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述而第七 第02章|总第149章

子曰:“默而识(zhì)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识,音志,又如字。

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

○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

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默是不言。

○识是记。

○诲人是教人。

孔子说:“人之求道,如徒务口语而不能存之于心,则闻见虽多,终非实得。必须沉静简默,只在心上去理会。凡所闻所见的都不费辞说,而自无所遗忘,然后能深造而自得也。人之为学,若只是始初奋发,到后来便厌烦了,则工夫间断,岂能有成?必须深信义理之无穷,而实用其力,自始至终都只是这等勤学,无一毫厌怠之意,然后谓之好学也。人之设教,若不能尽心开导,到费力去处,便都倦了。则私意未忘,岂能成物?必须真知物我之无间,而有教无隐,随人问难,都因材而造就之,无一毫倦怠之心,然后谓之善教也。这三件都是成德之事,而我之尝所致力者。然反而求之,何者能有于我哉?

夫圣人会道全体而曲成不遗,乃犹自以为不能,其谦己诲人之意至深切矣!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默而识之:识,读如志,记义。谓不言而存之心。默而识之,异乎口耳之学,乃所以蓄德。

○何有于我哉:何有,犹言有何难,乃承当之辞。或说:除上三事外何有于我,谓更无所有。今从前说。

本章所举三事,尽人皆可自勉,孔子亦常以自居。然推其极,则有非圣人不能至者。其弟子公西华、子贡知之。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

 

【白话试译】

先生说:“不多言说,只默记在心。勤学不厌,教人不倦,这三事在我有何难呀?”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默而识之:默默地记在心头的意思。识音zhì,记忆的意思。之,指做人的道路。

:作满足,或厌弃解均可。

诲人:教诲人、教导人的意思。

:疲倦、懈怠的意思。

 

【疏解】

这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是孔子常用来自述的话,如“若圣与仁,则吾岂敢?亦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述而34)“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孟子公孙丑上2)学不厌(满足)教不倦,是很普通的话,但仔细体会,便可以见到那正是圣人之所以不可及之处。

先说学不厌。一般人的求学读书,都是有所为而为的,即都是抱有功利目的的。若是抱着求达到功利目的的心去学,则当功利目的达到,或很久都不能达到时,便不愿再学了。如学生为学位而读书、为高职位而读书,当学位拿到了,高职亦有了时,学习亦会终了。如所订的功利性的目标太高,虽经长期努力为学仍达不到,亦自然会灰心放弃。又若是为职业之需要而不得不读书学习,那学习便成为一种负担,这样虽亦是不断学习,但乃是不得不学习,并不是孔子学不厌的境界。而若是纯为兴趣而学习,不抱有任何功利目的,则依相似于学不厌,但仍是不同。因兴趣是出于感性的,人很难一生都对某些东西有强烈的兴趣,且纯为兴趣而学习,很可能会无所用心,而不会如孔子般精诚奋发。孔子的学,当然不是为了任何功利目的,亦不是纯粹是为了兴趣。从“为之不厌”句,我们可知孔子的学是学道,为之,是以生命活动实践此道。孔子早有志于学,不断学,便不断明道,不断以生命活动体现此道,终至使现实的生命全幅是道的流行,生命中全无杂质,全无私欲的障蔽,于是他的生命便能达到精诚不已的地步。孔子并不是有所为而学,学道践履便是他的生命。因道在人的心中,人的仁心呈现,即是道的呈现。道是不已不息的,所以人的生命若能纯然呈现着仁心,而没有私欲障蔽的话,人便会有精诚不已的生命活动。这时人当然是学不厌的,因学道明道时便是真生命的呈现,而真生命即是道。是以学不厌,乃是孔子生命纯而无间断的表现。

既然学不厌是生命的纯而无间断,则学不厌自然会教不倦。人的仁心呈现,真生命呈现时,必然希望普天下的人都亦能呈现其仁心,得着真生命。仁者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成己的同时,一定希望亦能成物,在尽己之性而成君子仁人时,亦必希望能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使一切存在皆呈现无限的价值,无限的意义。故人之仁心,真生命一旦呈现,必定教不倦,希望一切人皆能明道尽性。而众生无尽,既真心希望一切人明道,当然要做无休止的努力。所以孔子一生没有停止过教学的活动,而且有教无类。只要人有上进心、诚心来问学,不论其出身如何,平日品行是好是坏,孔子是没有不教诲的。在这长期的教学过程中,他不会感到疲倦,因一方面如上所说,教人是出于不容已的仁心,没有其他功利目的。其次,在教诲弟子的过程中,即是使道不断普遍化,每教化一人,便是道的一次普遍化其自己,实现其自己,其中呈现着无限的意义,如是人又如何会倦呢?

孔子曾说他自己的为人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述而19),在这学不厌教不倦的活动里,孔子的真生命不断呈现,亦即是道不断地实现,那不正是最大的快乐么?人能过着这样的生活,当然是不会被现实遭遇的如意不如意,及生理上的生老病死所影响了。而所谓云尔,即如此而已。孔子的意思是说,我除了这发愤忘食,乐以忘忧,及学不厌,教不倦的精诚外,还有些什么呢?即若拿掉了孔子生命中这一点精诚,孔子便一无所有,不存在了。这实在是非常亲切的自道。这章最后一句“何有于我哉”,亦应是表示这意思。即除了这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几点外,我还有些什么呢?这固然是孔子的谦虚的表示,但其实也是实话。人的真生命,实在便只是这一点点的精城,而学不厌教不倦六个字,便可以穷尽孔子一生的活动,而毫无遗漏了。

《中庸》曾引《诗经》维天之命篇赞美文王德行之纯可比美天道,其原文如下:“诗云:‘维天之命,于穆不已’。盖曰:天之所以为天也。‘于乎不显(不显,大显也),文王之德之纯。’盖曰:文王之所以为文也,纯亦不已。”(中庸26章)天道天命不已的起作用,故能主宰一切,成就一切,所以天行是健的。人虽生命有限,只有区区七尺之躯,但若能践仁尽性,纯粹而无间断,则于人生命中所呈现出来的,便与天道同样的具有无限的意义。而孔子的学不厌,教不倦,正是纯粹而无间断的真生命的呈现,故孔子的生命表现,乃是“纯亦不已”,即是可与天道同其不已的。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三【德性的实践】(杨祖汉)第十六条

【相关阅读】

 

1牟宗三《为学与为人》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2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公益】欢迎加入儒学与经典入门共学群……
(加小乐老师微信号: lexi-xiao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