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五节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

一、致虚守静

 

《老子》第十六章有云:

 

致虚极,守静笃。

 

虚,是道的境界,亦是生命的无为。静,是工夫的旨趣,即指心灵的清静。致虚而达于极至,守静而达于纯笃,此便是老子的修证工夫。这里所显示的,是一种“静敛的主体自由”,而不是“道德的主体自由”。其目的在于消解人为造作而归于清静无为,以期进到“让开、不着、自适自在”的境界。

 

二、反文归质的人生企向

 

老子以为“礼是忠信之薄而乱之首”所以他要向后返,由礼返归于义,由义返归于仁,由仁返归于德,由德返归于道。他认为礼文是虚架子,有文而无质,人失其忠信乃成世乱,故主张层层后返,以返朴归真,归根复命。

 

然而,老子以无为道,他虽然和儒家一样也想“以质救文”,但他的质只是清净无为的道,而道又不含具价值的内容,所以连“仁义”也要加以否定。然则,人生的企向毕竟何在呢?

 

三、正言若反

 

《老子》第十九章云:

 

绝圣弃智,民利百信;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老子对人为造作的灾害,的确有痛切之感,所以通过“正言若反”(诡辞为用)的方式,亦即通过“无”的智慧以保存“有”(万物与价值)。所谓“后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这个“忘”字,便是一绝大之工夫,也是一绝高之智慧。王弼注老有云:“绝圣而后圣功存,弃仁而后仁德厚”,亦仍然是“正言若反”(第七十八章)“无为而无不为”(第四十八章)的旨趣。

 

“正言若反”这个“反”字,可以有下列之含义。

 

(1)反向而行——如上引“后其身而身先,忘其身而身存”句中所含藏的道理就很深透,简浅而言之:后其身(其人谦退)者,从不与人争先,到最后反而名列前茅。忘其身者,不知自私,不知自利,与世无所争,乃能无灾无难而身存。语云:“入山寻宝,无心于宝者得之。”意亦相通。

 

(2)循环反覆——《老子》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人受祸而戒惧,慎而行之,自能招福。人享福而骄泰,沉溺而陷之,势必遭祸。吉凶、休咎、利害,皆循环反覆,无有穷止,慎于取舍而已。

 

(3)反者道之动——见《老子》第四十章。此句指出道之内在的对反性,正是道所以能显发动用的资藉;道之用,可以顺势而行,也可以逆势而为。正反相生,相反相成,也是道理之自然。又第二十六章云:“将欲翕之,必固张之;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这也可以视为对“反者道之动”的具体说明。

 

《老子》第三十八章:“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

返朴归真,否定仁义,老庄皆然。《庄子·马蹄》:“夫残璞以为器,工匠之罪也。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其实,老庄不懂儒家。依儒家,道德为虚位,仁义为定名。仁义彰显道德,使道德具体真实化,如此方能成就人文之美盛。不过,道家自有其道,自有其智慧,见下节“正言若反”。

见《老子》第七章。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上一篇 2021年12月18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1年12月25日 下午7:00

相关推荐

  • 道家”无“的境界

    无的境界就是虚一静,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黏著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著在这个地方,就著于此而不能通于彼,你生命黏著于此,我生命…

    儒学义理 2021年10月17日
    01.5K0
  • 从两封家书看钱氏家族的家教家风——钱穆致孙女钱婉约

    原文标题:钱穆给孙女钱婉约开的书单   钱穆二子钱行的女儿钱婉约,是在孙儿女一辈中,钱穆最喜欢的一个。一则是她继承了钱氏治学家风,研究文科;二则是她喜欢读书,这正是钱穆一生所看重的…

    2021年8月6日
    01.6K0
  • 季谦先生:教化系统的根源(附现场问答)

    儒家对人的基本的看法是人人皆有道德的意识。这个道德意识怎么发现呢?就是要你“逆觉体证”,要反回过来自觉, 自己觉醒自己。什么叫觉醒自己?你可以说是自己的生命觉醒自己。也可以进一步说,是那个道德意识自我觉醒。所以,只要你不泯灭它,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是常在的、良知是常在的。

    儒学义理 2021年12月3日
    08890
  • 『珍藏版』季谦先生《论语七讲》第1讲 今生有幸——解读经典的态度与方法(附视频)

    我们这个系列的课程,分成是七个单元,第一个单元叫作“今生有幸”,就是我们能够遇到经典,其中尤其是指我们能够遇到《论语》。第二讲呢,是“儒者的本怀”,就是讲儒家的最核心的意义。这两讲,烘托出《论语》的价值,以及去读《论语》的必要性。那第三讲呢,是从学与思两方面说“学思并进”。第四讲,则是从仁跟智说“仁智双彰”。第五讲呢,是从礼跟乐这两个概念说“礼乐之教”,接下来第六讲是“君子之德”。其中三、四、五、六四讲是从《论语》内部的一些最重要的观念来尝试进入《论语》的内涵,来了解《论语》的意义。第七讲,也就是最后一讲中所说“圣人之境”,是作为我们对孔子的一个向往,它有孔子的境界,而我们尝试着去体贴它、去描述它,来作为我们向往的目的。这样总合起来,成为一个整体的课程。

    季谦文集 2021年7月14日
    09450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二节“无”的智慧之进路

    一、以“无为”对治“有为”   对周文之弊,是诸子各家共同感受到的。儒家认为当时的周文(周代的礼乐文化),不但出现“文胜质”的偏差,甚至已经落到“有文无质”的地步。因而主张要以生命…

    中国哲学史 2021年12月11日
    067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笃实光辉
    笃实光辉 2021年12月20日 上午10:37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语云:祸福无门,唯人自招,人受祸而戒惧,慎而行之,自能招福。人享福而骄泰,沉溺而陷之,势必遭祸。吉凶、休咎、利害,皆循环反覆,无有穷止,慎于取舍而已。老子教我们怎样的看福祸吉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