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
季谦先生:《大学》“格物致知”试解
时间:2012年5月26日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学校 本来我是要像前几场站着讲的,因为听说“站着讲话不腰疼”。但是看到大家都坐着听,难免腰疼,真辛苦了。为了…
-
季谦先生: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建立
时间:2012年5月19日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学校 这是我们这一系列演讲的第四次,我们预备讲六次,这一次讲完还有两次。这…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六节 立身之道与政治理想
一、守柔以立身 《老子》第四十三章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言。人能知足、知止、乃可守柔,刚柔本相济,而老子舍刚而取柔,以为“天下之至柔,可以驰聘天下之至坚”(四十四章)故守柔…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五节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
一、致虚守静 《老子》第十六章有云: 致虚极,守静笃。 虚,是道的境界,亦是生命的无为。静,是工夫的旨趣,即指心灵的清静。致虚而达于极至,…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四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
一、道生物,“生”乃“实现”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⑯ 依老子,“无”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本”,此“本”即是“道”。凡是“道”,皆可以说: 客观性、实体性、创生…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三节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
一、以无为道与道体的形容 “道”是通名,人人可讲。老子是通过“无”来了解“道”,进而又以“无”来规定“道”。由“无”而“有”,再进到“无、有”与“物”的关系,这就是形上学存有论…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二节“无”的智慧之进路
一、以“无为”对治“有为” 对周文之弊,是诸子各家共同感受到的。儒家认为当时的周文(周代的礼乐文化),不但出现“文胜质”的偏差,甚至已经落到“有文无质”的地步。因而主张要以生命…
-
〔周末连载〕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一节 道家的先期人物
《论语》所载孔子遇到的南方隐士,大致而言,都属于道家的先期人物。如: (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2…
-
季谦先生:教化系统的根源(附现场问答)
儒家对人的基本的看法是人人皆有道德的意识。这个道德意识怎么发现呢?就是要你“逆觉体证”,要反回过来自觉, 自己觉醒自己。什么叫觉醒自己?你可以说是自己的生命觉醒自己。也可以进一步说,是那个道德意识自我觉醒。所以,只要你不泯灭它,一个人的道德意识是常在的、良知是常在的。
-
道家”无“的境界
无的境界就是虚一静,就是使我们的心灵不黏著固定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方向上。生命的纷驰、心理的情绪、意念的造作都有特定的方向,黏著在这个地方,就著于此而不能通于彼,你生命黏著于此,我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