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阳明生平简述(《阳明良知教四讲》 第3讲 良知教 第2节)(附视频链接)

所以致良知这种教导是阳明三十七岁领悟心即理以后,经过三个变化:一个变化是默坐澄心,一个变化是动静一如,到最后的成熟讲致良知。所以我们一提到王阳明的学问就以致良知来做代表。

《阳明良知教四讲》总目录及链接:

阳明这个人是相当特别的,他出生就很特别——不过儒家不常讲这些话,我很少看到后儒从这里讲起的,那我们今天大家在这里讲习呀,可以比较不那么严肃,所以说没关系,但是大家不要太过认真——阳明的父亲也不得了,阳明的父亲也是状元,他在外当官,阳明母亲就在家浙江余姚,跟公公婆婆,也就是跟阳明的祖父母住一起。有一天晚上,阳明的祖母梦到云端上有一个穿着红衣服的人,手中抱着一个婴儿,从云端上抛下来,落在他们家。祖母醒来,就摇摇王阳明的祖父说:“我刚才做了一个梦,云端上有一个红衣服的人把一个婴儿抛到我们家里来。”正在谈的时候,家人来报,夫人生了一个麟儿,生了一个男孩子。祖父就有一点感觉,好,我们就给他命名叫“王云”,从云中而来的。这个孩子渐渐养大了,其他都很好,只有一项毛病——哑巴,不会讲话,到了五岁的时候还不会讲话。有一天,仆人带着他在屋外玩,有一个疯和尚,疯疯颠颠地走来,走近这个孩子,端详了一阵说:“是个好孩子,可惜道破了。”这个仆人回去告诉祖父有个疯和尚这样讲,他的祖父立即省悟,应该给他改名字,就改成“王守仁”,他就马上会讲话了。会讲话就开始背书,什么《论语》《孟子》《易经》《诗经》……他就开始背。他祖父很惊讶,说“你从哪里学来的?”他说“你平常不是都在念这些书,你念我就记得了”……这叫什么你知道吗?这叫“儿童读经”!

 

王阳明读书的情况一直很好,很好学,到了十一岁的时候跟祖父出游,他们在那喝酒想要做诗,大家作诗在那里吟和所谓“拈断数根须,吟成一个字”,要吟成一个字,要拈断数根须,所以作诗是不容易的——他们在那里吟和吟和,王阳明就在旁边做一首诗给他们,大家大为惊讶,所谓“金山一点大如拳,击破淮阳水底天”,作出一首诗。大家都很惊讶说你会作诗吗?那你就再做一首《蔽月山房》诗,这个房间叫“蔽月山房”,你就作“山”跟“月亮”的诗,王阳明随口就说:“山高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高月更阔。”山很高,月亮很远,于是就说这座山比月亮还大,假如有人他的眼睛像天那么大,他们就会发现山固然高,但月亮比山更广大。所以一个人要有大眼目,大眼光,就如一般人都说现在全世界流行的教育,全世界那么多都在遵循,而只有那么少数人在读经;所以世界的潮流是大于读经的群体,假如一个人的眼光非常长远,他将会发现,虽然现在世界潮流非常强大,但是读经终将成为最大的世界潮流。

 

王阳明当然也是读圣人之书,也有志于圣人之道,所以他听说这个有一个人叫朱熹,朱熹教人圣人之道,怎么求圣人之道呢?要“格物”、“致知”。他就慨然有求圣之志,所以他就认为“圣贤可为”也。他就遵照朱熹的教导——格物致知。那什么叫格物呢,就是对着事物去穷究他的道理。于是,王阳明就约几个朋友来,说我们要学圣贤,大家问什么叫学圣贤,王阳明说我们就格物,那什么叫格物,我们找一个东西来格,来求它的理。大家说找什么东西呢,王阳明往窗外一看,就那丛竹子吧,我们就格竹子。于是这朋友去格竹子,格了老半天格不出来,说我们格不出来竹子的道理。王阳明说你们不用功,我来格,他连格几天几夜,几天几夜後,病倒了,还没有格出来。于是他觉得自与圣贤无分,他说圣贤难学,我连一个竹子都格不出来,我还能格天下的万事万物吗?所以就开始学辞章。所谓辞章包括作文,包括考科举的文章,这是他大概二十一岁的时候。后来呢,又去学佛学道,王阳明学佛学道,也是从年轻时候就开始了,他十七岁那年,从浙江到江西去迎亲,合卺那天——就是结婚那天——他闲来无事,就出外散步——不在他们家,是在夫人他们家出外散步,就走到一个寺庙去,有一个道士在那里打坐,阳明就跟他谈打坐道理,结果阳明也很有兴趣,就跟他对坐,就忘了回家了,他丈人派人四处去寻找,居然到隔天早上才找到,所以结婚那天典礼是没有举办的。

 

那后来他认为圣贤难学,但学佛学道已有相当的功力、相当的境界,他照见五脏六腑如水晶宫,他也能够前知。有一次,他跟他仆人说,去城门外接客人,有四个客人要来,果然,因为他能够前知。但是呢,他后来又想,难道这样子可以过一辈子吗,所以他说这是“播弄精魂”——就是把我们的精神灵魂颠过来倒过去,在这里玩弄我们的精神。所以他渐渐也就厌弃了。到后来,他二十七岁,考了进土,去当官。到三十五岁的时候因为要救一个谏官——谏义之官——建议朝廷不应该这么重用宦官,当时明朝武宗年间宦官权势是很大的,建议不能够重用宦官,得罪了这些宦官,宦官就是所谓的“锦衣卫”,下狱就关起来。王阳明就抗疏——上疏抗议——跟皇上说谏官本来就应该直言的,谏官如果讲的对就应该改善,如果不对,我们就要养着谏官,让天下还有说话的人。现在谏官讲的话,你不问对不对就下狱,这是不良的一个举动。这样不只是太监生气了,连皇帝都生气了,于是“你也下狱,关起来!”最后判决廷杖四十——在朝廷上打屁股、这叫“侮辱士大夫”——周公制礼作乐,“刑不上大夫”,做到大夫,做到一个相当地位的人,是不加以刑罚的,因为这些人都应该自己有自己的教养。但是明朝,专门侮辱这些士大夫,所以对官员看不中意就廷杖。廷杖四十,打四十板,打到昏死过去、结果贬官,贬到贵州龙场驿。

 

阳明病好了就上路,太监又派人追杀,所以就走小路,走到迷路了,看到山上有灯光,就走上山去,原来是一个寺庙,敲敲门,和尚出来看到有一个客人来,他说我们这里不能住人,山腰那边有一座小庙,那里没有人,你就去住那里吧。于是王阳明就来到山腰住在那里,睡在案上——因为神庙都破败了——睡在神案上,半夜一只老虎来了,因为这个庙是老虎的穴洞。老虎看到有人在那里,一面绕着小庙一面大吼大叫,绕了几圈就走了。隔天早上这个和尚就唱着山歌就下来了,下来做什么呢?要收拾客人的行李。因为以前他都做这个勾当,凡是有人来求住,他就说你去住那个小庙,隔天就有行李可以收。结果王阳明还在那里睡觉,把他摇醒说:“昨天有没有老虎来?”说“有呀!它叫几声就走了。”“你真是神人哪,从来没有渡过老虎这一劫的……”这样千辛万苦,太监再派人穷追不舍,所以王阳明就到一个江边,假装跳水自杀,然后追杀的人回去报已经跳水自杀了,这样才不追了。王阳明潜水再逃出来,然后走了一年多走到龙场驿,从三十五岁走到三十六岁。到了龙场,所谓瘴疠之地,蛮荒野外。皇帝为什么贬王阳明到贵州这个地方?其实,皇帝贬一个臣子到一个那么偏远的地方,心里就想你就死在那里吧。到贵州去的中原人是很少的,假如去的人也很少能够回来的。王阳明当时也是志气消沉,但是这个消沉并没有打击到他,他还是照顾他的手下,唱歌给他们听,煮饭给他们吃,因为手下都病了。他自己心想:“圣人处此,当复何为?”各位,遇到这么艰困的时候,往往经典的教导它就会浮上心来。经典教导人什么呢?经典教导人学圣贤。所以王阳明这个时候就问,孔子处在我这个地位上,处在我这个环境里面,孔子会怎么办呢?依此来激励自己。阳明想一想,其实我也并无所求,我万念都可以放下了,但是又深刻的想一想,还有一念放不下,就是生死这一念还放不下。各位,这是心灵自我的交战,非常深度的自我的反省,还有生死一念未能放下。王阳明想一个办法,那我就装死吧,或者时常认为自己已经死了。怎么办?就用石头凿了一个石椁棺材,晚上就睡在棺材里面,就这样来锻炼自己。有一天晚上,半夜跳起来大呼大叫,大众以为闹鬼了,神经病了,其实不是,他那天晚上大大地领悟“格致之旨”。他从早就听说格物致知的道理,二十一岁时真的自己去格物,格不出道理。在那一天,他了悟了格物致知的道理,于是他就这么样的高兴。于是他默记默念四书五经,四书五经有没有讲到格物致知的道理的,他默默地去检查,他认为四书五经所讲的跟他领悟的是一样的,他就认为他所领悟的是对的。那么他领悟什么是格物致知的道理呢?刚才我们说有性即理、心即理的道德系统,其实王阳明所领悟的是心即理的系统。从此就建立了他一生学问的宗旨。

 

再过两年,他就渐渐地复官了,这个官位恢复了,就回来了。后来弟子越来越多,但他讲学认为大家的心态都太浮动,所以他要人“默坐澄心”,要常常静坐,要沉静他的心灵,来养出一点“真元”——养出生命真正的元气——养出你的道德意识,从你静中养出道德意识。但后来发现许多人一静坐就喜欢静就不喜欢动了,就是静坐也有毛病,于是就改变教法,讲什么呢,也要行动,所以就讲“知行合一”,讲“动静一体”。但是讲知行,又有许多人也有很多问题,比如说是知先呢还是行先呢?当然一般人说知先行后,因为从尚书以来就有这样的传统:“知之匪艰,行之惟艰”,你要知道道理是不很困难的,但是你要把它实现,你要做事是很难的,所以从古以来就说“知易行难”。那王阳明讲知行合一,许多的弟子就有很多问题,所以知行合一,其实虽然讲得相当圆融,但阳明还认为他有一种见解,一直在喉咙里在口头上一直讲不出来。要怎么讲才能够合乎他心中原来的领悟?一直到五十岁的时候,到五十以后,渐渐他就改变另外一个教导,讲“致良知”。

 

所以致良知这种教导是阳明三十七岁领悟心即理以后,经过三个变化:一个变化是默坐澄心,一个变化是动静一如,到最后的成熟讲致良知。所以我们一提到王阳明的学问就以致良知来做代表。其实阳明一生的学问是所谓的前三变后三变,古人这样说。前就是没有悟致知之旨前,三十七岁还没悟道以前,有三个变化,他小时候学问很好,甚至他有很多治边疆的策略,那时他也习武,后来想要学圣贤,圣贤学不了,去学辞章以及去学佛老。这样经过三个变化,到了悟道之后,又有三个变化;到了致良知之教提出来,是成熟的时候。

 

那阳明从四十左右开始——也就说他贬官再复官之后——当时天下常常有民乱,阳明就常常去平乱。尤其到四十八岁那一年,有一个亲王宸濠在南昌造反,十八万军队,浩浩荡荡顺江而上,想要直取南京,天下震动。阳明当时正在南方,朝廷还来不及反应时,阳明先起义兵,号召群众,先从几百个人开始。后来朝廷就派王阳明做总兵,让东南方几个省都能够支应王阳明。后来来了三万军队,而宸濠十八万军队,王阳明在三十二天的时间,就把宸濠平息了,生擒宸濠,奏章报到朝廷。那些太监又出点子了,说这个亲王,这样反叛,天下震动,这是国家大事啊,应该是由皇上自己亲征才对啊,所以皇上也动心了。那怎么办呢?现在宸濠都已经擒到手了,就说派一个太监去,叫阳明把宸濠放出来,皇帝要亲征,亲自抓宸濠。太监来了,大家劝王阳明说你要出去迎接,你要跟他说明清楚——因为王阳明认为这是不对的事,要跟他说明清楚——王阳明说这怎么说明,我又怎么可以迎接一个太监,所以就不去迎接。那么身边人说,那你是要送点礼物吧,你要送个红包吧……古今差不多的,哈!阳明就说那好吧,给他五块钱——五金。大家都觉得不妥当,但王阳明就这样坚持,所以只好送钱去了,送大概五两黄金吧。结果这个太监他哪里看得起这五块钱,拒收,退回来。到了隔天,这个太监要告辞了,就来跟王阳明道别,王阳明就握着他的手说:“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下过狱,很多的锦衣卫见过面,打过交道,唯独今天我才遇到一个不要钱的锦衣卫。你真了不起!我没有长处,我会写文章,将来我一定大做文章上奏皇帝,说居然有一个不要钱的锦衣卫。”结果这个太监也不知说什么好,没有话讲,他也不能生气,他也不能高兴。皇帝执意要亲征,所以阳明就把宸濠交给锦衣卫,交给太监,王阳明告病请假。结果那个太监他们真的把这个宸濠再放出来,放在船上,在潘阳湖飘荡,然后皇帝带大军生擒宸濠。历史上称王阳明平宸濠是明代的中兴,因为那时真的是天下震动,很危险,王阳明以少胜多,以寡敌众,其实王阳明一辈子从来没打过败仗。

 

我们再说五十六岁那一年,广西又有贼乱,朝廷还是要派王阳明,因为王阳明是“长胜将军”,大军要出发之前,王阳明的两大弟子,钱绪山跟王龙溪,讨论老师的教学宗旨,这个教学宗旨就是所谓的“四有四无”,这以下我们要讲的。讨论阳明的教学宗旨,两个人的看法不同,他们就说老师即将出征,我们两大弟子所见不同,我们怎么可以叫天下人认同呢,因为当时这两大弟子叫“教授师”——新到的学生由这两大弟子来教,教到相当程度才见阳明。这两个教授师所见不同怎么可以呢?所以说我们何不去当面请教老师,那一天晚上,阳明跟人讨论军务,所以两大弟子就等在走廊下。一直讨论到半夜,军事会议才散——因为隔天,就要出征,所以讨论军务很重要,讨论到半夜——散会之后,阳明看见两个弟子在走廊下等着,就说那这样好了,我们到外面走走,于是就到一个桥上叫“天泉桥”,摆一些茶点,三师徒来讨论讲学宗旨,这是有名的“天泉证道”。隔天,阳明就出发到广西去征讨“思田之乱”。从浙江到广西,路是很远的,要走几个月,但是阳明到了以后,很快的,这个乱就平了。所以五十六岁去,五十七岁就平了。平了以后,阳明留在那里兴学校,做教化。那时阳明身体不好,生病了,他向朝廷告归,想要退休,朝廷不准,所以阳明就抱病在那里治理思田。后来想他病已经重了,不得不回家,所以他要回家,走到福建的时候,阳明就病危了,病危,找弟子来说:“我要走了!”弟子就问他有没有遗言,阳明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就死了。我们想到朱熹,要死之前,也有遗言,朱熹的遗言两个字:艰难。要学圣贤之道艰难哪!阳明四个字:“此心光明”。都很了不起,都让人敬佩!

 

本站编辑:澤之

 


【文章推荐】

 

  牟 宗 三 |中国有没有哲学?

  牟 宗 三 |哀悼唐君毅先生

  季谦先生|掌老师与我

  季谦先生|“说法第一”的哲学大师

  黎涤玄记语|熊十力先生自述生平

 

【专题推荐】

 

  儒释道西|儒家与宗教——从人类学问的总源头说起

  中国哲学|从哲学与 PhIlosophy 之原义,看中国的哲学问题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四辑《儒家的道德意识──2009东林寺讲》(附录)。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1年10月13日
下一篇 2021年10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