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先进第十一 第21章|总第274章

子路问:“闻斯行诸?”
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
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兼人,谓胜人也。

张敬夫曰:“闻义固当勇为,然有父兄在,则有不可得而专者。若不禀命而行,则反伤于义矣。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则于所当为,不患其不能为矣;特患为之之意或过,而于所当禀命者有阙耳。若冉求之资禀失之弱,不患其不禀命也;患其于所当为者逡巡畏缩,而为之不勇耳。圣人一进之,一退之,所以约之于义理之中,而使之无过不及之患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诸,是语词。

○求也退,退字,是怯弱的意思。

○故退之,退字是裁抑的意思。

○兼人,是胜过乎人。

昔子路问于孔子说:“由尝闻道而患于未之能行也,自今一有所闻,即断然行之可乎?”孔子答说:“闻义固当勇为,然父兄在上,有不得以自专者,若不命而行,则反伤于义矣。如何可以闻斯行之乎?”冉有问说:“求尝悦道而患于力之不足也,自今但有所闻,即勉而行之可乎?”孔子答说:“学莫贵于力行。若见义不为,是无勇矣。汝其闻斯行之乎。”公西华疑而问说:“由也问‘闻斯行诸’?夫子告他说,有父兄在,则既以禀命为恭。及求也问闻‘斯行诸’?夫子又告他说‘闻斯行之’,则又以必行为是。由、求之问本同,而夫子之答迥异如此,赤也不能无惑,敢问其说如何?”孔子答说:“人之材质不同,教人者,当因材而造就之,不可执一也。冉求是个怯弱的人,凡事每逡巡畏缩不肯前进,故我告以闻斯行之,使知勇往力行,以变其柔懦之习,所以引其不及而归之中也。仲由是个刚强的人,凡事都径情直遂,只要胜过乎人。故我告以有父兄在,使知安分循理,不流于妄动之失,所以抑其太过而归之中也。其问同而答异者以此,何疑之有哉?”

:《洪范》有云:“沉潜刚克,高明柔克。”沉潜而治之以刚,即所谓退而进之者也;高明而治之以柔,即所谓兼人而退之者也。可见圣人立教,与帝王出治,其斟酌化裁,操纵阖辟,皆不出此二者,所以能甄陶一世,而尽君师治教之贵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闻斯行诸:闻斯行,谓闻义即当勇为。或说:此专指赈穷救乏之事。今不从。诸,“之乎”二字之合,疑问辞。

有父兄在:《曲礼》:“父母在,不许友以死,不有私财。”言父母生时,为子者自身之生命及钱财皆不得自专,其他自当商之父兄。

求也退:冉有姿性懦弱,见义不前,故孔子教其应尔。

由也兼人:子路性勇敢前,常若一人可兼两人之所为,故孔子戒其不得尔。

今按:公西华少子路二十三岁,为此问时,应在既冠之后,子路年已四十四五。子路有负米之叹,其父母当早卒,或尚有兄长在。

 

【白话试译】

子路问:“是否听到了就该做呢?”先生说:“还有父兄在上,怎可听到便做呀?”冉有问:“是否听到了就该做呢?”先生说:“自然听到便该做呀。”公西华说:“由问:‘听了便该做吗?’先生说:‘有父兄在上。’求问:‘听了便该做吗?’先生说:‘听到便该做。’赤对此有疑惑,敢再问个明白。”先生说:“求呀!他老是退缩,所以我要拉他向前。由呀!他一人要兼两人事,所以我要抑他退后。”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闻斯行诸:听到一件合于义理的事,就立即去做吗?“斯”等于“则”字,就的意思。“诸”是“之乎”的合音。

:感到疑惑。

敢问:大胆地来问原因。

退:怯弱、退缩。

兼人:勇气倍于人。

退之:抑制他。

 

【疏解】

○这一章显示孔子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并且能顺着学生气质的不同倾向,而相应地作不同的指点。这也是孔子“我无知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得具体表示。

不过在这一章中,还有一点意思可以补充说明。就是在孔子人格教育的理想中,是以修养成一中和的人格为贵的。所以性情急躁的要劝他谦退,性情萎缩的要勉他进取。

○但人格为何要以中和为贵?难道执着一端发挥到极处的专家偏才就没有价值吗?当然不是。只是孔子心目中的人格并不是指气质的特殊形态或模式(现代心理学上所说的人格则指此),而是指一个人自作主宰的能力。这基本上不是气质训练的事而是心灵自觉的事。当心灵自觉,气质的表现再尖锐激烈也自能恰如其分,适可而止,如武王一怒而安天下,则也不嫌其过怒。但若心灵不自觉,则气质的偏向便适足形成惯性而陷入于不自由之境,所以为了启发心灵的自主,打破气质的惯性,超越气质的偏向是有其必要的。

○其次,所谓超越气质的偏向,不是说倾于极端的气质才须超越,事实上是任何气质形态都须要超越的。子路兼人,冉有退缩,固然,就是有人性情介于兼人退缩之间,也还是要打破的。乃因超越之意,不是在改造自己的生命气质,而在藉此启发培养自由的仁心,以作气质的主宰。这一点认清楚了,才不会误把不温不火,不进不退,不文不武,不黑不白的平板性情,当作是孔门人格教育的最高理想。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五【师友的交遊】(曾昭旭)第十八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6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