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去(qù)齐,尹士语(yù)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 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wū)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xìng)然见(xiàn)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sù)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孟子去(qù)齐,尹士语(yù)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 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语,去声。
○尹士,齐人也。
○干,求也。
○泽,恩泽也。
○濡滞,迟留也。
高子以告。
○高子,亦齐人,孟子弟子也。
曰:“夫尹士恶(wū)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夫,音扶,下同。
恶,平声。
○见王,欲以行道也。
○今道不行,故不得已而去,非本欲如此也。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所改必指一事而言,然今不可考矣。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浩然,如水之流不可止也。杨氏曰:“齐王天资朴实,如好勇、好货、好色、好世俗之乐,皆以直告而不隐于孟子,故足以为善。若乃其心不然,而谬为大言以欺人,是人终不可与入尧舜之道矣,何善之能为?”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xìng)然见(xiàn)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sù)哉!”
悻,形顶反。
见,音现。
○悻悻,怒意也。
○穷,尽也。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此章见圣贤行道济时,汲汲之本心;爱君泽民,惓惓之馀意。李氏曰:“于此见君子忧则违之之情,而荷蒉者所以为果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孟子去(qù)齐,尹士语(yù)人曰:“不识王之不可以为汤 武,则是不明也。识其不可,然且至,则是干泽也。千里而见王,不遇故去,三宿而后出昼,是何濡滞也!士则兹不悦。”
○干泽,是干求恩泽。濡滞,是迟留的意思。
○孟子去齐,止于昼邑地方,三宿而后出境。齐人尹士,见孟子去不果决,乃私与人讥议说:“出处乃士人之大节,甚不可苟。故进必择君而仕,不为利禄,退必见几而作,不俟终日,这才是难进易退的道理。今齐王之不可为汤、武,人皆知之,使孟子不知而来见,是智不足以知人,是不明也。使知其不可,犹且来见,则志惟在于利禄,是干泽也。且千里而来见王,本欲行道。今不遇而去,便当洁身,却乃迟迟其行,三宿而后出昼,是何其依违于进退之间,若是其濡滞也。以孟子平日的抱负,吾甚敬之,今所为若此,吾甚不悦,不意孟子而有此举动也。”夫尹士之言,似亦知守身之常法者,而圣贤委曲行道之心,则岂硁硁者所能识哉?
高子以告。
曰:“夫尹士恶(wū)知予哉!千里而见王,是予所欲也;不遇故去,岂予所欲哉!予不得已也。
○高子,是孟子弟子。
○高子闻尹士讥切孟子之言,乃述以告孟子。孟子晓之说:“君子之出处去就,若只顾自己高洁,这也不难。惟是爱君忧国,委曲从容,尚有出于常情之外者,尹士之言,乌能知我之心哉?我当初千里而见王,非是逆料王之不可为汤、武,而姑就之也。以为道在于我,可以辅世长民,若一见之后,有所遇合,或可佐王以成汤、武之业,而吾道庶几可行,是我之所愿欲也。至于不遇故去,岂是我之本心?只为言不见用,吾既不能舍所学以从人,道不得行,吾又不可居其位而食禄,展转思惟,实不得已而后去耳。夫向日之来,本欲求伸其素志,故今日之去,犹未忍遽替其初心。始终只要行道济时,使天下被汤、武之泽而已,何害其为濡滞哉?尹士恶足以知此。”
予三宿而出昼,于予心犹以为速。王庶几改之。王如改诸,则必反予。
○孟子答高子说:“我之去齐,实非本心,盖有甚不得已者。即三宿而后出昼,于我之心,犹以为过于急速,而有不能恝然者焉。何也?盖人情或暂蔽而复明,或始过而终改。王之不能用我,虽是一时迷惑,然犹望其从容悔悟,庶几能改,不至于终迷而不悟也。若使王能知既往之失,痛加省改,则能以王道为必可行,以吾言为必可信,必将追我而返之矣。吾何为而速于去哉?所以三宿出昼而不嫌于濡滞也。”
夫出昼而王不予追也,予然后浩然有归志。予虽然,岂舍王哉?王由足用为善。王如用予,则岂徒齐民安,天下之民举安。王庶几改之,予日望之!
○孟子承上文说:“我三宿而去昼,犹冀王之追我也。至于出昼之日,已越齐境,而王不见追,则王之心终于不悟,而义不容于不去矣。我到这时节,方才有必归之志,浩然长往而不可复止耳。然我虽决去,亦岂忍恝然而舍王哉?盖王之天资朴实,虽有好勇、好货、好色这三件病痛,然其不忍之心,充之可以保民,好乐之心,公之可以治国,犹足引而为善,以建有为之业者。王如用我,使我之道得以大行,则岂徒齐国之民得安,即天下之民,皆可使被治安之泽,而汤、武之功,亦不难致矣。王诚反而思之,庶几改过迁善,使王为贤君,齐为善国,岂不美乎!故我虽既去,犹日夜望之也。岂忍终舍王哉?尹士乃以濡滞讥我,亦不知我之心者矣。”
予岂若是小丈夫然哉!谏于其君而不受,则怒,悻悻(xìng)然见(xiàn)于其面,去则穷日之力而后宿(sù)哉!”
尹士闻之曰:“士诚小人也。”
○悻悻,是不平的意思。穷字解做尽字。
○孟子承上文说:“我之从容去国,而犹有望于王,盖为世道民生计也,岂似那一等规模促狭、不识大体的小丈夫。一有所匡谏于君,不见听从,即心怀愤恨悻悻不平之气,见于面目。去则驰驱道路,尽一日之力,方肯止宿,惟恐其行之不速,涉于濡滞,而无复有所顾恋。这样的人,只管得自家的去就,全无爱君忧国之心,君子忠厚之道,不如是也。我宁受濡滞之名,其忍以小丈夫自处耶!”尹士闻此言,乃自悟其失,说道:“我之所言,但见得去就之际,不可不明,岂知贤者行道济时之心,忠君爱国之念,有如此者。我诚小丈夫也。”然则君子之所为,岂常人所能识哉!盖孟子初至齐国,只望齐王能行其道,及不遇而去,又只望齐王能改其失。其忠爱之心与明哲之见,有并行而不悖者,与孔子迟迟去鲁之意正同,视硁硁一节之士,以去就为名者,分量相悬矣。惜乎,齐王竟不能留,而齐终不能治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