牟宗三:无可奈何的缺憾


导航:本文选自牟宗三人文讲习录》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一)各位会友﹐今天是我们人文友会第十一次的聚会﹐我们自有友会以来﹐精神很好﹐上次聚会恰好是国历元旦(上次聚会﹐仅复习前讲与自由交谈﹐未做记录﹐亦不计入会次)﹐离开不远的礼堂上虽在唱大戏﹐可是大家并不往顾﹐依旧是兴趣盎然的听讲﹐而我倒是有时随便一点﹐这就是师友夹持。这个意思﹐我在这里提一提﹐是说这种气象是很不容易的﹐务须常常保持。以后大家到别的地方﹐必须知道取友。朋友虽不可滥﹐但益友绝不可少。如无益友﹐则学问很难进步。以熊先生说﹐他老年就有梁漱溟先生等几位老友。有些人虽已在社会上成大名﹐但是并没有真朋友﹐老年人无朋友﹐也是可悲哀的。取友须有眼识﹐认得真。在今年这最后一次聚会里﹐我想说两点意思:一是结论方面的﹐一是未来方面的(即将来向那一方面开展) 。关于结论方面﹐不是指所讲的内容﹐而是指我们做人的态度﹑志气﹑精神生活﹑文化意识﹐以及客观情绪。我想﹐人生总是有缺陷的﹐生在这个时代﹐尤有缺陷﹐有些人称赞缺陷之美﹐但我在这里说的﹐乃是指的令人无可奈何的部分﹐这就是天生的﹐好像基督教说的原罪一样﹐这需要补救﹐才能无缺。假定我们生来有三乐(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而且天赋的身体﹑智力﹑相貌等均好﹐衣食不愁﹐情感意志亦能平均发展﹐那么这可算是特别幸运﹐生而无憾。可是有些人就不是这样﹐总有许多缺陷﹐不能圆满﹐还有些人根本无一面之长﹐身体精神方面均不行﹐这真是可怜虫﹐由此可见得人生是有限的﹐佛弟子常说:“人身难得﹐中国难生﹐佛法难闻﹐生死难了。”我想﹐我们既生而为人﹐又为中国人﹐这已是难得了﹐但缺憾总不可免。《水滸传》上的武大郎﹐是一个大缺憾﹐极其可怜。我们这些人并不像他﹐总比他好。但是生在这个虚无的大时代﹐想想真有无可奈何之叹﹐这时代整个儿是个荒凉! 我们讲讲这个﹐反过来就要求个无所憾。我们从人生本质缺陷的了解﹐反过来要有精神的奋斗﹐以求无憾﹐然而古今中外﹐谁才称得上是这种无憾的人呢? 我想就是孟子。(这里不举孔子为例﹐因为孔子已超过了缺陷与不缺陷的境界。) 我们要以孟子为标准﹐要效法孟子。他如泰山一样﹐所谓“泰山巖巖”。诸位如感到自己一无所有﹐即是在自己身上已落实。反过来﹐翻上来﹐学孟子﹐如泰山巖巖。这个时代本来就是个大缺陷﹐全垮了。我们要有志气﹐要知道自己本身有大缺陷﹐再知道时代的大缺陷﹐那么必须先求自己无缺陷﹐无所憾﹐如泰山一样﹐泰山虽不太高﹐但它有个大气象﹐钱宾四先生曾谓泰山的石头个个是方方正正﹐一大块一大块的﹐落墨不多﹐天然有个气象。并无许多曲折。就好像孟子。宋儒通过泰山来了解孟子﹐钱先生此话是通过孟子来了解泰山。我们从这里来了解一个无憾。要作到像孟子泰山那样的无憾﹐我们要落实从日常生活上步步作去。譬如读书须读堂堂正正的书﹐即读几本重要的经典。即走堂堂正正的大路﹐不要走小路﹐古往今来的学问纲领﹐并没有好多﹐多的只是枝叶。至于写文章呢﹐也不要走小路﹐即用辞行文﹐第一不要尖酸刻薄﹐不要玩聪明出花样露轻薄。古人都重典雅﹐保持相当的体统﹐民国以来﹐都把体统打掉了﹐第一个是吴稚晖先生﹐他的文章是丑角的文章﹐不可学﹐其次是五四运动打中国的老文化﹐骂孔子为孔老二﹐骂郑玄为郑呆子﹐轻薄之至。再科玄论战﹐更是引用下流的字眼相嘲骂,经过这几次的演变﹐大家司空见惯﹐到了现在﹐一般报章杂志的文章﹐都是讥讽﹑刻薄﹑出小花样。我们会友绝不要染这种习气﹐要讲就大声的讲﹐不要尖酸刻薄的骂人。君子存心忠厚﹐讲是非不可不严﹐但不可尖酸刻薄。假使骂人弄久了﹐以为天下的正气都在我这里﹐那就是自己先已受病。从前郑板桥曾说: “题高则诗高﹐题矮则诗矮。”我们现在写文﹐要以此存心﹐以此落墨﹐才不伤自己﹐不伤家国。假使写文的人没有尖酸刻薄的心﹐则天下就好了。现在就要从我们开始。又关于“说”方面﹐以前梁任公先生曾做了篇文章﹐专门消遣。的确有很多的人﹐口唇天天在动﹐常常在动﹐可是都是些废话﹐所谓“言不及义”。我有时对有些人来访﹐我又不回拜﹐好像没礼貌﹐其实我即在避免无聊﹐到处说假话。我们并不是说天天板着面孔作圣人﹐但总不要油腔滑调﹐总要有点界限﹐总要站得往。佛家说“身﹑语﹑意三业”﹐所以说话不可随便﹐并不是说要大家“三缄其口学金人”﹐乃是说我们要说就要有真是非﹐真性情﹐不无聊。如果嘻嘻哈哈的无聊弄久了﹐就变成了轻薄。

 

我从前在北大读书的时候﹐第一次在公园中见到熊先生﹐他那时身体不好﹐戴了瓜皮帽子﹐像一位走方郎中﹐大家当时也在闲谈﹐总是说些不相干的话﹐忽然他大声地说:“当今讲晚周诸子﹐只有我熊十力一人!”他这种话﹐即表示他的不凡﹐他能不耐烦无聊而挑破它﹐这即是豪杰。我当时直觉得他是在发狮子吼。我们晓得人的聪明﹐本来差不了好多﹐他能挑破﹐即非凡人﹐不能挑破﹐即是凡人。我们不要无聊说废话﹐自己不无聊﹐不说废话﹐能挑破﹐便是自己能截然煞得住﹐这便是透了一个真是非﹐真性情。为自己立规矩﹐为社会立界限﹐这便是“敬以直内﹐义以方外”。此即所谓方正。说大了﹐即是大方大正:这是对症下药﹐对治这个时代的第一诀窍。大家现在天天忙﹐却天天在耍小花样﹐陷在曲沟里﹐一点没有用。我们要挽救这时代﹐必须“大方大正”!大方大正是最简单的路﹐是最易走的路。人能如此﹐即可以无憾﹐而精神饱满。我们看孟子永远看不出萎缩的样子来﹐只见到光辉﹑精神! 所以我常以三语说他:“满腔是文化理想﹐通体是光辉﹐树立道德主体之孟子。”我们有时对一复杂的问题很难解决﹐但一转至另一境界﹐几句话则可解决﹐这要看自己的智慧如何﹐精神如何﹐对僵局能不能挑破?—— 以上所说的是在这年冬希望大家要求一个无憾﹐要学孟子!古人说:“人生得一知己﹐可以无憾。”我今天所说的﹐不是指这个﹐而是指自己本身的无憾。

 

(二)再说我们友会将来向那一方面发展的问题。最近张君劢先生著了一本书叫做《中日阳明学比较》﹐从美国寄回来托我看一遍﹐然后发表。他引日人的话认阳明学有两方面﹐(1) 事业﹔(2) 狂禅(日人称枯禅) 。日本阳明学﹐得其事业一面﹐中国阳明学得其枯禅一面。张先生的书即根据这两点意思写的。日人以王学开国维新(如吉田松阴﹑西乡隆盛﹑伊藤博文﹐均因王学事业一面之影响而有助于国家。) 在中国却向狂禅方面发展﹐竟致明朝亡国﹐而忽略了事业的一面。张先生叫我看了后﹐做篇序﹐我不敢为前辈做序﹐只做了篇校后记﹐我以为日人之所以能有开国维新的事功﹐乃在其有积极殉道的精神﹐能忠于真美善之Idea﹐即有其超越的精神(西方人超越的精神最好) ﹐不过日人在此的超越是日人的情调。殉道必须有超越的精神才行﹐日人的殉道是积极的﹐是自己创一个环境来殉﹐如西乡隆盛﹑吉田松阴等。中国人就缺这种超越的精神。儒家的好处在这里﹐毛病也在这里﹐除超越的精神一点外﹐日本的历史发展至明治﹐有了客观理想﹐出现了时代的公共问题﹐为了解决这公共问题﹐就有这客观理想﹐于是产生了客观精神。因为有了客观问题客观理想﹐一定会产生客观精神。现在我们所处的时代有客观问题﹐但客观理想客观精神总不出现﹐大家讲自由民主﹐只变成了享受的自由民主。我们二千年来社会形态﹐政治形态未变﹐所以时代中客观问题﹐客观理想不易形成。所以只是一治一乱的重复﹐至于草莽英雄的打天下﹐这并不是具备客观理想解决客观问题。王阳明讲学﹐首先反朱子﹐他要讲转移风气﹐一落到风气上﹐即落在个人的道德人格上。至其弟子﹐如王龙溪及泰州学派﹐就变成狂禅﹐圣贤之教﹐既不精纯﹐而事业亦不出现。中国所缺的是客观精神与超越精神。自从春秋时墨子反儒家起﹐就讲事功﹐后来法家也讲事功(法家并不代表事功﹐以后再讲) ﹐南宋有浙东学派亦讲事功。明末王船山﹑顾亭林﹑颜李学派﹐皆反王学﹐重事功(船山稍特别﹐与顾颜李不同) 。乾嘉年间的考据﹐亦是要求事功致用的变形。民国以来﹐讲科学乃至科学方法﹐亦是要求事功致用。可见在中国文化生命里﹐自墨子起直至今日的胡适之﹐总有一要求事功的暗流。但要求事功是一回事﹐而事功精神又是一回事。只知要求事功﹐而事功精神实不具备﹐故事功总出不来。为甚么如此﹐即是中国缺乏客观精神和超越精神。这些年来学科学的都做官﹐做校长﹐现在要提倡科学﹐就当该去做物理学家化学家﹐为何要去做官做校长呢? 按王学本来就有实践在内﹐为甚么发展至后来变为枯禅呢? 这由于王艮王龙溪等人对王学肯要处未能握得住。王艮等人都是怪人﹐都有侠气﹐有浪漫精神﹐做大事业本来该有侠气与浪漫精神﹐其所以不能成事功﹐即在其缺乏客观精神与超越精神。因此﹐我们将注意的﹐即是了解我们中国学问的长处和短处。然后求一大的事功﹐不是求自己的事功﹐这是很重要的。有了这个﹐我们才能生存﹐否则我们也活不下去。我们将来即顺着这一方面讲下去﹐使大家有一了解。今天所讲的﹐大体即是这样。

 

讨  论:

 

(一) 吴玙问:中国过去的法家重客观精神﹐而现在亦重法治﹐但先生却说现在出不来客观精神﹐这是否有矛盾?

 

先生曰 :我刚才已经讲过﹐客观精神须有客观理想才能出现﹐而客观理想的发生﹐又须有客观问题。中国的社会几千年来﹐都是一治一乱的反覆﹐其社会形态政治形态根本未变﹐所以一直缺乏客观精神﹐过去的法家不能代表这种客观精神﹐现在的法治是指民主政治言﹐与以前法家的法治不同﹐而民主政治之出现﹐正是要靠客观精神﹐这正是我们今日所要求实现的。要想出现民主政治与科学﹐非先有客观精神不可。

 

(二) 牟其霖问: 我觉得我们中国现在好像有一种外在的力量在束缚着我们﹐或有一种学术风气在为大家洩气。照道理讲﹐现在已有理想﹐为甚么不能有客观精神出来?

 

先生曰 :任何力量不能束缚我们﹐只有自己束缚自己。至于学术风气的洩气﹐实在是有点﹐不过这只要加以疏导就行了。所谓理想﹐是要将问题归到自己本身﹐再从自己的生命里涌现出来﹐有其自立之道﹐不是对刺激的直接反应。直接反应﹐只是被动﹐不是理想。我们现在这里就因为没有理想﹐只是直接反应而已。现在我们都僵化在这里﹐纠缠在这里﹐精神透不出来﹐这是个很大的问题。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牟宗三,转载自:《人文讲习录》。

(0)
牟宗三的头像牟宗三作者
上一篇 2022年5月30日
下一篇 2022年6月1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公益】欢迎加入儒学与经典入门共学群……
(加小乐老师微信号: lexi-xiao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