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但美的支持者毕竟仍是爱与信(《让孔子教我们爱》之五十五)

道德之美不是从天上忽然掉下来的恩赐,而是得通过漫长而艰苦的道德实践历程才渐趋圆熟的境界。这终极之美原是靠前面点滴积累的信才撑起的啊!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先进篇》24章

 

谈到在生活中因善尽了爱的责任而呈现出道德的美感《论语》中最贴切、最优美的一段文字,大概就是上面引的这一段曾点的话了!所以才博得孔子的赞叹,说:“吾与点也!”(在各位弟子的述志之言中,我还是最认同阿点所说的境界!)

 

曾点就是孔门中唯一能传孔子之道的学生曾参(颜渊因早死未能传道)的父亲。他的气质看来是略近道家,所以易于体会与表显境界之美。他说的这段话记载于《先进篇》最后一章,这章原文因为太长(是《论语》中最长的一章),我们无法全引,而只能节引重要的这段曾点之言,至于说这话的的前音后果。我们不妨用说故事的方式大略交代一下。

 

原来有一天孔子正闲着,陪在身边的弟子有子路、曾点、冉有和公西华四个人。孔子忽然心血来潮,觉得学生太恭敬了,想把气氛搞活一点儿,就对同学们说:“软、欸!别因为我比你们年长几岁就这么拘谨好不好!你们平常不是老觉得怀才不遇吗,何不趁今天这机会各自说说心中的抱负来听听?以免哪天真有人要用你们的时候,你们提不出愿景来。”

 

于是直率的子路立刻抢先回答,表示他有把握在三年内让一个陷于内忧外患的小国重建秩序与信心。孔子听了冷笑了一下不置可否,转头去问冉有的抱负如何。冉有看到子路的下场,不敢托大,遂谨慎回答说有能力让一个更小一点儿的地方(例如才五六十平方公里)在三年内人民衣食无缺,内政修明。孔子再问公西华,公西华就更谦退了,只敢说愿意在外交礼宾的事务上多多学习。

 

最后问到曾点,当时曾点正在一旁弹瑟哩!听到老师的询问,就慢慢把琴声弹告一段落,才放下瑟,站起来对孔子说:“我心中向往的可跟三位同学很不一样。”孔子说:“那又有什么关系?也不过是各自表述罢了!”

 

于是曾点悠悠地说:“我向往的境界,是趁暮春三月,天气渐渐暖和的时候,人们也已换上轻便的春装了,我就吆喝五六位大朋友,六七个小朋友,大家一起到郊外踏青。在沂河里玩玩水,在祭坛上吹吹风,然后大家一起唱着歌散步回家。”孔子听了,不由得叹一口气说:我也宁愿过着这样悠闲自在的日子啊!

 

后来子路他们三个人都先后告辞了,趁当事人不在,曾点就问孔子:“他们说的老师会给怎样的评价?”孔子却不愿曾点以为境界比他们高明而得意,所以故意避重就轻说:“也不过是各言其志罢了!叉有什么好评比的呢?”曾点却不死心地追问:“既然如此,那老师干吗对子路的话冷笑?”(这难道不是有批驳之意吗?)孔子解释说:“治国是一件严重的事,一定要抱持谦逊的态度,阿由(子路的名字)太轻狂了,所以我才用一声冷笑警惕他一下。”曾点又继续问:“所以阿求(冉有的名字)和阿赤才不敢说有志治国罗?”孔子却回答说:“谁说五六十平方公里的地方就一定不是个国家呢?而且阿赤谈到的外交礼宾之事,也是可小可大的,如果阿赤的才能只配做些小事,那还有谁能做大事?”

 

以上就是孔子和学生的这一场对话。很显然,就终极境界而言,孔子是赞同曾点的,换言之,只有曾点表现出道德生活所理当圆成的美或和谐。但正如本书前面几篇文字所一再申论的:道德之美不是从天上忽然掉下来的恩赐,而是得通过漫长而艰苦的道德实践历程才渐趋圆熟的境界。这终极之美原是靠前面点滴累积的信才撑起的啊!所以又怎能凭这圆满和谐、自在优美的境界去讥笑贬抑前面过程中的辛苦劳累与斑斑斧痕呢?所以孔子才要在察觉曾点多少有耽着空境的危机之时,故意不回应曾点的问题,反而强调他们所向往去做的,也是富有价值的大事,以校正曾点的过犹不及。

 

当然,如果单就美学的立场而言,无疑是曾点所说才算是见道。我们也很庆幸《论语》书中有曾点说的这一段话,才让我们窥见孔子心中其实长存有如此绚烂终当归于平淡,而平淡才是真美的意境。但孔子之所以伟大可敬,却更在心中长存此境却不耽溺此境,而更把人生重心放在历程的实践之上,以成就道德学或道德美学之所以为道德的真实与庄严!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2年9月15日
下一篇 2022年9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