或之先也。彼所谓豪杰之士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师死,而遂倍之!
○孟子既辟许行并耕之非,至此乃直责陈相说:“许行之学,诞妄如此,子乃悦而从之,可乎?夫中国所以异于蛮夷者,为其有圣人礼义之教耳。据吾所闻,盖有用中国之教以变蛮夷之俗,而自归于正者;未闻有学于中国,而反为蛮夷所变者也。子之师陈良,生长于楚,本是南夷之人,一旦闻周公、仲尼之道行于中国,悦而慕之,遂来游北方以求周、孔之学。于凡二圣之制作删述,皆心领而身受之,即北方之士素学周、孔者,其所造诣亦未能或出其上也。彼能用夏变夷,而自拔于流俗如此,可谓才德出众之豪杰也。子之兄弟事之数十年,亦与闻周、孔之道者,乃于师死之日,遂尽弃其学而学于异端之许行,非所谓变于夷者耶?吾未见受变于夷,而可与论先王之道者也。”
“昔者孔子没(mò),三年之外,门人治(chí)任(rén)将归,入揖(yī)于子贡,相向而哭,皆失声,然后归。子贡反,筑室于场,独居三年,然后归。他日,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孔子事之,强(qiǎng)曾子。曾子曰:‘不可;江 汉以濯(zhuó)之,秋阳以暴(pù)之,皜皜乎不可尚已。’
○任,是担负的行李。场,是冢傍之地。秋阳,是秋日。暴,是晒。皜皜,是洁白的意思。
○孟子责陈相说:“子之忍于倍师,亦未闻孔门弟子之尊师者乎?昔者,孔子既没,其门人在鲁,皆服心丧三年,三年之外,各治行装将欲散归乡里,入揖子贡为别,相向而哭,莫不极其哀痛,至于失声,然后归去。门人之追慕其师如此。子贡犹未忍遽去,又反归墓傍,筑室于坛场之上,独居三年,然后归去。子贡之追慕其师又如此。他日子夏、子张、子游思慕孔子,想见其音容,以有若言行气象有似孔子,欲以所事孔子之礼事之,以慰其思慕之意,因曾子不往,勉强要他。曾子说:“不可。我辈尊师,当论其道德,不当求其形似。吾夫子之道德极其纯粹,而无一尘之杂,就如江、汉之水洗濯出来的一般,又极其明莹而无一毫之累,就如秋天日色暴晒出来的一般,皜皜乎举天之言洁白者,无以加于其上矣,岂有若所能仿佛哉?今乃欲以此尊之,则拟非其伦,而反以卑夫子矣,如之何其可乎?'夫曾子之尊信其师如此,而子之兄弟独忍倍其师,真圣门之罪人也。”
今也南蛮鴂(jué)舌之人,非先王之道,子倍子之师而学之,亦异于曾子矣!
○鴃,是鸟名,南蛮之声与之相似,所以说南蛮鴃舌。
○孟子责陈相,又说:“有若虽非圣人,犹与圣人相似,曾子尚不肯以事孔子者事之。今许行乃南蛮鴃舌之人,其所称述皆惑世诬民之术,本非中国圣人相传之道,与子之师陈良正大相反,子乃倍子之师而从其所学,亦异乎曾子之尊其师者也!”盖圣人之道本不以地而有间,顾人之所从何如。陈良用夏变夷则进而为中国,陈相去正从邪则沦而为夷狄,所谓在门墙则挥之,在夷狄则进之者也。司世教者不可不知。
吾闻出于幽谷迁于乔木者,未闻下乔木而入于幽谷者。
《鲁颂》曰:‘戎狄是膺(yīng),荆舒是惩。’周公方且膺之(yīng),子是之学,亦为(wéi)不善变矣。”
○幽谷,是深涧。乔木,是高树。膺,是击搏的意思。荆,是楚国本号。舒,是楚旁小国。惩,是创。
○孟子责陈相,又说:“子倍陈良之道,而学于蛮夷之人,其于取舍之间,可谓不知所择矣。《诗经·伐木篇》中有云:“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可见鸟虽微物,犹知出于幽暗之中,而迁于高明之处,吾之所闻如此。未闻有自乔木而下,反入于幽谷者也。今陈良诵法先王,如乔木之高明,许行溺于异端,如幽谷之卑暗,子乃倍陈良而学许行,是下乔木而入于幽谷矣,不亦异乎吾之所闻耶?又观《鲁颂》篇中说:“周公辅佐王室,于戎狄则击而逐之,于荆、舒则伐而惩之,其正夷夏之防如此。”今许行蛮夷之人,畔于圣道,乃周公之所击也。子乃舍中国之教而从其学,真所谓变于夷者矣,何其变之不善如此耶?”即孟子之言观之,许行并耕之说必不可从,而陈相倍师之罪诚有不容逭者矣。盖战国之时,邪说横行,故孟子极力辟之,至斥为夷狄,其严如此。后世佛氏之学,自西域流入中国,世之愚民莫不惑于其教,乃至贤智之士亦阴入其说,而不可解。视陈相之变于夷,抑又甚矣,岂非周公之所膺耶?
“从许子之道,则市贾(jià)不贰,国中无伪,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布帛(bó)长短同,则贾(jià)相若;麻缕丝絮轻重同,则贾(jià)相若;五谷多寡同,则贾(jià)相若;屦(jù)大小同,则贾(jià)相若。”
○孟子辟许行并耕之谬,陈相既无以为辞,乃又举其市不二价之术,称扬于孟子说道:“如夫子之言,则许子并耕之说固不可从矣。然其言亦有可取者,如市价一节,从许子之术,则市中货物皆有定价,而无贵贱之分,一国之人无所用其诈伪,虽五尺之童幼小无知,适市贸易,亦无有增减价值以欺之者矣。盖天下之物惟是分个等级,则其价相悬而争端易起,今皆一概定价,不论精粗,如布帛只论丈尺长短同,则价相等;麻缕丝絮只论斤两轻重同,则价相等;五谷只论斗斛多寡同,则价相等;屦只取其适足大小同,则价亦相等。物价一定则人情相安,争端尽息,可以还淳返朴,而复上古之治矣。许子之道如此,何为而不可从耶?”陈相之称许行,徒欲以掩其倍师之失,而不知周公、仲尼之道,正不如此,盖亦惑之甚矣。
曰:“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xǐ),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bì)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jù)小屦(jù)同贾(jià),人岂为(wéi)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wéi)伪者也,恶(wū)能治(chí)国家?”
○倍,是加一倍。蓰,是五倍。比,是合。
○孟子辟陈相说:“许子欲市价不二,将谓世间的货物都是一般,更无差别,不知天之所生,地之所长,与人之所为,自是参差不齐,精粗美恶,判然各异,乃自然之情也。故其价之悬绝,或相去一倍,或相去五倍,甚至相去什百,相去千万,有多至十倍者,此乃万有不齐之理,岂可强同。今子乃为一切之法,合而同之,是徒为纷纷扰乱天下而已。何以言之?盖物之有精粗,犹其有大小,就将屦这一件来比方,使大者与小者其价相同,人岂肯为其大者?然则精者与粗者其价相同,人岂肯为其精者哉?若从许子之道,是使天下之人相率为滥恶之物以相欺。本欲除伪,适以长伪;本欲息争,适以启争,如之何可以治国家乎?许子之道固不特并耕为不可从也。”
按:许行之术,自附于神农,其说有二:因神农始教稼穑,并造为并耕之说;因神农始为市井,遂造为一价之说。总是假托上古以阴坏三代之法,乃邪说之尤者。使其得行于滕,不惟一国受敝,而其害将及于天下矣。故孟子极力排之如此。后世治天下者,只当以尧舜三代为法,其余百家众技,假托先圣之言,皆不足信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