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命下贯而为“性”的思想趋势|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一章第四节

第一章 上古思想之趋势

第一节 原初的观念形态

第二节 周初之“敬”的观念

第三节 礼的时代与宗教人文化

第四节 天命下贯而为“性”的思想趋势(本节)

附识:郭店竹简出土对先秦哲学之关系述略

第二章 孔子的仁教

第三章 墨子的思想理论

第四章 孟子的心性之学

第五章 老子的哲学

第六章 庄子的智慧

第七章 名家与墨辩

第八章 中庸易传的形上思想

第九章 荀子的学说

第十章 法家与秦政

一、天命观念

“天命”观念早见于《尚书·召诰》:“今天其命哲,命吉凶,命历年。”命有二义,一曰命令义之命,如天命、性命;这是理命一面。二曰命定义之命,如命遇、命运、命限;皆有限制限定之义,这是气命一面。召诰指出,天不但命吉凶、命历年,而且命我以明哲。

人各尽我之明哲,即是“敬德”,即能“明德慎罚”。无常之天命(所谓天命靡常),取决于人之敬德与明德;在敬德与明德中,人乃更能正视和肯定天命天道之意义。(意即:我之所以能尽敬,乃因天命我以明哲,我若无明哲,如何能尽敬?在我尽敬的过程中,而天命天道亦随顺我尽敬之工夫而步步被肯定。)

二、天道的肯定

天道,不但在人之“敬的功能”中被肯定,而且亦在人的一本体”中被肯定。此即“天命下贯而为人之性”,天道天命愈往下贯,我的主体(天命之性)愈得肯定;我的主体愈得肯定,天道天命之价值亦愈发彰著。(再发展下去,便是孔子践仁知天,孟子尽心知性知天,以及中庸、易傅之天道性命相贯通。)

三、三段重要文献

(1)《诗经·周颂》维天之命:“维天之命,於穆不已。呜呼不显,文王之德之纯。”

《中庸》二十六章申之曰:“维天之命,於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呜呼不显,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以不已。”天命、天道也。於,音乌,叹词。穆,深远深邃也。天命穆而不已,生生不息,此即“天之所以为天”的基本意涵。文王是纯德之人,纯德如同天德(天地之大德曰生),故曰:“纯亦不已”。此即文王之所以为文的意指所在。天命穆而不已,人德纯亦不已。天命人德通贯起来,便正是“天命下贯而为性”、“天道性命相贯通”的义理印证。

(2)《诗经·大雅》蒸民之诗:“天生蒸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

朱子《诗经集传》注此诗云:“天生众民,有是物必有是则,盖自百骸九窍五脏而达之君臣、父子、夫妇、长幼、朋友,无非物也,而莫不有法(则)焉,如视之明,听之聪,貌之恭,言之顺,君臣有义,父子有亲之类,是也。乃民所执之常性,故其情无不好此美德者。”天生蒸民,其生活行为皆各有法则,人民秉执天赋之常性,故能顺性而好善恶恶。后来孟子即引此诗为其性善论作印证。(见告子上第六章)

(3)《左传》成公十三年(孔子出生前二十七年):“刘康公曰: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

天地之“中”,指天地之“性、道、德”,此亦“天命之谓性”之义也。所谓“命”也,意即天之所命,而人之生活动作,皆有礼义威仪之则,如礼仪三百,威仪三千之类。定命之命,乃根命之命,即人之生命是也。通过礼义威仪之则的实践,使天之所命的“中”,在人的生命行动里面得到贞定,后来孟子言“存心养性”,存养工夫,义亦同此。

上引三段文献,皆表示天道天命步步下贯而为人之“性”的思想趋势。在此,开启了天道性命相贯通之大门。其中,“维天之命,于穆不已”是一重要之观念。它将人格神的天(天帝、上帝)转化为形上实体(天命、天道)。有了此一转化,乃能下贯为性,而打通“性”与“天道”之隔阂,才有“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以及“民之秉彝,好是懿德”之观念。此一意识趋向,决定中国文化思想之中心,不落在天道本身(故不走宗教的路),而落在“天道性命相贯通”上。(道德宗教通而为一)后来儒家倡说的天人合德的内圣成德之教,正是此路之归结

今按:儒之为教,实与一般宗教“同而不同”而亦“不同而同”。儒教不取宗教之形式,故同而不同。但儒教实又含具宗教性与宗教精神,且能尽其文化功能,以护持中华文化之命脉,活转中华文化中兴继起之灵魂。此即与世界几个大教有类同之处。故曰不同而同。此是后话,简提于此。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学生书局印行)。

(3)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1年9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9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