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季氏第十六 第02章|总第422章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先王之制,诸侯不得变礼乐,征伐。

○陪臣,家臣也。

逆理愈甚,则其失之愈速。大约世数,不过如此。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

言不得专政。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非箝其口使不敢言也。此章通论天下之势。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曰:“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自诸侯出,盖十世希不失矣;自大夫出,五世希不失矣;陪臣执国命,三世希不失矣。”

○希字,解做少字。

○陪臣,即家臣。

○国命,是国之命令。

孔子说:“天下,势而已。势在上则治,势在下则乱。礼乐征伐,乃人君御世之大柄。天下有道,君尊臣卑,体统不素,则礼乐征伐之权,都自天子而出,礼出于天子所制,乐出于天子所作。诸侯有罪者,天子乃命将而征伐之,为臣下者,不过奉行其命而已。谁敢有变礼乐专征伐者乎?惟是天下无道,君弱臣强,下陵上替,于是礼乐征伐之权,不出自天子,而出自诸侯矣。夫上下之分明,然后民志定,而不敢相逾越。若诸侯既可以僭天子,则大夫亦可以僭诸侯。故政自诸侯出,则大夫必起而夺之,大约不过十世,鲜有不失其柄者也。大夫既可以僭诸侯,则陪臣亦可以僭大夫。故政自大夫出,则陪臣必起而夺之,大约不过五世,鲜有不失其柄者也。以陪臣之微,而操执国命,则悖逆愈甚,丧亡愈速,大约不过三世,鲜有不失其柄者矣。”

考春秋之时,五伯迭兴,世主夏盟,是政自诸侯出矣;六卿专晋,三家分鲁,是政自大夫出矣;阳虎作乱,囚逐其主,是陪臣执国命矣。周天子从拥虚名,政教号令,不及于天下久矣。夫子言此,盖伤之也。然则人君威福之权,岂可使一日不在朝廷之上哉?

 

“天下有道,则政不在大夫。天下有道,则庶人不议。”

这是承上章说:“天下无道,而僭乱纷纷并起者,只因朝廷之上,政失其御而已。若天下有道,乾纲振举,凡政教号令,件件都在人君掌握之中,为大夫者,虽佐理赞襄于下,然主张裁夺,都请命于上,而非其所得专也,上下相维,体统不紊,有道之世固如此。然天下大权,固当归之于上,而上之御下,又不可徒恃其势之足以服人也,必有以服其心而后可。故天下有道,则朝政清明,凡用舍举措,事事都合乎天理,当乎人心,就是那庶民百姓,也都安其政令,服其教化,无有非议之言矣。议且不敢,而况敢有僭乱者乎?然天下有公议,有私议,公议可畏也,私议不可徇也。在上者,惟自反其所为,果有背于道理,有拂平人心,则虽匹夫匹妇之言,犹有不可忽者焉。若使其所为,一出于大公至正,而在下者,敢为私议以沮挠摇惑之,是坏法乱纪之民,刑我之所必加也,何徇之有?此又在上者所当知。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古制非天子不得变礼乐,专征伐,此乃大一统之道。

○十世希不失:逆理违道愈甚,则失之愈速,自然之势如此,非人力所能强。

○陪臣:即家臣。

○政不在大夫:言不得专政。

○庶人不议:上无失政,则下无非议,非钳其口使不敢言。

 

【白话试译】

先生说:“天下有道之时,一切礼乐征伐都从天子那边出来。天下无道,礼乐征伐就从诸侯手里出来了。从诸侯手里出来,大概最多十世,很少能不失掉的。从大夫手里出来,五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到家臣来掌握国家的命令,三世便很少不失的了。天下有道之时,政权不会在大夫们手里。天下有道之时,庶人也不议论政治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礼乐征伐:指制礼作乐与出兵作战、出征讨伐的事情。

:大略、大概的意思。

十世希不失矣:希作“少”讲,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传到“十代之后很少还能继续持下去。”

陪臣:大夫是诸侯的臣子,所以大夫的家臣对诸侯而言就是臣子的臣子,故称为“陪臣”。

执国命:把持国家的政权,掌握国家的政令。

天下有道,则庶人不义:朱子集注上说:“上无失政,则下无私议。”以现代的意义来说,就是政府的施政上轨道,那么群众百姓就不会妄加议论了。

 

【疏解】

○道,是人生的理想,由仁心开,然而道一开出,就有客观的意义,是人人应当共守共行的轨道伦常。落在政治层面讲,就要能定名分礼数,以建立群体秩序。孔子说这句话的背景,是在春秋时代,周公制礼作乐,礼主敬,别上下之分,乐主和,通上下之情,故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学而12)礼之用虽主敬而别,然在乐的陶养下,又可以因通而和,此先生之道,所以是美的根本原因,是礼乐正是当时政治人生的轨道理序。礼坏乐崩,不是礼乐没有,或是礼乐失传了,而是礼乐的精神丧失了。○什么是礼乐的精神,礼乐的精神就在周王室的血缘亲情,由家族的亲亲之情推到天下的尊尊之制,血缘越亲近,名位越尊贵,此由宗法社会而封建政治,各别子小宗的诸侯国,要推尊嫡长子大宗的王室天下。表征此大一统的客观体制是礼乐,而维护客观体制则有待征伐,本由王室天子做主发动,才是天下大一统的表现。大一统就是天下有道。自平王东迁以后,宗法社会的血缘亲情,已荡然无存,各诸侯国不再拥戴王室,天下秩序转由诸侯国的霸业维系,这就是管仲佐齐桓公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其号召就在“尊王攘夷”,此礼乐征伐已自诸侯出了,顿失大一统之义,不再以亲情为基底,转以武力来角逐霸业,所以说天下无道。由嫡长子继承的宗法而封建亲戚,本是无可诤议的,可以长久相传,若以霸权对抗,则势力消长,篡夺无已,所以说很难能够维持十代。

○春秋多会盟,卿大夫与会,可以决定列国大势,故权倾诸侯,逐步取代诸侯的地位。天下局面逐告分崩离析。如六卿分晋,田氏篡齐,三家专鲁,所以说很少能维持五代的。当卿大夫的权势,又被家臣垄断的时候,那就维持不了三代了。此正如孔子另章所云:“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矣。”(子路3)民无所措手足,正是天下无道最真切的写照。

○未有王命,而诸侯自主盟会之政,擅与伐国之师,甚至以臣召君,这就是礼乐征伐不自天子出,而自诸侯出的僭(jiàn)越无道。此后,诸侯与大夫盟会者有之,或大夫与大夫盟会者有之,甚至由大夫主盟,此礼乐征伐已自大夫出了。就孔子对时代的反省言,礼乐征伐已不自天子出,而自齐桓晋文出了,孔夫子退而求其次,以为天下有道,霸业该当“尊王攘夷”,维系礼乐征伐原有的礼数名分,所以国政不能下落在卿大夫的手上,政治上轨道,庶人百姓就不必议论朝政的好坏得失了。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三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3)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