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宗思想述要(上)|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3卷第6章<佛教回归运动的反响:华严宗>第3节

 

一、真如心“不变随缘,随缘不变”

 

华严宗以《华严经》为标的,以《起信论》为义理之支持点。《起信论》代表如来藏缘起,乃“真心为主,虚妄熏习是客”之系统。真如能熏亦受熏,真如理即真如心,心与理乃合一者。

 

贤首据此真心而说二义:

 

1)不变义

2)随缘义

 

以真心之“不变随缘,随缘不变”为中心,即可吸收唯识宗之三性(遍计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此种吸收,可名曰三性之升位,使由阿赖耶所说之三性,升位到从真心随缘处说。

 

依牟先生《佛性与般若》书中之分疏——(1)真心之不染而染,随缘作诸法,即是“依他起”;

 

2)于依他起法而生执着,便是“遍计执”;

 

3)真心即是真实性,相当于“圆成实”(此名是玄奘译,真谛只译为真实性)

 

三性本是观因缘生法上之事,可到处应用,只是随问题之升转而升转耳。例如:

 

龙树时说“缘起性空”,只是以之观因缘法,而未对缘起作一根源之说明。而唯识宗将一切法统摄于阿赖耶,正式说三性,此便是三性由只就缘起性空之观法上说,提升到从阿赖耶说诸法缘起之根源。但阿赖缘起并不圆满(染识何以能生清净法?)于是再提升而说“如来藏缘起”,而三性亦随之而提升。至华严宗之真心随缘,则是更进一步之说法。

 

真常心之“不变”;是就其自性清净说。自性清净即含不变,故是分析的。而“随缘”则由“不染而染”说,故是综和的。

 

“随缘”义是其(真心)经验的现实性(现实的污染性)

 

“不变”义是超越的理想性(超越的真性)

 

真常心通过无明而随缘起现一切法(心有活动义·故可随缘起现):若只是真如理——凝然真如,便不能随缘,既是随缘而起现,故不是“即具”(性本具),而是“性起”系统,不是“性具”系统。故荆溪评其“偏指清净真如”、“唯真心”。这个评判是对的。(华严宗之唯真心·与天台宗之一念无明法性心即具三千世间法·不同。)

 

二、法界缘起与四法界

 

真如心随缘起现生灭流转法,是就现实面说就理想面而言,则说还灭,即由真心之染而不染,随缘起修,由始觉(缘觉)还归真心之本觉,此便是般若智德满与解脱断德满而证显法身。此法身,乃是具有恒沙佛法佛性的如来藏性证显之后的法身,在法身上的恒沙佛法,即是无量无漏功德(此功德是通过还灭而转成者)

 

若以法界名此法身,则曰“佛法界”。佛法身曰功德聚,佛法界亦可曰无量无边之功德界。(关键是在佛法身。)

 

佛法身若不示现,则寂然无相,无“法”可言。“法”乃因地之缘起法,因着佛法身之示现而透映过来的果。此一法界,就佛之示现言,可曰“性起”,就其(佛)随众生根欲乐见法相起现言,亦可曰“缘起”(随客观的染净缘而起现染净法,如明镜之现染净相。虽现染净,而镜之明净不失)

 

在此,起现(缘起)即示现(性起),所谓“法界缘起”,实即佛之示现也。就法言曰法界,就佛言曰佛身。(故佛法身法界之法,实只是佛在“海印定”中展示之实德,此所以法界缘起又曰实德缘起。虽名缘起,实即起而无起,只是如如实相。)即是佛之示现,自然圆融无碍,圆满无尽。则贤首之种种说法,亦无非是对于佛所示现之法界缘起作一说明,而对于法界之划分,则有“四法界”之说:

 

(一)事法界——以差别为特色,专就现象本身而言之。事事物物各维持它的特色,有如波波之相状,千差万别。

 

(二)理法界——以无二无差别为特色,乃依现象所依之“理”而言。无尽之事法虽千差万别,而实同依一真如理,恰如波浪之相状虽有差别,其体唯是一水(大海水)

 

(三)理事无碍法界——此是观现象与实相(真如)之不离,真如(理)即万法(事),万法即真如。即理即事,即事即理,理与事不一不异,圆通无碍。恰如水与波互相融通,无碍一体。

 

(四)事事无碍法界——一一之现象,由于同依一真如理,故虽显差别,亦是彼此融摄。任一万法,皆可显真如本身,亦可显其它万法(事理可通至其他事理),此之谓“一摄一切,一切摄一”一即多,多即一,举一则一切随之,主(一)(多)具足,重重无尽。(参见下“十玄门”之七因陀罗网。)恰如波波相融相即。此一法界是真法界,亦即华藏世界。

 

依此法界观,到最后,尘尘法法,皆同时具足此四法界。一尘即法界,法界即一尘,尘尘法界,重重无尽。(此乃般若玄智之妙用·亦是说法上之展转引申。)

 

 

⑦“不变随缘”是不染而染,此句说心“随缘不变”是染而不染。此句说心。

 

⑧染识何以能生清净法?此可由“污泥生莲花”答之。但莲花之种子不是污泥;故又另立“种子”义(有漏种、无漏种——皆靠熏习,无必然性

 

⑨所谓“别理随缘”是指终别教。若始别教之“理”(但理),则不能随缘。凝然而无活动性,故不能随缘。)

 

 

编辑排版:行知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8月27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