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序
绪论
一、儒家的起源
二、儒家与诸子
三、儒家学问的特质
四、儒家学问的纲领
五、如何契会儒家之学
卷上 孔子之部
第一章 孔子的一生及其论赞
第一节 生平行述
第二节 夫子自道
第三节 感通与仰赞
一、欲从末由
二、不可阶而升
三、生民未有
四、皜皜乎不可尚已
第二章孔子对文化的贡献
第一节 开发内在的人格世界
第二节 透显“普遍的人间”之理念
第三节 对敎育与为学之道的启示
第四节 整理古文献、赋予新意义
第五节 “道之本统”的再开发
第三章 孔子理论的形成与引申
第一节 理论发生的背景
第二节 理论形成的关节
第三节 理论之引申与应用
一、礼与正名
二、义与直道
三、仁与忠恕
第四章 孔子言“仁”的意义
第一节 论语言“仁”之形式的考察
第二节 从勉仁之言看仁的实践性
第三节 践仁成圣的路道
第四节 仁的真实函义
第五节 仁的基本特性
第五章 仁与众德
第一节 德目无穷,皆由仁出
第二节 仁与孝弟伦常之德
第三节 仁与立身处世之德
第四节 仁与外王事功之德
第五节 仁与中道、狂狷之德
第六章 性与天道
第一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的思想趋势
第二节 “性相近”之性的意指
第三节 夫子之“言”性与天道
第四节 孔子知天命及其对天道的遥契
附论:所谓默现天与朗现天
第七章 义与命
第一节 论语言“义”的意指
第二节 命令义之命与命定义之命
第三节 从尽义知命到义命合一
第八章 宗敎、义务与自我问题
第一节 孔子对原始宗敎的态度
一、对天的态度(天人关系)
二、对鬼神的态度(人神关系)
三、对祭祀的态度
第二节 略说儒家的宗敎性
第三节 人伦之道:义务问题的解决
第四节 成德之教中的自我问题
第九章 孔门弟子及其流派
第一节 孔门四科十哲
第二节 曾子传道的确切意指
第三节 孔门流派简述
一、传道之儒
二、传经之儒
三、曾点传统学哲孟孔
卷中 孟子之部
第一章 孟子的生平及其人格
第一节 生平与行迹
第二节 充实而有光辉的大人气象
第三节 时代使命与人格型范
第二章 孟子的心性论
第一节 关于性善的三步论证
第二节 由人之为不善,反证人性之善
第三节 即心言性:以心善见性善
一、由不忍之心见性善
二、由四端之心见性善
三、本心即性、心性是一
第四节 “心性情才”的意指
第三章 仁义内在
第一节 仁义内在:内在的道德心性
一、仁义的意指
二、仁义内在与义内义外之辩
第二节 居仁由义、由仁义行
第三节 性命对扬
第四节 第一义之性与第二义之性
第四章 尽心知性以知天
第一节 心性天通而为一
第二节 过化存神、与天合德
第三节 天、命、天道
第五章 孟子的修养论
第一节 尚志与尚友
第二节 存养与充扩
一、平旦之气
二、求其放心
三、养其大体
四、扩充四端
第三节 明善诚身、践形成圣
第六章 知言与养气
第一节 知言:言由心发,以心知言
第二节 养气:气由心持,以心养气
一、自反
二、持志
三、直养
四、集义
第三节 从知言养气到不动心
第七章 孟子的价值、伦理观
第一节 天爵与人爵
第二节 义利与生死
第三节 独善兼善与狂狷
第四节 亲亲仁民爱物
附录:儒家伦理思想的反省
一、中国伦理道德的基础
二、儒家伦理思想的纲领
三、儒家伦理学的实践及其境界
四、儒家伦理思想的问题
五、儒家伦理思想应有的一步推进
第八章 孟子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 推仁心、行仁政
一、君道
二、臣道
第二节 民为贵、重民生
一、养民
二、歌民
三、使民
四、保民
第三节 政权转移的轨道问题
一、天与即人与:民意政治
二、禅、继与革命:政权之转移
第四节 由民贵、民本到民主
第九章 孟子的学术批评
第一节 告子:不识性、不知义
一、告子论性之大意
二、孟子的批评
三、义内义外之辩
第二节 辟杨墨:个体性与普遍性的问题
一、杨子——为我无君
二、墨子——兼爱无父
三、夷子——二本
四、宋子——名号不可
第三节 许行:比同乱天下
第四节 子莫:执中无权
卷下 荀子之部
第一章 荀子的事迹及其时代
第一节 生平事迹述略
第二节 战国时代的物量精神
第三节 荀子对儒学的贡献
一、遥承孔子之绪,表现客观精神
二、透显“知性主体”之文化意识
第二章 荀子的天论
第一节 天之自然义
第二节 天人之分
第三节 天生人成
第四节 制天用天与事天
第三章 荀子的性论
第一节 性之三义
第二节 性之内容(性恶)
第三节 化性起伪
第四节 以心治性
第四章 荀子的心论
第一节 以智识心
第二节 心之主宰义
第三节 虚壹静与大清明
第四节 蔽与解蔽之道
一、论蔽
二、诸子学术之蔽
三、解蔽之道
第五章 荀子的名论
第一节 名之类别
第二节 制名之标准(三标)
一、所为有名
二、所缘以同异
三、制名之枢要
第三节 制名之告诫(三惑)
第四节 名、辞、辩说
第六章 荀子“礼义之统”析论
第一节 隆礼义而杀诗书
第二节 法先王与法后王
第三节 知统类与礼义之统
第四节 礼义与辨分群
第七章 荀子论道德修养
第一节 道德与礼乐
第二节 学与修养
第三节 论儒:人格的等第
第八章 论君:荀子政治思想阐微
第一节 天子无让说
一、天子有传而无让
二、天子无老衰
三、天子乃“道”与“群”之媒介
第二节 论君之四义与天子之道德担负
第三节 政敎分合之问题:
第四节 综述荀子的政治思想
第九章 荀学的新评价
第一节 荀学的性格
第二节 荀子与朱子之比较
第三节 荀学的时代意义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长期招生 |乐习书院乙巳(2025)招生简章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孔孟荀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