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初期的理学|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9章<王阳明致良知教>前言

明初大儒方孝孺(西元一三五七~一四〇二年),浙江台州宁海人。燕王(成祖)初起兵靖难时,姚广孝特嘱咐曰:“孝孺必不降,不可杀之;杀之,则天下读书种子绝矣。”及南京城破,建文帝失踪,人心不安,成祖召孝孺草诏安天下,孝孺不为,且骂不绝口,遂遇害,连坐死者八百四十七人。

 

孝孺之后,北方儒者有薛瑄,南方儒者有吴与弼。

 

薛瑄(西元一三八七~一四六四年),号敬轩,山西河津人。其学恪守宋人矩镬,尝手抄

《性理大全》读之,通宵不寐。所著有“读书录”,大抵为“太极图说、西铭、正蒙”之义疏。高攀龙谓其无所透悟。而其生平出处,则黄宗羲以为,尽美而未能尽善。

 

吴与弼(西元一三九一~一四六九年),号康斋,江西抚州崇仁人。父溥,为国子司业。弱冠即弃举子业,谢人事,独处小楼,读四书五经、诸儒语录,不下楼者两年。后居乡躬耕食力,弟子从游甚众。雨中被簑笠,负耒耜,与诸生并耕,归则饭粝蔬豆共食。陈白沙自广东来,晨光方辨,康斋手自簸谷,白沙未起,大声曰:秀才如此懒惰,他日如何到伊川门下,又如何到孟子门下?其勤事严教如此。

 

《明儒学案》谓曰:“先生上无所传,而闻道最早,身体力验,只在走趋语默之间。出作入息,刻刻不忘,久之自成片段。所谓敬义夹持,诚明两进者也。学者依之,真有途辙可循”。

 

他撰有“日录”,皆记自己事,是他的躬行心得。顾宪成称他一团元气,直追太古之朴。顾允成则说他安贫乐道,旷然自足,如凤凰翔于千仞之上。兹节抄其“日录”数则,以见其朴直与苦乐。

 

1 夜大雨,屋漏无干处,吾意泰然。

2 夜观晦庵文集,累夜乏油,贫妇烧薪为光,诵读甚好。(其妇,真贤偶也。)

3 年老厌烦,非理也。朱子云:一日未死,一日要是当。

4 月下咏诗,独步绿荫,时倚修竹,好风徐来,人境寂然,心甚平澹。

 

据此数则,可知他耐受其苦,自得其乐,一切要是当,终身不放松。一生立己立人,是坚苦的实践者、成功的教育家,门下三贤,各有所成。

 

胡居仁(西元一四三四~一四八四年),江西饶州余干人,学者称敬斋先生。弱冠,即奋志圣贤之学,从游康斋之后,即绝意科举,筑室梅溪山中,事亲讲学,并与乡人娄谅为讲会于弋阳之龟峰,余干之应天寺,嗣又讲学白鹿、贵溪、桐源诸书院。居仁严毅清苦,而萧然自得。撰有“居学录”,有云:“心无主宰,静亦不是工夫,动亦不是工夫。静而无主,不是空了天性,便是昏了天性,此大本之所以不立。动而无主,若不猖狂妄动,便是逐物循私,此达道之所以不行。己立后自能了断得万事,是有主也。”

 

娄谅(西元一四二二~一四九一年),字克贞,别号一斋。江西上饶人。自少有志圣学,求师于四方,夷然曰:皆举子学。闻康斋在临川,乃往从之。康斋一见喜之,曰:老夫聪明性紧,贤亦聪明性紧。一日治地,召谅往,曰:学者须亲细务。谅素豪迈,由此折节,躬亲扫除,不责僮仆。遂为康斋入室,凡康斋不以语门人,于谅则无所不尽。谅曾分教成都,寻告归,以著书造就后学为事。王阳明十八岁过上饶,特访谒之。谅告以致知格物,圣人必可学而至。有“日录”四十卷,“三礼订讹”四十卷。平生以收放心为居敬之门,以何思何虑勿忘勿助为居敬要旨。

 

陈献章(西元一四二八~一五〇〇年),字公甫,广东新会人,学者称白沙先生。自幼警悟,读书一览辄记。会试中乙榜,入国子监读书,又至崇仁,从学于康斋。归,绝意科举,筑阳春台,静坐其中,数年不出关。后又游太学,名动公卿,归而门人益进。屡荐不起,卒于家。

 

白沙之学,主自然,实由自得。其自序为学曰:

 

仆年二十七,从吴康斋学,未知入处。比归白沙,杜门不出,专求所以用力之方,既无师友指引,日唯书册寻之。累年未有得,仍觉心与理无有凑泊吻合处。于是舍彼之繁,求吾之约,唯在静坐。久之,见吾此心之体,隐然呈露,常若有物,日用应酬,随吾所欲,如马之御衔勒也。体认物理,稽诸圣训,各有头绪来历,如水之有源委也。于是涣然自信,曰:作圣之功,其在兹乎。有学于仆者,辄教之静坐。盖以吾所经历粗有实效者教之,非务为高虚以误人也。

 

兹再录其语三则于此:

 

(1)为学须从静坐中看出个端倪来,方有商量处。

(2)日用间随处体认天理,着此一鞭,何患不到古人佳处。

(3)学劳攘则无由见道。故观书博识,不如静坐。

 

但其大弟子湛若水(甘泉)并不遵行师门静坐教法,而单提“随处体认天理”

 

王龙溪说白沙是“百源山中传流,亦是孔门别派”。百源山是邵康节尝居住处,孔门别派指曾点传统(请覆按本书孔子章第八节之三),如邵康节、陈白沙、与王门泰州派下,皆其流也。“静坐”是一种方式,可用可不用。阳明龙场悟道后,亦经过“默坐澄心”一关,但到“致良知”宗旨确定,便无须静坐了。故明代理学到白沙,仍系过渡,尚未踏实以至究竟地头。

 

下至明代中期,王阳明异军特起,先与白沙弟子湛甘泉论学(三十四岁),龙场悟道(三十七岁)之后,其学煊赫发皇,是即“良知之学”。此下将分节加以论述。

 

 

见《明儒学案》卷七,河东学案本传。

见《明儒学案》卷一、崇仁学案,吴与弼本传。

此下所述,皆见《明儒学案》卷五、白沙学案(一)。

“随处体认天理”,这种话常因解读不同而异其旨。(1)李延平静坐体认天理之后,还须“冰解冻释”,为的是要使理融于事,使天理具体落实以起用。(2)阳明以甘泉体认天理为“求于外”,正以甘泉不能直下肯认“心即理”,“良知即天理”,故其随处体认天理,不免有“求理于心外”之嫌。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0)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4年4月27日
下一篇 6天前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