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尧曰第二十 第03章|总第499章

孔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

程子曰:“知命者,知有命而信之也。人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何以为君子?”

 

不知礼,无以立也。

○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

 

不知言,无以知人也。”

言之得失,可以知人之邪正。

尹氏曰:“知斯三者,则君子之事备矣。弟子记此以终篇,得无意乎?学者少而读之,老而不知一言为可用,不几于侮圣言者乎?夫子之罪人也,可不念哉?”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说:“君子修身处世,其道固不止一端,然其要只在于天人物我之理,见得分明而已。盖人之有生,吉凶祸福,皆有一定之命。必知命,乃能安分循理而为君子也。若不知命,则见害必避,见利必趋,行险侥倖,将无所不为,而陷于小人之归矣,其何以为君子乎?此命之不可不知也。礼为持身之具,故必知礼,乃能检摄威仪而有以自立。若不知礼,则进退周旋,茫无准则,耳目手足惶惑失措,欲德性坚定,而卓然自立难矣。此礼之不可不知也。人心之动,因言以宣。故必知其言之美恶,斯人品之高下,可概而知也。若不知言,则众言淆乱,漫无折衷,得失无由而分,邪正无由而辨,人不可得而知之矣。此言之不可不知也。知此三者,则天人物我之理洞察无遗,而君子修身之道备矣。”

:《大学》一书,首先致知,《中庸》一书,要在明善,而《论语》一书,则以三知终焉。诚以天下之理必知之明,而后能行之至,尧、舜、禹相授受,其大指亦不过曰惟精惟一而已。有志于圣道者,可不以讲学明理为急务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知命:知命,即知天。有浅言之者,如云“富贵在天,死生有命”是也。有深言之,又积极言之者,如云“天生德于予”,“文王既殁,文不在兹乎”之类是也。亦有消极言之者,如云“道之不行,吾知之矣”,“道之将废也”,“与命也”之类是也。此皆深言之。《韩诗外传》云:“天之所生,皆有仁、义、礼、智、顺、善之心。不知天之所以命生,则为小人。”惟知命,乃知己之所当然。孔子之“知其不可而为之”,亦是其知命之学。

○知礼:礼,指一切礼文言。人不知礼,则耳目无所加,手足无所措,故曰:“无以立”。孔子重言仁,又重言礼。仁者,人群相处之道,礼即其道之迹,道之所于以显也。若不知礼,更何以自立为人?

○知言:论辨思议之是非得失,生于心而发于言。若不能知言,何能知其是非得失乎?孟子自道所长在知言,在善养浩然之气。又曰:“浩然之气乃集义所生。”能知命,知礼,又知言,则所行自无不义,而浩然之气自可养而致。然则孟子之自道所长,正可证其学孔子而得之矣。

或曰:司马迁曰:“余读孔子书,想见其为人。”后世欲知孔子,舍从《论语》之语言文字求之,又将何从?记者将此章列《论语》之最终,其亦有俟诸百世之思乎!望之深,而忧其不得于言,用意远矣。

或说此章系《论语》之终篇,特具深意。然相传《鲁论》无此章,则是郑玄以古《论》校《鲁论》而取以补其缺者。然《古论》以子张问两章别出《子张》篇,则此章是否亦为古《论语》之最后一章,在《尧日》篇之后乎,此已无可考。抑岂郑玄之意,谓此章乃孔子论学中总挈纲要之言,故特以系之《尧曰》篇末,以见其重终之意乎。今皆无可深论矣。

又按:此章古本皆作“孔子曰”,惟朱子集注本作“子曰”。或疑朱注误脱一孔字,否则朱子疑“孔子曰”三字为例不纯而删去“孔”字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知命,便无以为君子。不知礼,便无以立在人群中。不知言,亦就知不得人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8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