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述而第七 第03章|总第150章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义是理之所当为者。

○徙字解作迁字。

孔子说:“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闻义能徙而后善可积,不善能改而后恶可去。这四件是切实紧要的功夫。凡欲为圣贤者皆当用力于此也。今我之于德,未能省察克治以涵养其本源;我之于学,未能讲习讨论而研穷其精奥;义有当为的,未能闻斯行之而迁徙以从其新;不善当改的,未能务于决去而惩创以革其旧。则是德有不成,学有不明,善不能积,恶不能去,将日流于污下,而不可进于高明矣,岂非吾之深忧者乎?”

夫孔夫子之圣,非真有所不能也,亦非自知其能而故为是言也。盖其好学无已之心,自视常若有不能耳!然此四者,在人君尤为切要。古之帝王或懋敬厥德,终始典学,或取人为善,改过不吝皆是道也。欲法古帝王者,宜三复孔子之言。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德之不修:德必修而后成。

○学之不讲:学必讲而后明。或说:讲,习义。如读书习礼皆是讲。朋友讲习,讨论习行亦是讲。

○闻义不能徙:闻义,必徙而从之。

○不善不能改:知不善,必不吝于改。

本章所举四端,皆学者所应勉。能讲学,斯能徙义改过。能此三者,自能修德。此所谓日新之德。孔门讲学主要工夫亦在此。本章亦孔子自勉自任之语,言于此四者有不能,是吾常所忧惧。

 

【白话试译】

先生说:“品德不加意修养。学问不精勤讲习。听到义的,不能迁而从之。知道了不善的,不能勇于改正。这是我的忧惧呀!”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修持实践的意思。

:讲习研究的意思。

不能徙:“徙”本指迁徙的意思,“不能徙”是说不能以身赴之。

 

【疏解】

○据于德,是说人生的理想大道,是由德行操守的修养而开,德行操守的实践,却由仁心的自作主宰而发动的。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仁,做为一个仁人,当“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里仁5),就是造次急遽之时,颠沛流离之际,也得守住这个仁,是故不论置身何等处境,仁心要随时发用,德行要随时的修养持守;而德行的修养持守,要落在诗书礼乐的学习陶养中。故为学的工夫也得随时的讲求,不能停息的,在讲求学问修养德行的过程中,若听闻合理的事而不能追随,发现不好的行为而不能知过必改,这正是我随时反省而惟恐自己没做到的事,这就有忧了。这个忧,是忧患,做一个人要自己担负生命,而不能委诸他人,所以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21)既仅能求之于己,又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这就是担负生命的忧患意识,这个忧患意识实则就是道德意识,此不同“小人喻于利”的“长戚戚”,而是“君子喻于义”(里仁16)的“坦荡荡”(述而37),故又云:“仁者不忧。”(子罕29)一个人既“内省不疚”,又“何忧何惧”呢!(颜渊4

○德有德性与德行二义:“天生德于予”(述而23)是德性,“据于德”(述而7)与“德之不修”是德行。修是修持,据是执守,都落在道德的实践上讲,德性是就道德的根源上讲。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六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1)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