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
-
牟宗三:道家之圆敎与圆善
上节依佛家天台宗详明圆敎之所以为圆敎并基此以明圆善之可能。兹再说道家。 道家亦有圆敎之理境,惟未曾如佛家天台宗那样详明而确定地说出之,但基本理趣已具备。 道家亦约略有判敎意…
-
季谦先生:高妙的道家——逍遥与虚静的人生智慧
有些时候人的生命有些条件,在顺当的时候、在你可以把握自己的时候,你的行动还非常轻松,但是一有挫折、真正的危机一来,你的心又马上落下来了;这种人还不是有道,不是真有道。
-
季谦先生:《大学》“格物致知”试解
时间:2012年5月26日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学校 本来我是要像前几场站着讲的,因为听说“站着讲话不腰疼”。但是看到大家都坐着听,难免腰疼,真辛苦了。为了…
-
季谦先生:道德的形而上学之建立
时间:2012年5月19日 地点:北京季谦教育咨询中心白羊沟培训学校 这是我们这一系列演讲的第四次,我们预备讲六次,这一次讲完还有两次。这…
-
立身之道与政治理想|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六节
一、守柔以立身 《老子》第四十三章有“知足不辱,知止不殆”之言。人能知足、知止、乃可守柔,刚柔本相济,而老子舍刚而取柔,以为“天下之至柔,可以驰聘天下之至坚”(四十四章)故守柔…
-
人生的智慧:正言若反|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五节
一、致虚守静 《老子》第十六章有云: 致虚极,守静笃。 虚,是道的境界,亦是生命的无为。静,是工夫的旨趣,即指心灵的清静。致虚而达于极至,守静而达于纯笃,此便是老子的修…
-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四节
一、道生物,“生”乃“实现”义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⑯ 依老子,“无”是天地万物之“始”之“本”,此“本”即是“道”。凡是“道”,皆可以说: 客观性、实体性、创生…
-
以无为道与道之双重性|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三节
一、以无为道与道体的形容 “道”是通名,人人可讲。老子是通过“无”来了解“道”,进而又以“无”来规定“道”。由“无”而“有”,再进到“无、有”与“物”的关系,这就是形上学存有论…
-
“无”的智慧之进路|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二节
一、以“无为”对治“有为” 对周文之弊,是诸子各家共同感受到的。儒家认为当时的周文(周代的礼乐文化),不但出现“文胜质”的偏差,甚至已经落到“有文无质”的地步。因而主张要以生命…
-
道家的先期人物|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一卷第五章老子的哲学第一节
《论语》所载孔子遇到的南方隐士,大致而言,都属于道家的先期人物。如: (1)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宪问)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