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昭旭:拿捏有效沟通的平衡点(《让孔子教我们爱》之二十四)

当我们与人相处,想要对他吐露心声、表达善意之时,应该注意:第一要估量他是否愿意听我说,这涉及他那一面的动机;第二要估量我这样说他是否听得懂,这则涉及沟通的效果。


导航:本文选自曾昭旭《让孔子教我们爱》一书,点击查看目录。点击查看更多儒家在线学习资料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卫灵公篇》8章)

 

当爱只放在心上,是一点纯净无私的善意,这叫做仁。当爱落到行为层面,就得要求“爱到”(让对方准确而充分地领略到我的善意,且果真有助于他生命的成长与幸福)的效果,这叫做义。义很难一发就正中红心,总需在行为模式的两极端(适与莫)间揣摩斟酌权衡,这叫“辨义”或“择义”。尤其善意来往于两生命间,如何获致最恰当的传达与接收,不致产生或多或少的误会与偏差,更是爱人行动中最重要的一环,这则称为沟通。沟通的最常用工具是语言,所以说话不可不慎。庄子说:“言者,风波也。”(《人间世篇》)多少好情谊就因为言语误会,沟通不良,以致反目成仇。原来是想传达爱心善意的,结果反而徒添怨恨,岂非还不如不沟通为愈吗?

 

因此,我们若不想去爱人便罢(但谁能甘心永不去爱人呢);若有意去爱人(这才是人性之常),就一定要讲究沟通择义之道。

 

孔子在此首先点出择义时所当遵从的标准既不在外(客观行为模式),也不在内(主观自我情怀),而在内外之间,人我相遇之际。这可以说是以纯净无私的动机(仁心)为始(因为这是爱的必要条件),而以人我相通合一(仁境)为终(而这才是爱的完成)。而绾结内外的义,当然是一方面该时时省察用心是否依然无私(这是颜渊型功夫),一方面又得时时检讨这样的沟通是否果能促进彼此的相融合一(这是曾子型功夫)。所以若姑且撇下内省一面不谈(因为这是事前就该打好的基础),专就沟通行动而言,密切注意人我相遇之际的几微变化,就成为择义的最高标准与最后归宿所在了。

 

这意思具体言之,就是:当我们与人相处,想要对他吐露心声,表达善意之时,第一要估量他是否愿意听我说,(这涉及他那一面的动机。)第二要估量我这样说他是否听得懂。(这则涉及沟通的效果。)如果第一点成立(可与言),我们就可以大胆尝试去表达,去和他沟通了。如果在这时害羞气馁畏缩,思前想后终于错过适时表达的机会,就叫做失人,这当然是非常可惜的事。

 

当然,在尝试沟通的时候不可以鲁莽地将自己的热情一股脑儿丢给他,因为就算对方愿意听,也可能会消化不良听不懂以致产生误会疑虑,就更不用说在沟通过程中发现对方其实并不真想听我说了。(原来当初以为可与言是我的错估误判,把他的客气敷衍当真了。)因此,沟通总该由浅入深,循序渐进。借此一方面查证可与言的估量是否果然正确,一方面揣摩此刻所用来传达沟通的语言是否果有沟通之效。这两者只要有任一出现疑问,也就是出现“不可与言”(不该跟他说或不该如此说)的情况,就应该立刻停止(当不该跟他说)或暂停(当不该如此说),徐待下一次机会(等对方愿意时再说)或反省检讨后换一种方式再说。否则强去和人沟通,便会成为实质上对对方的强迫与征服,而有违爱人的初衷。这就叫做失言,这当然是非常可憾的事。

 

爱人功夫或沟通功夫的修炼,目的就是希望自己在与人相处之时,既不要错过与人相爱相知的机会(失人)而觉得可惜,也不要强求沟通(失言)而造成遗憾。能做好这种沟通功夫的就叫智者。

 

当然智者重在效果面,它的前提还是得先有纯净无私的动机(仁心),所以该先仁后智,在《论语》中就称为“仁且智”,这才是本末一贯的完整的爱人修养。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曾昭旭,转载自:《让孔子教我们爱》。更多生命哲学、爱情学文章请关注曾昭旭老师个人微信公众号:TSENG_CHAO-HSU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2年2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1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