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知行合一”到“致良知”

你知而不行,这是知识的知,虚假的知。道德的知没有不能行的,所以这个知不可以解释为知识;如果解释成知识,要么就是人情上说知易行难,要么就是科技地说知难行易。这个人情上说的知易行难,它还是在讲道德的,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完全讲道德,至于孙中山的知难行易,他根本不是在讲道德,他是在讲我们这个技术性的活动,他不是在讲道德。所以孙中山对知行的看法,不可以列入在整个学术历史的发展中,说它也是一个说法,它不是一个说法。所以道德上对知行的观念只有两个,一个是人情上的自我警惕,知易行难呀;一种是王阳明的心即是性、性即是心,本体就是工夫、工夫就是本体,知行合一。所以知行合一的知也可以说是你的戒慎恐惧,你的戒慎恐惧一定会让你的生命去实践,所以能知必能行;或者说,知已经是在行,不能行的知不是知。有人说,好像可以知道,但不能行,我们知道孝顺、知道友爱,我们并不一定能够行啊;阳明说,你如果不行,只是你没有真知,所以知行合一的知前面他又加了一个字:真,叫做“真知”。真知必能行。那么有时候我们行,我们虽然在做,但是我们并不能完全了解啊;阳明又说,糊里糊涂的行,不是真行——行必是真知的行,叫做真行。

 

知必定是能行的知,叫真知;行必定是真知的行,叫真行。他以行来规定知,以知来规定行,这是他哲学的一个架构。所以你不能再问知行怎么会合一呢?你这样问,王阳明是很生气的。他说,很多人都来问知行合一,但跟他说知他就忘了行,跟他说行就忘了知,跟他说知行合一,他又合不拢……你只要懂得我所说的知就是行、我说的行就是知,知行本来就合一。所以你不要来问这些问题,你问这些问题,我跟你讲又讲不通,就是在这闲嗑牙。因为他的知、行,跟一般人的了解是不一样的,所以大家会有那么多的疑问,这也是王阳明后来有后三变最后一变的原因——开始习静坐不行,大家偏静而不喜欢动;后来提知行合一,问题又一大堆,不能了解真意;所以他在想,本来学问就只有这样子啊,怎么办呢?于是他到五十岁以后,就专提“致良知”。良知不是知吗?致良知不是行吗?所以这也是知行合一了。但是他不提知行合一,他提致良知。良知必定含有着行动的能力,而良知必定是真正的知,所以知跟行自然地就包含在“致良知”这个学说当中。他不提知、行,因为知行还是两面,说“致良知”,就一体了。

 

——节选自季谦先生《知行合一》(《为人与处事——员工培训讲座》)

 

编辑排版: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为人与处事——员工培训讲座》。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与教育思想,请关注文礼书院,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2年2月18日 下午7:00
下一篇 2022年2月23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评论列表(1条)

  • 皓海的头像
    皓海 2024年2月13日 上午1:19

    知行合一以行事过程论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