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回归印度的佛教运动|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1节

佛教传入中国,发展到天台,而完成一个通盘的大消化。但唐兴之后,天台转衰。三论宗自吉藏以下,亦后继无人。唯摄论自隋初以来,盛行各地。玄奘(西元六0二-六六四年,此据汤用形《隋唐佛教史略》引述陈垣“书慈恩传后”之考证。)青年时期所从诸师,皆摄论宗人,然所说各异,是非莫定。玄奘乃发愤誓游西方,以问所惑。

 

一、玄奘的学程及其成就

 

(一)西行求经有成,光显异域

 

唐贞观三年(西元六二九年,二十九岁),玄奘私发长安,出玉门,达高昌,停月馀,又西行,度葱岭,千辛万苦,展转各地,于贞观五年顷,终于到达北印之摩揭陀国王舍城,入那兰陀寺,参礼戒贤大师。

 

戒贤为护法(十大论师之一)弟子,时已耆年,学博望重,玄奘师之,勤学五六年,又游历南北印各地,遍参馀师,数年返寺,戒贤命讲《摄大乘论》。

 

时有师子光论师,持《中论》、《百论》空义,力破《瑜伽》有义。玄奘和会空有,造《会宗论》(书不传),以呈戒贤诸师,无不称善。

 

旋戒日王于曲女城设无遮大会,与会者十八国王,僧众与外道达数千人,以玄奘为论主。揭示“真唯识量颂”,十八日无人能破。此时之玄奘,声誉如日中天。(斯真中华留学生之典范,光显无限。

 

(二)回国翻译,辑定成唯识论

 

贞观十九年(西元六四五年),玄奘返抵长安。三数年间,重译经论多种。至高宗时,居慈恩寺,专事译务①.其所译之经典,除《大般若经》(全译)与《俱舍论》(重译)外,主要为唯识系之论点。六世纪时,印度有十大论师盛弘唯识,而集大成于护法(亦十大论师之一)。玄奘承护法之学,增益己见,辑译为《成唯识论》,实可视为妄心唯识系之集大成者。(按:印顺法师尝综结唯识五义:“由心所造”、“即心所现”、“因心所生”、“映心所显”、“随心所变”。意谓一切法皆识所变现也。

此系以无著、世亲为宗师,当初真谛译摄论而不忠实,注入真心思想。玄奘力返印度之旧。法相唯识之外,又引俱舍学、因明学,培养人才,不遗馀力。经二十年之讲论而形成一大势力。弟子窥基(开国名将尉迟恭之侄,西元六三二-六八0年)大弘其学,乃造成一回归印度之佛学运动。

 

二、奘传唯识之特色与遭际

 

关于妄心唯识系之基本思想,在前章介绍大乘三系、起信论,以及始别教时,已分别有所说及,今不重複。(欲知唯识学之内容,慈航法师之《相宗十讲》可供参阅。

 

奘传唯识-

 

(1)不但名相甚繁,重“解”略“行”,非国人之所好。

 

(2)又立“缘起不空,赖识唯真,渐历阶位,三乘究竟、阐提无性”诸说②,与般若系、真常系之学说,皆相违反。

 

(3)其门人阻止那提三藏译“性空论”,手段暴烈,引起参加译场之道宣法师(南山律之创宗者)等之不满。

 

盖玄奘以亲传西方为藉口,有统一教界之雄心,但终以传统学者之且摄且破(摄取新义之谛当者,破斥新义之非谛者),与西来大德之日传异闻③,遂使奘传唯识之发展遭受阻力。窥基之后,虽尚有一二传之延续,然不待会昌法难,奘学已渐衰而失传矣。

 

且唯识宗之思想,对中国哲学史,对中国文化心灵,其影响皆甚浅鲜。自中唐到清代,几无人讲唯识。直到清末,唯识文献自日本传回(杨仁山居士之大功也),经内学院欧阳大师力加弘扬,始又盛行。④然内学院宣称“藏、密、禅、净、天台、华严,绝口不谈”;又以天台华严为俗学;此则心量浅狭,非弘道之论。佛家之教义,岂可限于印度原有之唯识,而排斥其他?又岂可停滞于印度之旧,而不容中土之发扬与开展!

 

三、回归印度之旧而引发反响

 

对玄奘最有力的反应,是来自与玄奘同源异流的贤首法师。相传贤首曾参加玄奘译场(奘卒时,贤首二十二岁),以不满虚妄唯识,乃别承地论系而宗华严。

 

对于当时足与奘抗衡者,贤首皆加以奖掖,对真常系之译师,亦常与过从,参助研讨。

 

而且开立华严宗,使真心系之思想,发展至最高峰。

 

① 慈恩寺,高宗为太子时所造,有屋一八九七间,中有翻(译)经院,奘门弟子窥基、普光、法宝、嘉尚等皆在其中。而上座弟子圆测(乃新罗国之王孙)则另在西明寺,该寺分十院,屋四千馀间。(据汤用彤《隋唐佛教史略》第一章第三节。)

② 按各句意指,略如下:“缘起不空”,谓我空、法空,而识不空。“赖识唯真”,谓妄识唯真,不另立真心,故又曰“藏识”(真妄皆在内)。“渐历阶位”,指成佛之历阶甚繁。“三乘究竟”,以声闻、缘觉、菩萨为究竟,不讲圆教义。“阐提无性”,此则有违“众生皆可成佛”之教义。

③参阅印顺法师《中国佛教史略》。按:玄奘游印时,印度盛行妄心唯识学,但中土佛教正式进入“佛学”亦已二百余年,非玄奘主观之取舍所能左右也。

④欧阳大师,名渐,字竟无(西而一八七二——一九四四年),受杨仁山居士付托,在南京成立支那内学院,讲唯识学,民初学者多从之问学。其宗旨云:“三智、三渐次、究竟宗趣,唯在无余涅槃。”按:

“三智”指根本智、后得智、无分别智(相当于一切智、道种智、一切种智)。“三渐次”指破外道、破小乘、破执空执有。(又声闻、缘觉、菩萨佛,亦名三渐次)。“无余涅槃”乃法相宗“四种涅槃”之一,兹简列于此,以便参省:

1.本来自性清净涅槃(真如)。

2.有余依涅槃(断尽烦恼障所显之真如,但余“有余之依”身)。

3无余依涅槃(出生死苦之真如,生死苦果断谢,故无余依)。

4.无住处涅槃(断所知障所显之真如。二乘人知生死涅槃之异,欲住涅槃:佛不住涅槃而住生死,为利乐众生故(度众生)。

 

 

编辑排版:行知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8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8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