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财贵先生谈国际学校构想

时间:2015年11月4日

地点:韩国首尔

 

杨老师:老师好,趁着我们在韩国最后一天还有点时间。很多人都很关心我们书院下设的国际学校的情况,老师您为什么想建这样一个国际读经学校?似乎很多读经界的朋友们以前都没有听到您谈过,有些人会觉得突兀。

 

教授:呵呵,并不突兀啊。如果不在所谓国际不国际的名称上执着,而只是要设个学校,这是十多年来就一直在想一直在说的愿望。设学校很重要的一个作用就是走入体制,说走入体制,其实就是让体制能够走进来,能够转变。因为我们的读经教育理念纵使很合理,效果也很好,但是教育是全民族甚至是全世界的事,我们一向都只在社会上,甚至只在社会的底层草莽地做。纵使理论再好,效果再大,也很难普及。当然教育是良心事业,我们已经尽了责,有少数人开始读经,已经很可欣慰了,不过,我们还是希望让更多的人,甚至整个民族世界回归教育的本质,所有的孩子从此受益。但是现代世界各国,都以“国家体制”包办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所以我们一定要影响体制。我二十几年来,也用各种方式在体制中推动,有些学校有些班级有些老师开始教读经,但受益的学生,在整个国家的比例上,还是很少很少,我很希望有政策性的转变,就是国家政策上的改变,至少是地区性的转变,比如一个省一个市,影响的层面就更大些。或许教育界不是不想改革,但人生总是现实的,尤其是掌有既定权势的人,对“改革”是很慎重的,要达成一种转变,除了理论的合理之外,最重要的,必须让他们有所观瞻,就是让他们能够看到。但所谓“看到”,还不是看到像私塾这样的体制外教学,你的私塾成效再好,他们认为这些都是小打小闹,特殊的案例,他们是不会正眼看一下的。

 

但是如果是以体制的面貌出现,是正式的学校,有正式的组织设备,甚至也摆出堂皇的课程。这样做,只要做几年,它必定会有所表现,这种表现就比较能够让体制的教育界关注了。这些关注或许是小地区的关注,一个县市,一个省,可能会是全国,甚至是全世界的关注。所以我很早就有这个想法,想开学校,虽然一时力量不足,但一直没有忘怀,时常在琢磨着。渐渐知道,如果开所谓的开私立学校——我对私立学校的定义是“私人出钱办的公立学校”——私立学校当然是私人出钱出力办的,但是为什么说它是公立学校?因为所有管理和课程完全要按照公定的规则,如果这样,我们就失去了办学的意义了,所以我对办学校兴趣一向不大,必需要有一种学校,允许自主教学,才有兴趣。目前看来,因为中国这一百年来崇洋媚外,没有自信,凡是自己中国人的东西一概是被轻视的。但是如果跟国际接轨,有国际名声,就比较自由。所以想一想,大概只能有两种学校,一种是“实验学校”,另一种就是“国际学校”。但听说要申办实验学校并不容易,当然国际学校也不容易,但是可能比实验学校还容易些。为什么容易呢,不是说我们办得容易不容易,主要是审核的人可以比较不用负那么大责任,比较敢批准。因为对实验学校,将来要看“实验”的成果,条条框框的,批准的人责任比较大,他们或许不是不赞同,但是他怕负责任。国际学校反正是国际的,国际,就没既定标准,比较不用负那么大的责任。所以我就想到要办国际学校,这是第一点。

 

第二点,国际学校也有另外一个意义,就是往国际开放。尤其推广读经历程当中,渐渐有华侨家庭开始关注读经,也开始实践读经教育。也有华侨表示,如果国内有这种读经学校,他们愿意回来。除了华侨之外,我们也希望把读经推广到其他民族。这样的国际来往,最好以国际学校的名义来做,才名副其实。第三点,我们从一开始推广读经,就认为这种教育理念,不只是中国的,乃是世界的,这种教育模式,不只是一时的,乃是长远的。国际学校以“国际”为名,我们是希望对世界的教育界产生影响,我们是要以这个学校的成就做示范,让世界的教育家可以来观摩。所以我们号称办国际学校,其意义首先是要办学校,进一步是要办教学独立的学校,更进一步是要面向国际,影响世界。另外还有一个用意是国际学校在国内——不管在台湾还是大陆,对中国一些特定的人士比较具有吸引力。只要有“国际学校”的名义,有一种国际交往的样子,他们就比较有信赖感,因为他们或许自认为是“成功人士”,对他的孩子的教学也不愿意“马马虎虎”,总要找到“可靠的学校”,这是人之常情,也无可厚非。我在这二十年来读经推广过程中有一种感慨,读经的风气还没有全面性展开,譬如,富贵之家的子弟比较少,但是教育是没有差等的,应该有教无类。富贵之家的家长对子女的期待也是很高的,他们的孩子当然也需要良好的教育,他们或许正为教育问题苦思焦虑。读经教育虽良好,但他们听不到,听到了也看不上。如今有了个国际学校的名义,可安其心,方便接引。这可以算是额外的理由。

 

由于以上第一个理由是要办学校,第二个是要办教学自主的学校,第三个是要办一个国际性的开放的学校,第四个是要办方便接引国内的富贵子弟的学校。出于这几点理由,所以我们希望要办个国际学校。当然还有第五点,也是很关键性的理由,是因为有你杨老师对于读经的国际推动非常关注,非常尽心,而且很有远见。你的看法确实很合乎我一向的想法。或许是机缘成熟,最近一两年在欧洲,北美,跟日本韩国的国际推广,也感受到这种需求。纵使没有需求,我们也应该主动起来带动风气。现在既然看到了这种需求,时机就更加成熟了。尤其现在书院搬到泰顺,那是个很适合读书的,很适合培养人才的地方。所以纵使是茅屋草房,也都可以教学。古人有所谓“道场道场,有道就有场”,教育是以“传道”为主,所以目前纵使条件还不够完善,但都是属于物质的条件,比如说建筑和硬体设备还嫌简陋,但是教育最主要的目的是培养人才,所以办好教育最重要的条件是教学的理念和教师的品质。对于硬体,虽然有些庸俗的人会特别注重,不过只要是对于教育真有胆识——有胆气又有见识的人——他们对于硬体是会暂时忽略的。当然我们希望以后硬体也能配得上,只要能力所及,虽然校舍不需要建得金碧辉煌,至少要简朴大方,合乎国际的标准,合乎富贵之家的标准。不过,不管硬体如何,我们的软体——教学理念和教学的师资,应该是可以让家长很安心的。

 

杨老师:老师可否给大家具体说一下这些软体,这个理念。

 

教授:教育的软体最主要的有两方面,首要是办学理念,其次是教学师资。师资是理念的实现者,没有良好的理念,师资是使不上力的。我们的教育理念非常简单,就是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推广读经也不是为读经而读经,乃是为了回归教育的本质。我们把教育的本质中很重要的一环——教育的时机,提炼浓缩为两个阶段的培养——所谓基础教育和成熟教育,而基础教育优先于成熟教育,不仅年龄上的优先,在教育的效应上,也是教育成败的关键所在。

读经教育是在基础教育期间打好学习基础的最好模式。怎么打好学习的基础呢?大家都知道,语文是一切学习的基础,所以要打好学习基础就必需要打好语文基础。如何打好语文基础呢?就是要培养好语文程度。怎么培养好语文程度呢?用高度的语文做教材,以反复地读诵为教法。综合起来一句话,就是读经教育。以读经教育培养出高度的语文能力,高度语文能力促进了普遍学习的能力。尤其经典诵读最主要的教育意义是在于品德、文化的教养,兼有才华的开发。能让智慧与学问的能力一起长进,因此,这是用最简便的方式达到教育最高目的的教学模式。不管是穷乡僻壤的私塾或严整堂皇的体制学校,其教育的本质是一样的,我们的国际学校更要以读经理念为主,做出典范。读经教育的核心在语文——包括中文和外文,目前社会上的外文读经是以英文为主。

 

杨老师:一般读经私塾英文的比重要比中文少很多。

 

教授:对。但在国际学校里外文的比例要调整一下,在维持中文读经的强度之余,要加重外文的分量。可以预见国际学校将来的教学力度比一般的私塾有多无少。因此国际学校的学生可能要具备某种资质——可以受教的资质,可以受“强力之教”的资质。一般私塾对招生或许比较少去筛选和限制,但是国际学校可能要有挑选。纵使不挑选,进来的管理也要相当严格。教师内部先要自觉教学责任的重大,对家长也要事先说明清楚,我们的教学力度非常“沉重”。因为我们的国际学校不是一般的培养那些能够出国的人就算了,我们还是有更重要、更进一步、更严肃的责任——要培养国际人才。纵使有些孩子资质不够好,但是他至少能吃苦,这个苦不是痛苦的苦,而是他要勤学,可以接受指导——抱歉,我讲到其他地方去了,但这个责任感很重要,我认为一个孩子只要进到我们学校,尤其我们学校将来是住宿型的,整天到晚甚至整年到头都在学校里,和老师生活在一起,只要我们老师有教育的热诚,对孩子有爱心,又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有明确的把握和实践,我是有十足的信心可以把学生的程度提高的。也就是说这些学生进来很快就会变化气质的,变化的幅度很大,包括品性方面,一定会得到很大的熏陶;学习能力方面,只要他肯学,也一定能够促进他的聪明,增长他学习的能力。所以起初说要挑孩子,到最后好像也不必挑了。但是无论如何还是要挑家长,因为一个学生如果学习态度不够好,他不能承受这么密集的课程,接受这么高度的学习重量,而学生的学习态度跟家长的人格素质和教育观念是息息相关的。如果家长老早把孩子教坏了,而孩子到了我们学校之后,家长还不改变他的教育观念,那圣人在世也没办法了。总之,我们要培养的人才要有中正平和之德,不是让纨绔子弟来耍他的威风。如果家长愿意接受我们的教育理念,我相信一个孩子经过我们的调教,很快就能有所长进,所以家长也是要学习的。

 

总之,硬体方面,环境要雅致清爽,软体上面,办学的理念已经非常清楚——尽情开发他的本性,奠定国际人才的基础。

 

杨老师:那么是否可以具体讲一下,外文比重上要加重,那么怎么体现出来呢?

 

教授:首先考虑人类这一期历史,到目前为止,成型的文化系统有三种——中国的,印度的,西方的。既然我们是以语文学习为主,我们要培养的人才是能够继承融通这三大文化传统,来重新炼铸新的文化体系,所以对三大悠久文明的语文必须要能够有深入研读的能力。既然认定语文能力培养是以经典诵读为主,而中国有中国的经典,印度有古印度的经典,西方从古希腊文拉丁文以至从各个地方分化出来的民族方言,各有其经典之作,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内容。中国的经典我们已经有相当成熟的教材,古印度的经典我们希望学生学习梵文,梵文的经典我们有梵文的专家可以请教,请他来选定。西方的语文分量就比较大,比较庞杂,但是起源是古希腊文,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学好古希腊文,再其次是拉丁文,欧洲很多地方的语文都融合了拉丁文的词源。而英文经典也是必修,除了英语是现在世界最为通行的一种语言之外,是因为英文经典本身也有其特别的价值(对此春永教授有专门的论述)。海外来的学生,从哪个国度来的也要学他所在国家的语文。所以中英希拉梵,这五种是必修的,其他的语文是选修的,选修一种以上。中国孩子已经有英文了,他如果想选个德语法语也可以。读经最主要是语文为主,而语文又开出了五种必修的和一种到多种选修的语文,所以建议最好能持继九年,从六岁学到十五岁,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中三年级,在这九年中可以奠定精通六种以上语文的基础。

 

杨老师:我们也有开幼稚园的计划吗?

 

教授:当然这样最好,越早学越好。但是我们不很鼓励国际人士来参加幼稚园。因为我们将来的中小学校是寄宿的,而幼稚园的学生应该是走读为好,早上上学晚上回家,除非有家长能够迁居到学校附近陪伴孩子,否则不可能。如果能从三岁开始学当然更好,如果条件不许可,从六岁开始学已经相当早了,如果家长认识到位的话,六岁之前在家里以读经的方式教也就可以了。不论孩子六岁之前是否读过经,甚至不论他几岁入学,他进我们的学校以后,因为我们是混龄教学,按能力分班,甚至能力分班也不是固定的,在各自程度上参加那种语文相应程度的年级,课程很灵活,因此什么时候入学什么程度入学都没有太大关系。七八岁甚至十来岁才入学也没有关系,起初他可能和四五岁的孩子在一起上学,以后等到他进步多了再换班。这种教育我认为这才是最合乎人性的,一般的体制教育太死板了,年龄一样的一定要一起学。不管孩子的聪明才智,都按照年龄分班,学一样的东西,这是很不合理的。对于程度高的是浪费,对于程度低的是挫折。我希望我们的学校是按照每个人相应的能力给予教学,各得其所。

 

杨老师:我们的教育理论是非常先进的,那么这个国际学校的关于师资方面是怎样的呢?

 

教授:其实老实说,教育最重要的是理念,师资只是理念实践的媒介,理念的工作者或者说实践者。尤其是基础语文教育,尤其是我们所推广的读经教育这样的教学方法,师资更不显其重要了。不过,我们当然要求师资越适任越好。什么叫适任呢?首先是语文学习就是多听多念多背,听是第一关,最好能听到最标准的语音:一类是老师本身的发音,一类是录音。录音往往比老师本身的发音更可靠,最好用音频来带念。所以有关于教学方面,老师的能力不是最重要的。我们认为老师的“师品”比“师能”更重要。不过,老师还是有其重要性,老师首要的功能是鼓舞学生学习的热情,要导正学生的学习态度。我们既然开了学校,尤其有国际各地方的朋友来相助,我们是有相当的把握,能够找到既有带班能力,又有语文能力的老师。当然,还要找到一个校长,能让老师团结合作,大家同心同德,对孩子有爱心,能够负起家长委托的责任,对得起孩子和家长。

 

杨老师:是的。我们知道其实教育理念是最重要的。我们很清楚很自信我们有先进的教学理念,老师的资源我们也是不担心的,给大家解释一下只是要让大家安心。因为一般社会上的教育观念总是觉得老师是最重要的。当然我们有这么好的教育理念,也会尽量找好的老师把它实现出来。

 

教授:吴鸿清教授曾经问到一个问题:要养孩子,什么最重要?是养孩子的人最重要吗?比如一个贫穷人家,环境脏乱,很少照顾孩子,孩子整天玩泥巴;一个富贵之家请了七八个保姆,各方面照顾得都很好,请问哪个孩子更健康?那大家一定会说请很多保姆的那家孩子成长会比较好。可是如果加个条件:那个玩泥巴的孩子吃的是母乳或者正常奶粉,那有七八个保姆照顾的孩子吃的是毒奶粉或无营养奶粉,那么哪个孩子成长得会比较好?由此知道,其实养孩子最重要的是营养内容,教育最重要的是内容!教育内容不对,就像给孩子吃没有营养的奶粉,或是有毒的奶粉,再有多少好保姆、多少好老师都没有用。所以教育理念如果是太庸俗的,太肤浅的,其他内在外在条件再怎么好都是耽误孩子。但是如果理念非常好,老师只会很简单的教学,或许也不大会照顾孩子,但是孩子就能学到有营养的东西。有的人听到这种话,立刻会问:那你们是不是要故意去选恶劣的白痴的老师?呵呵,一般人往往容易上纲,把一个道理往死里推。谁会那么愚昧呢?当然我们会用心去选老师,会尽力找到最适合的,只是我们特别看重理念,才不去特别强调老师的重要。

 

杨老师:很多读经学堂也有这种中外文读经理念,我们这所国际学校有什么特别的方面可以把多语的读经理念贯彻得更到位呢?

 

教授:我认为差别并不大。所有的学堂如果都能够按照教育的本质来开发人性,所有的学堂都可以做得很好。我刚才说过,我之所以要办学,并不是要特殊于其他学堂,只是为了让体制有个可以触动的机会,有个观摩的地方,最深的用意在此。有人如果认为在文礼书院下设个国际学校会有名人效应,他愿意送孩子来入学,也是给社会一个机会,给某些人一个机会,不然他看不起普通的读经学堂。所以我并不认为我开国际学校与一般的学堂差别有多少。但是既然是国际学校,其中的学生会来自各国,所以不论是必修还是选修,语言的多样性是比较突出的特色,一般的学堂只要中文和英文就够了,而且进入文礼书院的条件对外文并没有要求多语,若要多语,是到书院之后再进行。我想,除了多语之外,其他和私塾并没有什么差别,最重要的教学方法还是经典经典再经典,背书背书再背书。只不过因为多语,因为学习量大,所以教学的力度大,管理必需严格,很像西方的“贵族学校”——真正的“贵族学校”不是身份高贵,而是心灵高贵——不是学生当前的心灵就高贵,而是希望培养他,让他心灵可以高贵起来。要心灵高贵,必需接受长期严格的教育,包括经典教育和生活教育,乃至于体能教育,这或许也可以算是特色吧。但一些教学力度大的学堂私塾,也可以做到这点,所以也没有什么差异。

 

杨老师:我补充一点。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一般的学堂英文读经教学开展得可能不如中文教学那么有声有色,我们不能说开展得不好,其实效果是相当好的。只是可能是办学者的信心不足,导致效果有点差别,而且投入时间也不够。我自己以后也要参与到学校的工作。我的想法也是觉得中外文读经并行完全没有问题,但是也需要有人把它实行得更加充分,也是为全世界的教育做一个示范。这样的学校不止可以对体制内的学校有观瞻的作用,对于我们读经系统的学堂,我们有信心在外文教学方面可以做个典范,也会提高读经私塾在外文读经方面的信心,包括让大家能更加重视多语读经,在找到多语读经的平衡方面应该会有促进作用。总之,这样的学校可以直接对全世界的教育机构,无论体制内体制外,都起到示范作用。

 

教授:想法很好,但是这里有个危机:因为国际学校我们可以做个预测,中文学习可以学得不落后,外文力度会更强。但是这里容易产生个负面效果,一般学堂会认为国际学校有那么多专业老师,有那么多资源,所以他们外文教学好,是我们不能仿效的——可能会产生这种负面的观感。其实不是这样,这是教学的理念和信心问题。所以希望将来国际学校不突显和其他读经学堂的不同,而是能够协助各地方私塾,主要是在理念上要多多帮助其他读经机构,比如师资培训方面。国际学校不是为了展示这个外文读经的特色,而是要让所有学堂堂主老师也能够认识到外文教学的本质还是如此。当然如果有些学堂愿意要学国际学校,开设五种语言的学习也可以。不过国际学校的管理相当严格,学习分量是很沉重的,必须老师、家长和学生共同努力达成。有时在一般学堂力道还不一定够,所以国际学校的创办确实是身负重任。

 

杨老师:老师对这样学校的学生有什么期望?是背三十万字然后进文礼书院呢?还是以后回本国或者出国继续上学和体制学校接轨呢?您对以后培养出来的人才有怎样的期待呢?

 

教授:期望是一样的一—要为这个时代培养大才。首先是从语文教育开始,六岁到十五岁,或三岁到十五岁。孩子后来的发展各有因缘。当然这些年间背完三十万字是毫无问题的,甚至背完五十万字,一百万字都可能有。文礼书院收学生的标准还是三十万字,中文二十万,外文是各种语文合起来十万,当然越多越好。所以如果国际学校的学生愿意进书院的,几乎百分之八九十都能达到进书院的门槛,我非常欢迎。但是这些学生的家长可能有很强的社会能力,不管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都是很有能力的人,他们的孩子的前途可能早有各自的打算,我反倒不会为他们孩子的前途担忧。一些普通私塾的学生,可能家庭的能力有限,我或许会为那些孩子的前途担心,但是国际学校的孩子我几乎不会去考虑他们的前途问题,自有家长会去安排得很好。当然我是希望大家能够来到文礼书院,但是没有关系的,功成不必在我。人才不一定非要文礼书院来培养,到别的地方去或许也可以成为另外一种人才。

 

杨老师:很多家长也很关心收费的问题,也请先生谈一下。

 

教授:收费的问题,有两方面的考量:一方面是希望为文礼书院的开创有帮助;第二方面,希望能够给经济能力和社会地位高的人更多机会,所以收费可能会比较高——因为有些社会成功人士,如果收费低了他们是不屑就读的,所以我们的收费会稍微高些配合他们的身份。另外希望如果累积了财富,能投入到读经教育更大的推广,譬如赞助偏乡的读经教育,这也类似“教富助贫”的意思。不过,所谓收费高,我们也要跟社会上的私立学校、私塾学堂平衡一下。所以我们的学费还是不高的,一年3万——因为这里是乡下,房租较省,所以3万就够了。不过,还要加上“建校费”每年12万,所以总合起来是一年15万。用“建校费”这个名目,也是真的,因为现在书院和学校连校舍都没有,所以希望有经济能力的学生家长能共同出钱出力,把学校把书院建起来。但是有些特殊情况也要照顾,比如非常聪敏努力,但家境清寒的子弟,会有奖学的办法。另外,在书院体系内工作的员工子女,他们的父母在书院工作,他们都是冲着理想而来到书院。对于这样的家庭,对于他们的孩子我们也要给予良好的培养。本来计划员工子女是一个班,国际学校是另一个班。但是我觉得在一个体系之下这样分是不很顺当的。至于员工子女的缴费问题,我们内部会有安排。

 

杨老师:所以收费高不是为了盈利的目的,那如果有盈余是如何利用呢?

 

教授:无所谓国际学校盈利的问题,因为这是为了文礼书院整体的教育理想而办的,将来的经费是要统筹运用的,而不是要累积财富在学校里。整个文礼书院的营运就是为了一个文化理想,不是为了任何个人或团体。所以大家缴费就等于是赞助这种文化理想,缴费高,就等于赞助大。

 

杨老师:通常招聘老师到乡下的环境,就需要给老师更多的薪水的。所以您在房租上省了,但是在老师的工资上其实应该比在别的地方更多。所以在成本上不会省的。

 

教授:招聘老师最好不要按一般公务员或企业主管的支薪规则,我们希望来到这里的老师都有一些奉献的精神。另外,并且必需考虑到其他私塾的老师的感受,不然会对其他的私塾是一种很大的冲击。国际学校的老师纵使责任大些,但是也没有大到几倍。基于同工同酬的考量,老师的工资也不会高很多。既然向学生收的学费和一般私塾相似,老师的薪水也应该与一般私塾相似。当然老师会有相当的福利,譬如他就是书院的员工,他的子女可以上这个学校,而且在这个学校里,我们会要求教师有相当的品格,会安排教师做各种学习,所以这也是个“进德修业”的场所,我想这是最能吸引有能力的教师愿意来到这个穷乡僻壤的理由。

 

杨老师:我想真正的福利也可以是这样:其实对于一个想到这样一个国际学校教书的人来说,薪资高不高不是最重要的,如果能够真正实现老师曾经说过的文礼团队的理想,半天工作,半天学习,这才是最适合人生的工作安排。比如说中文老师能够有机会在这里学习点英文或梵文,其他老师也有机会学习中文经典,大家都有充分的学习机会,我觉得这也是对于老师最大的福利。一般的私塾因为条件限制,难有充分师资的人数,老师的工作强度过大,除了教学之外,往往还要参加各种生活管理和后勤的工作。但是如果这里的老师有合理的教学强度,而且有充分的自修的时间,我觉得这样对学校的长远发展,对老师个人成长是最好的。这样薪酬就可以和一般私塾完全一致了。

 

教授:是的,半天工作,半天学习,这是我的理想,也应该是全人类的理想。先有了这种理想,尽量创造环境配合,便可以一步步实现。还好,读经的教学本来就含有一个特色,就是“教学相长”,如果老师能力够,教室管理进入轨道,教师一面陪学生读经,一面也自己读了经,已经不是全然的“劳力活”,尤其我提倡读经班级的分班,有带读、齐读、自读和自学四类。带读和齐读班是完全和学生一起读经,自读班和自学班则是学生读学生的书,老师读老师的书,当然,其中要分心去管理学生,不能有整全的功效,但教师的管理愈到位,则分心愈少,所以我都希望教师要有教师的质量,一坐在那里,学生就心悦诚服,愈有质量的老师愈不需分心,愈不会累,自己愈能得“教学相长之效”。不过,除了和学生一起读经之外,最好还是要有别的学习,以后这个国际学校要给教师进修学习的时间,但有个大原则,不可以太特殊,以不影响一般私塾的观感为最高原则。国际学校的开设,最好能够对一般私塾起到积极的作用,如果打击了一般私塾的运营,在情感上和道义上我都会感到不安。对于全天下的教育,我们不能够做尽一切,读经的推广是要天下人一起做的,尤其读经界应该互相扶持,不要互相打击。

 

杨老师: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想:目前这种高收费的设计,一个很大的作用就是护持普通的私塾。如果收费和其他私塾一样了,那可能会对私塾的招生有一些影响的。

 

教授:是的。不但是收费问题可以作区隔,本来国际学校所接受的学生是来自社会不同的层面,那是素来还没有推广到的层面,所以国际学校的开设不会影响到原来私塾的招生。而且读经理念向各层面传播了,意愿读经的人多了,反而会增加各地私塾的生员。进一步说,如果国际学校办成了,文礼书院有足够的能力了,可以多办对私塾有益的各种研习活动,让一般私塾都可以受益。总之,国际学校的开设只有对天下的学堂私塾有益,一般的私塾可以不必疑虑,如果让他们有疑虑,便会造成他们办学的困惑,我们要尽量避免这样的疑虑。

 

杨老师:应该不会的,首先高收费的区隔就可以让私塾安心了。其次立刻可以做的,譬如梵文和英文的教学,我都希望能够在网络上开设这样的课程,优待愿意参加网络学习的私塾堂主和老师。再者,我们可以设置旁听的名额,或者专项密集的研习,让更多的老师熟悉梵文或英文的教学,也让他们能够提升自己的外文水平。总之,会尽力带动大家一起成长。

 

教授:关于对私塾教学的协助,第一步是提高普通私塾英文教学的信心,增进英文教学效果。如果能够做到,再考虑第二步梵文,第三步再考虑古希腊文。或许各学堂在可见的将来还做不到,他们只要把中文英文教好,也就很好了。除非有特别的学堂,特别的孩子,特别的教师。因为这必须要有相当成熟的条件才能开出多种语文的课程。当然,这些都是可以期待的,都是可以构思和规划的。但做事要一步步做,不可以操之过急,惹得心神动荡。大家一定要维持笃实简易,在安定的前提下与时增长。

 

杨老师:所以我一直有个观念,我们不是新建一个读经学校来和普通私塾竞争,而是以这样一个学校带动读经私塾的外文读经教育,充分实现读经教育的理想。

 

教授:是的。而且据我所知,有些私塾也已经有接收华侨,甚至外国孩子的经验。将来外国人在中国工作的家庭子女也会送到各私塾去,因为普通私塾对外文——尤其是英文的教学并不差。所以国际学校开了以后,他们不一定要送国际学校来。路途遥远,经费不方便的情况下,他们最好到各地的私塾学堂去,学堂也要有信心,至少可以把中、英文教得很好,如果再给外国学生一些时间复习原来的母语,或背诵那母语的经典,那孩子的母语不只不会退步,反而会进步。比如我听说有日本的华裔子弟在国内的学堂就读,学堂也给他们时间背日文诗歌,结果这个孩子日语不仅没有忘记,回去以后,他的日文程度反而比同班孩子还要好。也有德国孩子来读经,花比较多的时间读中文,结果不但德语没有落后,还多背了一些德文经典。这是很正常的现象,本来就会这样,不足为怪。

 

杨老师:现在一般的读经学堂比较缺少这种多语读经的实践,因此海外父母把孩子送回国读经,都有这样的心理准备,这一两年稍微牺牲点外文的学习。其实家长是可以放心的,只是一般的私塾或许在起步阶段,很难一时都兼顾到。所以我们也希望给大家信心,而且告诉大家怎样做。将来海外的双语华裔子弟来读经私塾,甚至纯外国儿童来中国读经都会变得越来越普遍。这种国际化进程将在全国私塾慢慢展开,当然或许从一些大的私塾开始,可能未来十年中会完成这样一个国际化的进程,这是我能看到的景象,各私塾学堂要提早准备才好。

 

教授:是的。而我也想到,甚至这种国际学校也可以开到外国去,或者其他地方的华侨,或是其他民族的学者专家也来这个国际学校观摩,马上就可以自由去复制。我们希望这样的学校可以开多一些,不仅仅这一家,也不一定要由我们来开。目前国内已经有不少的国际学校,而文礼国际学校还是有特色的:第一点是办学的眼光不一样,一般的国际学校,是以外国的教育理念为主,想带动中国去学外国,而文礼国际学校是以中国的教育理念——更严格地说,是儒家的,或人性的教育理念为主,是想带动世界来学中国,或者是学人类应该有的学问。第二点是办学的目的不一样,一般的国际学校并没有什么自己的目的,只是想和国际“接轨”,而与国际接轨就是为外国“输出”学生,而我们文礼国际学校是把国际的学生招到这里来,有一个培养文化大才的目的,要为其文化心灵打下深厚的基础,不管到哪里,都能念兹在兹的追求全人类的智慧和福祉;第三点是学习内容跟学习方法不一样,就是以读经为主,最有效地增长其语文和文化的能力,用语文带动其他的学习,用文化熏陶其人格品质;第四点是体育方面的特色,我们的体育主要是中国的武术和印度的瑜珈;第五点是才艺方面的特色,在读经三年之后,年龄十岁以上,可以加上才艺课程,以古琴和书法为主,任何一个民族的孩子都要学古琴和书法。以上这几点是很不同的,这是我的构想,当然也希望提供给所有的国际学校参考。

 

杨老师:老师还有什么特别的补充的?

 

教授:本来这种教育实体,这种学校很早就应该开了,所以并这样的国际学校并不是临时起意的,我还嫌太慢了,很多构想其实已经酝酿已久。但在现实的表现上总是刚刚开始,一开始可能会有些困顿波折,有许多要规制要补充的地方,需要有一批开创性的人才,或是三个五个,或是十个八个来负担,所谓披荆斩棘,希望第一批的团队要有这种责任心。

 

杨老师:实际上我觉得现在这个时机开国际学校,条件已经是好多了。前面十年这些老实大量的私塾已经把教学理念实现得相当充分了。有这样过去的成果,对于未来,我个人是相当有信心的。

 

教授:所以第一批的工作人员是非常重要的,我希望除了事业可以办成之外——事业一定能办成的,我是很有信心的——我们也能够建设一个经典的团队,有经典的素养,经典的理想,经典的态度。虽然责任重大,相当辛苦,但是大家能够志同道合,愉悦共勉。我希望让有意愿有担当的人来组成初期的核心团队,开创起来,只要这个学校上路之后,自然能够感召更多有这种志愿的人一起来共事。二十余年来,凡是跟我发起创办任何的事业,我的用心都是一样的。我认为工作人员的幸福感是首要的,我宁可不要办事业,也不要有人因为办事而感受到不愉快。要办事愉快,除了理想纯正,能力卓越之外,最重要的关键是一个人要心灵成熟,所谓心灵成熟,就是热诚、大方、宽厚、能体谅人,最好加上有幽默感,不要有了一点理想,负了一点责任,就紧皱眉头,一副受苦受难样子。孔子所谓君子坦荡荡,最足以表示心灵的成熟度了,我希望所有从事经典教育工作的人,都能坦荡荡。何况是开创型的人物?所以我对于最初期的团员的期待是很高的。

 

杨老师!我请你出来主持这学校的开创事务,你如果愿意出来承担的话,就是希望你能找到这样一些任劳任怨的人来做同事。“任劳任怨”虽然是老生常谈,但要实践出来并不容易,或许“任劳”还可以勉强做到,“任怨”是很难的境界,要有很高的心灵能力才可以。“任劳”就是能够担当得起工作的劳苦,一个负责的人,就可以不怕劳苦。但“任怨”就是能担当得起生活中的怨气、怨言——怨气怨言是生活上随时会有的,不只是自己会发作,别人也会发作的,自己发作的当然不对,要自己消化,但别人发作的,发到你身上,你将如何呢?一个人如果心量太小,就担当不起,就会反唇相讥,于是言语就生起风波了。做事过程中必定有许多观念的不同,不是大家的理想不同,但即使理想一样,也还可能办事的步骤不同,轻重本末之间的评判不同,待人处世的习性也不同等等,所以一定有有很多“意见”不合的时候。虽然只是一时意见上的不合,但有些人就不能在这个地方用点心,停一下,他不能大方,不能含容,于是就会有所怨。这种怨不仅毫无价值,还会障碍价值。尤其很多怨都会指向主事者,所以主事的人就更加要有“任怨”的能力,越高的领导就越要能任怨。除了内部的怨气之外,整个团队也难免会接受到外界许多的要求和质疑,也要准备好能够任其劳任其怨。

 

所以,为了事业的进展,也为了自己的愉快,就要找到心智成熟的人。这次文礼书院开学时,我也勉励学生:“我们要志于圣贤,纵使不敢说自己能成圣成贤,也要使自己成为一个君子纵使不能成为一个君子,至少可以做到心智成熟”。心智成熟是以一种坦荡荡的心胸来规定的,要做事,就要任劳任怨,才能心胸坦荡,或者说要心胸坦荡,才能任劳任怨。如果办的是读经教育,而自己的心性是那么样地小气扭捏,恐怕就名不副实了。不仅是自己不幸,他人不幸,而且也糟蹋了这种理念的这块招牌。能任劳任怨,不但自己幸福了,整个团队也能因你而幸福。何况我们所提倡的是经典,也应该展示一种经典的工作的态度,给现代的社会做一个典范。

 

杨老师:好的,我们一定会特别注意,谢谢先生!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王财贵65文集》第三辑《永恒的理想:文礼书院》。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3年11月1日
下一篇 2023年11月1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