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述而第七 第29章|总第176章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

程子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仁是本心之全德。

孔子因人不肯用力于求仁,故言此以勉之说道:“世之惮于求仁者,盖将以仁为远于人也,自我观之,仁之为德也,果远于人乎哉?不远也,何以见其不远?盖凡物之远者,求之或未必得,得之或未必速。若夫仁者乃心之德,有此人即有此心,有此心即具此仁,本非在外之物也。人但迷于私欲而不知反求,故遂流于不仁,而视以为远耳。我若欲仁,反而自思曰:仁在吾心,不可失也,而求以得之,则一念方动,本体具见,仁固即此而在矣,何远之有?”

夫以仁本不远如此,则人而不仁者,岂非自离其仁也哉?然仁具于心,至之虽甚易,而失之亦不难,必须于既至之后常加操存之功,则心德渐以纯全,而可造于中心安仁之地矣。此又求仁者所当知。”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仁道出于人心,故反诸己而即得。仁心仁道皆不远人,故我欲仁,斯仁至。惟求在己成德,在世成道,则难。故孔子极言仁之易求,又极言仁之难达。此处至字,即“日月至焉”之至,当与彼章参读。

 

【白话试译】

先生说:“仁远吗,我想要仁,仁即来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指称词兼关系词用,相当白话“这样的意思。

 

【疏解】

仁是在每一当下情境随时呈现的,不是遥远不可及的存在,只要一念自觉,仁当下就呈现了。欲或不欲,是意志的问题,可欲仁也可不欲仁,正说明意志是自由的,我欲仁,不仅是意志自由,且是道德意志,此讲仁的自觉义。欲仁则仁至,正说明仁是内在本有的,所以我欲仁,仁当下就呈现了。孔子说仁会很遥远么?其实是很切近的,是欲或不欲的问题,而不是有没有的问题,自觉就有,不自觉就没有,仁心有时显,有时不显,有时呈现,有时不呈现,只要反求自己,一念欲仁,斯仁已至,是道德是内发自律的,非是外求他律的。由是言之,道德不仅是应然的价值,也是实然的存在。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十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