境界形态的形上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四节

一、道生物,“生”乃“实现”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依老子,“无”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本”,此“本”即是“道”。凡是“道”,皆可以说:

 

客观性、实体性、创生性。

 

此是道之“三性”。道之创生义,用于儒家甚恰当。儒家是实有形态的形上学,其天道诚体本为创生性之实体,天道生德乃儒家之常义。故依儒家义理,讲天地生生,特显顺当而自然。而道家以无为道,故依老子义理讲“道生物”便觉“生”字太强烈,与道家虚静之意不相应。对老子所谓生,必须让开一步细细斟酌。它应该是“出自“义、“推至”义,不宜从创生义上说。而上述道之三性,实只是一种姿态。故道家讲“道生物”,“生”字应是“实现”义,道,是一个“实现原理”(不说它是创生原理)。有了道(无为),万物便可以免于人为造作的灾害,而得以自在、自得。在此,亦是“有道则生,无道则死”,道是万物的活路、生路,故亦说“道生物”。

 

二、道与一二三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是万物的实现原理,它能实现万物,使万物成为如此之存在。这可以用“使然者然”来表述。“然者”指如此这般的万物,然者何以成其为“然”(如此样态),其中必有“所以然”。在“使然者然”这个“使”字上,就含有“所以然”。这“所以然”即指“道”而言。道,就是使万物得以成其为如此这般之样态的所以然之理(根据、理由)。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此处的“一二三”不应作数字看,而应就形上之道而言。一、二、三,乃是对于“道”的展示,一步一步的推进,直到“生万物”。此中的“一”与“无”相应合,指道之“无”性。“二”与“有”相应合,指道之“有”性。“无”与“有”合一便是“玄”,三生万物的“三”,正与“玄”相应合;“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所以说“三生万物”。于此,可见道家言道的真实义。

 

三、不生之生,无为之为,不主之主

 

老子有言:“道生之,德畜之。”道,是万物之所共由(由道而生);德,是物之所自得(德者得也,得而畜之于己)。所谓生于有、生于无、道生之,以及生一、生二、生三之“生”,自是表示纵贯生生的关系。在此,很容易想到道有创生万物的作用。但道家言“生”,实在只是王弼所谓“不塞其源,不禁其性”之下使“万物自生”。生,只是意义的表示,而实无积极之创生。此之谓“不生之生,无为之为,不主之主”。

 

凡创生,皆是意志之表现。而道家讲“无为”,正好不要意志,要遮拨一切有为的意欲活动。通过“致虚守静”的工夫,以作用地来保住物之自生。在这里,重在观照玄览(玄,深远也。览谓观览而知),是静态的、横的。牟先生提出“纵者横讲”之语,以说明道家境界形态之形上学,是甚为恰当的。

 

四、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道的“客观性、实体性”,是对于道之“体”的体悟;道的“创生性,实现性”,则是对道之“用”的体悟。依据道之三性,亦可以把老子的思想看做是一个实有形态的形上学。但这只是老子学的一个姿态,这个姿态是可以化除的。(循“不生之生,无为之为,不主之主”,即可化除其实有形态之形上学的姿态。)

 

道家以“无”为“道”,而“无”并非一个实有之体,天地间也没有一个东西叫做“无”。所以“无”(无为)只是一个境界。(化除人为造作的不自然,便是“无”的境界。)

 

在牟先生对道家的说统里,衡定道家之“无”的智慧所完成的系统,乃是“境界形态的形上学”。道家不作原则的肯定,故不回答“是什麽”的问题,他只有“如何”的问题:如何通过修证工夫来达到“无”的境界,以期“作用地保存价值”,“无为而无不为”。

 

 

见《老子》第四十章。

按,宋儒程明道有诗句云:“万物静观皆自得。”观,是不加上人的主观好恶和一切成见,而如其为物而观之。毛毛虫就是毛毛虫,癞虾蟆就是癞虾蟆,这样,万物皆不受干扰而自由自在,自得其乐。程子这句诗,深合道家意思。

见《老子》第四十二章。

“所以然”有二层,一指“内在的所以然”,即内在于事物本身的“质、量、关系”,这是物的结构之理(亦曰形构之理),这是科学家用心用力之所在。而就家之“道”说所以然,乃是“超越的所以然”,指万物所以如此存在的根据(存在之理),或万物所以如此实现的根据(实理之理)。

见《老子》第五十一章。

纵者指纵贯创生(如天生万物、父母生子女,皆是纵贯之关系)。道家将纵贯创生转为观万物之自生,故是“纵者横讲”。参牟宗三《中国哲学十九讲》第六讲。

按:道家实无所谓创生万物,创造价值。但它以无为的原则与“无”的智慧所显示的作用,可以使万物或价值在不受伤害,不受破坏的情形下,得到保存与实现。这就叫做“作用地保存”。郭象顺王弼“不塞其源,不禁其性”之“万物自生”而说“无也岂能生哉?不生天地而天地自生,斯乃不生之生也。”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1年12月12日
下一篇 2021年12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