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仁厚:《孔孟荀哲学》绪论 之四 儒家学问的纲领


导航:本文选自蔡仁厚《孔孟荀哲学》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儒家之学,以“内圣”为本质,以“外王”表功能。兹据此意,以略述儒家学问的纲领。

 

1.内圣成德之学

 

内圣之学,以成圣成贤为目标。儒家认为人人都可以成圣贤,都可以通过道德实践,完成自己的德行人格,以进到圣人的境地。真的人人可为圣贤吗?可能的根据在那里呢?我们如此追问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便是关于“本体”的问题;追问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便是“工夫”的问题。内圣之学,主要就是集中在本体与工夫这两个问题上。重视工夫,固然是满足实践的要求;而讨论本体,亦不纯粹是理论的兴趣,而仍然是为了满足实践的要求。这亦是儒家学问的一大特色。儒家谈“本体”,含有超越义与内在义,而超越与内在两面又是通而为一的。

 

超越地说的本体,是意指那形上的实体。在这方面,无论说天道、天命、天理,或者说乾元、太极,全都是意指天道本体,简称“道体”。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所以诚亦是本体,可名曰诚体,诚体即是道体。这个“体”,既是形上的实有,而又能显发创造生化的作用。这是在诗经、中庸、易传都有明显的表示的。诗经说“维天之命,於穆不已”,这是表示天命之体深奥深邃,而又流行不已。中庸说“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为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是说天道生化万物,神妙而不可测。系辞传云“易无思也,无为也。寂然不动,感而遂通天下之故。非天下之至神,其孰能与于此?”无思无为的易,是易道、易理,它即寂即感,能通天下之故、成天下之事,正表示它神感神应,能自起创造生化。总之,儒家所讲的道体,是即体即用、即寂即感,能发用流行,能自起创造生化的本体。

 

这个道体,由超越而内在化,下贯而为人之性,它就是性体、心体、仁体。这是天之所命,是“天所与我、我固有之、人皆有之”的。所以儒家讲心性,一定要透到心性之源,要通到天道诚体上。这个超越与内在通而为一的心性本体,亦可以称为天心仁体。(天心,表示它是超越的;仁体,表示它是内在的。总之,是既超越而又内在的。)人人有此本体,则人人皆可以成圣贤;这个本体,就是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超越客观的根据。

 

以上是关于“本体”方面。接下来再说“工夫”的问题。人具备了这个心性本体,它是否就能在我们的生命中起作用呢?换句话说,在于我们自己主观这一面,道德实践是否必然地可能呢?这步追问,就是实践入路的问题,亦就是“工夫”的问题。

 

远从孔子的“践仁以知天”,孟子的“扩充四端,尽心知性以知天”,中庸的“慎独、致中和”,易传的“穷神知化、继善成性”,大学的“明明德”,以至于宋明时期周濂溪的“主静、立人极”,张横渠的“变化气质、尽心以成性”,程明道的“识仁、定性”,程伊川的“居敬穷理”,胡五峯的“以心著性”,朱子的“涵养察识、敬贯动静”,陆象山的“辨志辨义利,先立其大”,王阳明的“致良知”,刘蕺山的“诚意、慎独”,凡此等等,全都是指点工夫的进路,亦就是指点为学入道之方。

 

指点工夫的目的,是为了体证本体,使本体通过工夫而呈现起用。本体既已呈现,我们便能自觉、自主、自律,能自定方向、自发命令,来好善恶恶,为善去恶,以完成道德的实践,并不容已地表现道德行为。儒家这样郑重地注意实践工夫的问题,就是为了要建立道德实践所以可能的内在主观的根据。

 

等到本体与工夫的问题都透彻了,最后一定是体用合一——即体即用,体用不二;承体起用,即用见体。所以明代的儒者常说“即本体即工夫,即工夫即本体”。这时,内圣成德之学才算达到通透圆熟的境地。

 

2.外王事功之学

 

“外王”是“内圣”的延伸,内圣一定要通向外王。因为道德的心性,不仅要求立己,同时亦要求立人;不仅要求成己,同时亦要求成物。所以一定要往外通,通向民族国家、历史文化,要联属家国天下而为一体。尚书所谓“正德利用厚生”,孔子所谓“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孟子所谓“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都表示要通出去,以合内外、通物我,以开物成务,利济天下,这就是外王事功之学。

 

儒家讲外王,在以往是圣君贤相修德爱民的“仁政王道”。这方面的理想很高,但在今天看来,在客观义理上还有不足够处。其中最主要的关键,就是只有安排治权的“治道”,而没有安排政权的“政道”,连带地“开物成务”的知识条件亦有所不足。

中国传统政治对于政权的转移,当然亦有一套解决的方式,那就是禅让、世袭、革命、打天下。

 

“禅让”是公天下,但让贤传位并没有客观的法制,所以天下为公的理想,欠缺一个法制以保证它的实现,终于转为家天下的“世袭”制度。由于世袭家天下的不合理,又促成了汤、武“革命”。革命本是应乎天理、顺乎人心之事,但汤武革命的结果仍然是家天下的延续。到了秦汉以后,干脆就用武力“打天下”,抢夺政权,而形成私天下,连三代家天下的半私半公亦说不上了。(按:三代虽是家天下,但封侯建国,则亦表示与诸侯共治天下,其中含有相当的公性。)所以黄梨洲在《明夷待访录·原君篇》中,说三代以上是藏天下于天下,秦汉以下则视天下为私产,是藏天下于筐箧(qiè)。

 

由禅让而世袭,而革命,而打天下,正明显的表示,在政权转移这个问题上,并没有建立客观的法制。亦就是说,安排政权的“政道”还没有开出来。所以在今天讲外王,必须有新的开扩和充实。

 

“新外王”的内容,应该含有两方面:

 

1政治方面,要开出政道,以消解中国传统政治的三大困局:(1)朝代更替,治乱相循;(2)君位继承,宫廷斗争;(3)宰相地位受制于君权。再简要而具体的说,就是要完成民主政体的建国大业。

 

2开出知识之学,以极成事功。外王事功,不只是英雄主义的事功,亦不能停在圣君贤相的形态上;而应该真正“开物成务”“利用厚生”,进而“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要想完成这个使命,除了要开出政道,另一方面还要开出知识之学,以建立纯知识的学理,同时亦要解决成就事物的具体知识和实用技术的问题。

 

总括地说,“新外王”的内容,一行是“国家、政治、法律”,完成民主建国。一行是“逻辑、数学、科学”,开出知识之学。这两项内容,不但是中国文化前途之所关,而且本来就是顺着儒家“民本、民贵”的思想,及其“开物成务、利用厚生”之内在目的,而必然要完成的一步新开展。事实上,这亦正是中国现代化的二大重点。(请参看拙文“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鹅湖月刊九十五期。)兹列一表,以助了解:

 

蔡仁厚:《孔孟荀哲学》绪论 之四 儒家学问的纲领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孔孟荀哲学》。

(0)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上午10:51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