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谦先生:教育的价值观

你用光明的东西给他,用诚恳的心教他,他就会往好的地方潜移默化、变化气质,乃至于到最后连相貌都可以改变。但你如果用污浊的东西给他,用急功近利、吵闹不宁的方式教他,你把他埋没在污浊的环境中,他就会往坏的地方潜移默化、变化气质。

认真看本文需要15分钟;

认真听本文需要45分钟;

下决定,只要1秒钟;

若获益,将是1+N辈子。

 

音频

文字

时间:2013年4月3日

地点:明德堂私塾(罗浮山)

修订:王财贵(2016年10月20日)

 

一、题外的话:礼乐的精神——损益以合人性

 

请坐在后面一半的全部移到前面来(众人移动位置,复静下来),让大家像这样挤著,不很整齐,是不合礼数的。但为了让大家都听得到,所以我们就不拘这个礼了。因为这里设备简陋,广播系统不完善,只在前面有音箱,房间又有回声,所以声音不能开得太大,后面的人会听不到。再加上屋顶是塑料板,外面还下著阵雨——雨点打在塑料板上,本来是很好听的。明朝王禹偁有一篇文章叫做《黄冈竹楼记》,黄冈是湖北的一个地方,那个地方盛产竹子,当地的人就用竹子来建筑,屋顶就把竹子破开,覆盖起来当作屋瓦。下雨的时候,这个竹楼,诸声并作,那真正是太美妙了!

 

我们这个屋顶虽是塑料,但也一样诸声并作,如大家不坐近一点,就听不到我的讲话了。所以我们就不拘礼数了,但我们的主要目的因此达到了,这反而是大礼啊。 儒家讲究礼乐,礼是规矩,但守规矩的目的是要顺人性、合天地,总之就是要把好事情做好。周公制礼作乐就是让天下的人在生活细节有所遵循,容易安顿情感,把事情做得有条有序。在一般的场合之下照一般的规矩做,就可以了,但在特殊情况之下,礼是可以改变的,所以孔子说三代的礼有损益。损,就是少一点,益,就是多一点,就是随机可做微调。做微调的目的,跟原来制礼作乐的目的是一样的。所以调节过的礼乐,虽然形迹上跟原来圣人所作的礼乐不一样,但其内在精神正好合乎圣人礼乐的精神。如果圣人在此时此地,他也要这样调节一下,这样就是真正的礼乐了。

 

二、从动物也会做教育说教育的人禽之辨:价值观念

 

因为我要大家移动位置,就讲以上这段不相干的话。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干,其实天下的道理都是一样的。比如说我们体制的学校——作为一个国家民族,有学校的制度,这也算做一种“制礼作乐”。古时是没有这种体制学校的,最古老的时候,人就像野兽一样,叫做“野人”,野人是没有礼乐的。礼乐是一种文明的表现。但是人类从最原始的时代就知道要做教育了,本来动物做教育,好像是一个普遍的现象,不止是人,我们看到所有的动物,尤其是比较高级的动物,都好像也会做些教育的工作,譬如母鸡会带小鸡,这不是教育吗?越高明的动物,我们看到它们父母教养它的下一代,教学的内容更复杂,教学的时间更长久,可见教育是动物的本能。

 

我们人类当然也有这种本能,都会做教育。但是人类的教育跟其他的动物有不一样的地方。其他动物教育的目的,只要让它的下一代适应世界,能够好好地生存下去。怎么生存呢?是动物性地生存,所谓“食、色,性也” 。教到能够让它生存下去,它们的父母就不教了,像一只母鸟教小鸟,只教到小鸟能够飞翔,能够去觅食,母鸟的教育就完成了。只有人类的教育很奇怪,时间很长,尤其内容很多,不只是想让孩子能够活下去,而且要他活得好。什么叫做活得好?那当然有各种层次了,第一层是经济生活好,这个经济生活虽然比动物的生存还要精致一点,但它跟动物的生存是同层次的。人类除了活下去之外,应该还有其他动物所没有的部分,就是活得更有价值。

 

什么叫做价值呢?价值的初义是市场价值,古老的市场是以物易物,如两头羊可以换一头牛,我一头牛值得一百只鹅,这是对价的价值。后来以金钱来作中介,多少人民币可以换一栋楼、一斗米。这样的价值还是在经济生活中,还在现实中,而我们刚才所强调的人生价值,不是现实上的价值,而是心灵的价值,生命的价值。就是人之所以为人,还他本色的高与低,那么什么叫本色呢?就是人虽然也是动物,但人不只是动物,所以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在人跟动物差不多的地方说人,而是在“不只是动物”这一边来说。照这个道理来讲,假如一个人赚了很多钱,过著很富足的生活,这不是人的价值。 因此孔子才说“富贵于我如浮云”,富与贵不是人的价值,又说“富而好礼”,“好礼”的这一部分才是人的价值。既有好礼的内涵了,那富可以因为好礼而变得也有价值起来,因为如果不富,那好礼的表现就不能够产生那么大的作用,造福那么多的人群,于是富就不会是罪恶,富也是可追求的,因为好礼让富有了高一度的价值。

 

三、人生的最高价值:志于道

 

所以一谈到人生的价值,我们就要有价值的观念,叫做价值观。价值观就是一个人要知道什么是人生值得追求的境界,用普通的话来讲,人类要追求什么?这个“追求什么”就是你的价值观。有些人的价值观认为人就是要过好日子,像这样的价值观我们称之为现实的,或庸俗的,其实不是现实庸俗而已,而是动物性的。有许多家长一谈到孩子的“前途”,总是希望自己和自己的孩子过一种富足的生活,以为它就最有价值了。但真正对人、对人的意义认识的人,不在这里说价值,他在另外一个层次、另外一种境界说价值,那另一种境界,超越于现实的层次。但所谓境界也有高低纯杂之分。有的是比较低的,比如说治国平天下,那是很大的价值了吧?但这种价值还是比较低的。“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往这里去追求价值,这才是真正的价值,因为它是纯粹的价值。所以一个人不是为了培养孩子将来能够赚大钱,掌大权,升大官,甚至也不在于这个孩子有学问,有才华,能创业,成为社会的精英,到最后也不是期待他去治国平天下,而是他要成为一个“人”,他要合乎人之道,而这个人之道就是天之道,所以要“志于道”。这样他人生的价值观就渐渐地从动物性往上升,升到最纯粹的境界。

 

而这里有一个一般人不容易透澈了解的关键,一般人都知道志于成为社会精英的人,是比较容易发财,比较容易升官的。有许多人原来是为了升官发财,才立志要成为社会精英。怎么成为社会精英呢?有学问有才华,就能够成为社会精英。所以他们一心只追求学问才华,不必管升官发财。但一个人能够有学问有才华,成为社会精英,是不是就够了呢?如果觉得不够,认为还要加上有品德有智慧,那就不是为了自己的升官发财而已,进一步是为了他的价值的无穷性,他要“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要“己立立人,己达达人”,除了要有学问才华之外,还要有心量。于是我们可以发现要有学问有才华是比较容易的,要有这种“立人达人”的心量是比较不容易的。这越不容易的地方,就代表越有价值,不是吗?你要买一斗米比较容易,你要买一头牛就不容易买了;你要买一头牛容易,你要买一栋楼就不那么容易了。那不表示牛的价值比米高,房子的价值比牛高吗?一个人要他“立人达人”,他必须是个社会精英,可见立人达人的价值更高。

 

而这个人的价值越高,他必定已完成了比较低的追求。或是更进一步说,纵使他不能完成比较低的追求,他也无所谓。因为人生的价值、意义、追求不在比较低的地方,而是在更高的地方。所以你认为什么才是做人的意义,这是你自己如何立志以及你如何教你孩子最最重要的一个关键。这个窍门不开,你将浪费了自己,也将浪费了你的孩子。所以,人有些时候要放弃某些东西,这个放弃不是不要,而是无所谓、不在乎,有也好,没有也没有关系——但它一定有。做人为什么不做得简单一点呢?为什么不做得畅快一点坦荡一点呢?理想和德性是求之在我的,所以要以高明、优雅、清澈为标准,而现实的追求,是求之在外的,所以可以有,也可以没有。这样做人,不是很自在吗?你不就是幸福的人吗?我们培养孩子,就是要培养这样的人格。

 

四、道在哪里:参考经典 调适上遂

 

那怎么使他成就这样的人格呢?你一定要先有价值层级的认识,一步一步地高上去,高到最后,只有一个念头——“志于道”。我们要他学道。道在哪里?本来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因为道就在人人心里,但都被世俗所埋没了,发不出来,以为自己没有道,现在有个方便的方法帮助它发出来,我们可以先说道就在圣人的心里,但哪里去找圣人的心?圣人的心已经表现在经典里。去读经典,感受到圣人的心,你的心便容易受到启发,回归于道。所以,读经典,不是要你跟著圣人走,而是把圣人作为一个参考点,你对照一下,谁比较高明。

 

如果你读了《论语》,认为孔子太逊了,你比孔子高明得多,那你就依你的能耐去做你的人,不必再读《论语》了。但我相信很少人敢这么说,所以教你读《论语》是使你的眼界高远,虽然你一时做不到,但是你毕竟看到了,能够感受到圣人的心灵而起追求,这辈子你就有了方向,你所做所为就值得了。这种感受和追求,有的人是连梦都梦不到的,所以教育的第一要义就是要把价值观建立起来。你要给孩子教育,先要自己对人生的价值有一点判断,要自己问:做哪种人比较有价值?于是你就不会再为职业和地位考虑了。这不考虑不是他就会被饿死,他就永远沉沦在社会底层,而是你不在意。当你不在意他是否赚大钱、是否当大官的时候,它反而才会来,或者来了他才可以消受得了,要不然,钱越多越不幸呀,官越大,离监狱越近呀!

 

五、用经典做对照 跳出现实洪流

 

但毕竟人生长在现实中,现实还是需要照顾的,而且现实的压力是很大的,价值上有没有缺憾,不会有切肤之痛。现实一有缺憾,马上令人感受到痛苦,所以现实是很压迫人的,人也很容易去注重到现实,而且很容易被现实所冲击,所以人生常会随波逐流,其中有许多的无奈,我们实在不忍心太过苛求。但是我们还是希望每个人自己能够从滚滚洪流中跳出来,自己跳不出来,人类有方法,就是从能够跳出来的人这里取得典范,兴发志气,你就可以去学习,诚恳追求,也能达到圣贤的境界。

 

颜渊一见到孔子,兴起了一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的感受,对高的对象,如果不仰,就不知道它的高;对坚的事物,如果不钻,就不知道它的坚。譬如你到泰山底下,只低著头,便不会知道泰山有多高,你必须抬起头来,才能感受到泰山的高,而且你越抬头,你就感觉到泰山是越高耸。 一个不肯抬头的人,不肯面对圣贤的人,他可能永远只看著眼前三尺的路,虽然一步一步地,好像走得也很勤快,但他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里去,他的心是不安的,他的生命是不可能有价值的。

 

六、选择读经还是体制:先立其大的教育价值观

 

我们现在各位,你对教育好像有特殊的认识了,因为你把孩子送到“私塾”这样特殊的地方受教育。但你知道这个特殊的意思吗?这个特殊如果只是“与众不同”,别人学那边的东西,我学这边,比如说学校的孩子学功课,我们读经,那么你就会这样想了:这个学功课的孩子都没有读经,他们是缺文化呀!但是有朋友对你说,你的孩子只有读经,没有做学校的功课,你也缺了一块。很多人这样一听,心就慌了:果然我们缺了一块,怎么办?而且读经所缺的这一块太大了,不只是功课没有做,将来还不能升学,不升学将来就没有职业,没有职业以后就会饿死。哎呀,还是不要去读经了!我说:你不要回到浩劫时代好不好?现在很少饿死人了。

 

不过,刚才说的,现实的压力还是很大的,被人一提到没有上学就没有学历,没有学历就没有职业,没有职业就活不下去,慌了!那么这种想法到底对不对?合理不合理?当然没错。但我们刚才不是讲了吗,价值是有层级的,一层一层往上升,而价值的特色,是上层的价值可以笼罩包含下层的价值。假如不能确定是否真的笼罩包含,至少你可以“不在乎”。也唯有在“不在乎”的态度下,你才有资格去笼罩包含。要不然,你天天问:我价值这么高,为什么还没笼罩呢,还没包含呢?我要忍到什么时候呢?这样想的人对于高价值还是认识不清澈的。

 

而现在我们选择孩子的教育,也要用这种层级的观念来思考,哪一种教育是比较有价值的?所谓教育的价值,就是教育的成果比较好,不会浪费时间,用少量的精神生命就可以达到高度的效果。那我们就可以比较一下:做功课的人不读经,缺一块;读经的人不做功课,也缺一块。但我们要看一看读经跟其他的教育是各占一边和缺一块的左右关系呢?还是一上一下的关系?假如是一上一下的关系,你就可以放心选择了。即使认为各占一边的人,我也可以叫你稍微放心,因为一边跟一边有大边跟小边,纵使你认为各缺一块,你也要知道是缺大块还是小块,才能做出比较合意的选择。

 

七、儒家是刀锯鼎镬的学问

 

有人认为没有进体制将来会饿死,那所缺的是大块,所以他不选择读经。但是你如果认为,不读经所缺的是大块,是整个人生内涵的缺乏,那你就会认为读经虽然缺了体制这一块,还是可以牺牲体制去读经。但是这种“牺牲”,是现实的牺牲,那种牺牲的心情是不好受的。现在我开出另外一条思考的路:读经的效能如果是在较高的位置,它就可以笼罩涵盖比较低的学习。甚至更有信心的家长要这样看:读经以下的功课,要学是很快的,甚至宁可放弃,不学也罢!达到这个地步,你才真正认识读经的价值,才真正能让你的孩子安心读经。

 

陆象山说,“这里是刀锯鼎镬的学问”。陆象山在这里说的是儒家的学问,他说儒家这一家的学问是“刀锯鼎镬”。什么叫刀锯?就是杀头。什么叫鼎镬?就是下油锅。儒家的学问是让人杀头下油锅的学问,为什么这样讲?不是儒家教人犯罪受刑,而是表示儒家的学问要去除你现实上的种种考量、追求,你要把你的生命交出去,变成另外一种生命。你要杀掉你原来的生命,如果对原来的生命不死心,你是很难超脱的。所以假如你对其他的学习不死心,你虽然已经让你的孩子读经了,但你还是天天惴惴不安,你是自讨苦吃,活该!谁叫你来?你不来不就不辛苦了吗?但是,你不来,也很辛苦,做人就是这样麻烦啊。所以你只好学会走一条路——安心吧!你要认清了:对哟,这是刀锯鼎镬的学问,这就是上刀山下油锅的学问,这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大丈夫才做得到。

 

八、体制滔滔 跳出来读经的是少数

 

所以如果有一个人跟我说,体制的教育是天下最完美的教育,我为了我孩子的完美,我选择体制教育。我是非常敬佩这种人的,他了不起,为了孩子的最好成长而选择了那种教育。但他如果跟我说,因为体制教育可以去升学,体制教育将来可以有饭吃,所以我要让孩子上体制教育,我则看不起这种人,一个孩子生在他家,这个孩子是不幸的,这个孩子还没开始走他人生的路,已经被他的父母所败坏了,障碍了。因为父母没有价值的认识,平白让孩子也过一个没有价值的人生,这不是很可怕吗?

 

所以,作为父母的,要给孩子真正的教育,孩子受到真正的教育了,一般人所追求的富贵利达,也都容易得到。何况刚才说了,不得到也没有关系,也忍受得住穷乏困苦,而且不只是忍受得住,这本来就不是他的追求。各位,你要上刀山下油锅一趟,才能坚定你的信心,我知道要这样翻转过来,并不容易,但如果明白道理了,也不困难。所以我们推广读经,虽然明知不容易,但还是要推广,办私塾的堂主老师们虽然遇到许多挫折,但还是要坚持。因为我们一放手,什么都没有了。 说“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天下就像滔滔大浪一样,大部份的人都顺著滔滔,随波逐流而去了。谁肯从这个滔滔的波流中跳上来?很少数,很少数。

 

所以各位,你要知道读经的家庭、读经的群众是极少数的,你要耐得住寂寞,因为你的四周全都是“滔滔者”,只有你这个清明的人。有人就说,你怎么可以这么骄傲,自认是“天下皆浊我独清,天下皆醉我独醒”?一个人怎么可以这么骄傲?难道别人都不对吗?我们先不说别人对不对,先问问我们自己,别人所说的那一套你懂不懂,而你说的这一套他懂不懂?如果别人说的那一套你都懂,你说的这一套他不懂,那谁比较“清醒”啊?所以我常说:你们一定要很清楚你在做什么,乃至于知己还要知彼,你一定要知道别人在做什么,你才可以决定你的孩子要不要读经。

 

所以,要决定如何做教育,也要先下点工夫,你要又知道自己又知道别人,当你做过这种功夫之后,别人就不可以跟你辩论,跟你辩论的人就是无聊的人,甚至都是愚昧的人。有俗语说“宁可跟聪明人吵架,不想跟愚笨人讲话”,你跟他辩什么呢?你为什么心里又开始起伏不定了呢?你为什么又摇动摆荡了呢?你不是自找苦吃吗?一个有道之士,本来就应该很清明、爽快、坦荡,你为什么天天在那里紧张、著急、烦闷?就是因为你原来并没有想清楚。原来没有想清楚没关系,你随时可以再想一遍,我没有叫你的孩子一定要读经,一定要到全天候的私塾,我从来不这样劝人。我都说:“你想清楚了再送去”。

 

九、办学的君子之风:心心相印

 

现在天下的越来越多,假如你想送孩子去 ,有的学堂说:赶快来,赶快来,我们这里很好;有的学堂告诉你:“请问你想清楚了吗?想清楚了,再来。”哪个学堂值得你信赖呢? 说:“爱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贵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学堂堂主若无其事,好像不想教,这种人值得你信赖。因为他要你也明白才收你的孩子,如果一个人不明不白就赞同读经,后来可能也会不明不白而反对读经。就好像你如果没有智慧,会有一些不明不白的朋友来跟你亲近,一时很热情,但他现在是不明不白地跟你作朋友,将来也会不明不白就反叛你。所以古人说“君子之交淡如水”,交朋友是在心灵里面交往,知心同道,有共同的见识和理想,互相关怀,而不一定要表现得很热情,才是君子之交。

 

我们也要用君子的方式办学,不是要讨好家长,不是为了赚家长的钱,不是为了学生越多名气越大,而是为了把人家的孩子教好。而什么叫做教好了,我刚才说了,每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价值观,你在选择之前要慎重判断,你在判断之前要有了解,你要了解,必须做做功课,做什么功课呢?要多看读经理论,要多思考。有很多家长莫名其妙,我问他为什么把孩子送到私塾?他说因为朋友说这里不错。我说你知道为什么要读经吗?他说我也不大知道,反正朋友说不错就不错了。我说那个朋友如果有一天又跟你说不行,你怎么办呢?他说:朋友如果说不行,我就把孩子带走啊。这样的家长,我看不要折腾吧。

 

教育是一种良心的工作,而且里面还带有一种命运的神秘性,谁比较有缘,谁的福气大,才可以到真正办教育的地方去受教育。但我们不大敢说这种话,有人就批评我们说我们拒绝学生,他们说教育应该广开门庭、有教无类。但是人生毕竟有某部分是很神秘的,是你掌控不到的,是有命的,所以要“知命”。我们尽力地把自己所应做的做好,尽情地希望天下人都受良好的教育,但是我们这种“热情”——其实是“走在时代前端”,总不免有些人会受不了,那就先不要勉强。

 

在私塾这种形式刚兴起的时候,天下还没有这种观念,自然会有些勉强,所以有些老学堂办得很辛苦,有的家长天天有这个建议那个建议,堂主受不了,问我可以不可以辞退这种家长,我总说,你就忍受一下,还是给他们一个机会吧。后来,学堂的模式渐渐成熟了,效果也出来了,堂主们都知道,如果家长和学堂能心心相印,效果就会比较好,用一句神秘的话说,学堂会有一种“好学”的磁场,一般人走进学堂,便会有感应。这样,堂主和老师和学生和家长,都会很愉快,这不是很好吗?所以,我建议学堂要很谨慎地挑选学生——不是挑选学生,而是挑选家长,因为没有不可教的孩子,只有不可教的家长。

 

十、教育的正面:发挥诚意 变化气质

 

要把教育办好,要同时注重“亲师生”三方面的品质,如果堂主对教育有深度的认识和担当,又对家长宣导得很透彻,学生是很受教的,这样,亲师生的品质一致了,这个学堂整个的生活状况、读书状况,都维持在一个非常平和精进的状态里。一个人在平和精进的氛围中,不只心情愉悦,也能引发自己的诚意。所以不论是学生,还是老师,还是家长,在学堂的带领下,都可以变化其气质,变化气质,就是教育的真正目的。所谓“变化气质”不只是学问多了一些而已,最主要的是化掉一个人的习气,甚至可以弥补先天性情的不足。原来,“气质”的“气”是指阴阳二气,就是太极创造万物的两种动态的功能,由阴阳两种功能相互调配,就形成了现实的存在,有了形体,甚至有了精神命运。这样一形成存在,就叫作“质”。气是虚的,质是实的,由气而成质,都是天定的,所以天生的禀赋,叫作气质。

 

我们说一个人气质好,就是说他先天的品质好,譬如比较聪明灵秀等等,他在这个世界上容易有所成就;说一个人气质不好,就是说他先天的品质不好,譬如生下来就比较笨拙粗鄙。但是人既然是天地所生,个个内在心灵的深处,都还跟天地是相通的,不仅跟阴阳二气相通,还与阴阳二气之上的太极相通,所以人人心中都有太极,都有道。

 

任何一个人的道都是一样的,我们的道跟孔子的道是一样的,所以我们的本性和圣人本是一样的。但气质是不一样的,气质会把人拘束住,气质越浑浊,拘束越大。不过,不管拘束大小,一个人的诚意永远不受气质的限制,你的诚意随时可以透出来,随时可以回归天地,开启你整个人性,笼罩整个天地,这个叫“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我们让一个孩子读圣贤书,就是想要开启他原初的这个灵性,不受气质的限制。一个学堂的风气好,就更能够带动所有的学生,比较容易让孩子内在的光明发挥出来。这内在的诚意光明一发挥出来,就变化了他的气质了。不只他的心灵起了变化,带动他的精神面貌都起变化。

 

十一、教育的负面:走向污浊庸俗,也是变化气质

 

如果你所到的地方,那里读的书是庸俗的,老师是来做职业的,家长是功利的,学生是竞争的,那种氛围或磁场会令人难受。当然在那里的人也会“变化气质”,但那是往下的变化。原来一个清明的孩子,到那个环境久了,他便日渐污浊,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他的眼睛。你到一个学校或学堂,一眼望去,看到这些孩子的眼睛,个个雪亮雪亮,便知道一定是个好地方。但如果看到孩子们的眼睛是浑浊、无光的,那便是地狱饿鬼的世界,千万不要去。

 

我前几年在 ,听一个学堂堂主说她的故事,这个堂主原来是一个小学老师,而且是一个模范老师。她后来因为教自己孩子读经,最后也开了学堂。她跟我说她以前在小学跟她的同事常常有一番对话,就是每当四月、五月的时候,附近的幼儿园老师会带著一些小毛头,手牵著手到他们小学来,说要参观小学。原来这些孩子即将从幼稚园毕业了,先让他们来熟悉一下他以后要上的小学风光。这小学的老师们在办公室里,每年看到又有一帮幼稚园的孩子进到校园来,老师们就窃窃私语,说:“看,又有一批孩子要来被我们浪费了。”因为他们年年眼看著一批一批幼稚园的小朋友,个个眼睛雪亮雪亮的进来,一年级、二年级,眼睛就渐渐浑浊了,果然,“教育可以改变气质”。即使天生清明的气质,都被外在的环境污染了,都被他所读的书污染了,都被老师的教导污染了,被家长的急功近利污染了,都被卡通,什么奥特曼污染了。

 

各位,人生往往一污染就是一辈子啊!你不要怪罪老天把你的孩子造得这么阴阳不调,越长大越难管教。老天本来不是这样子预计的,上天有好生之德啊,老天也希望人间是幸福的。或许是你自己把他的气质变化掉了,你知道吗?

 

请每个为人父母者回想一下,你的婴儿刚生出来的时候,你有没有印象?他是很可爱的,眼睛雪亮雪亮的。但你现在看一看,他的眼睛还保持那么雪亮吗?他的样子还那么可爱吗?假如没有,不是老天的罪过啊,是你变化了他的气质啊!所以什么叫做潜移默化,什么叫做变化气质? 你用光明的东西给他,用诚恳的心教他,他就会往好的地方潜移默化、变化气质,乃至于到最后连相貌都可以改变。但你如果用污浊的东西给他,用急功近利、吵闹不宁的方式教他,你把他埋没在污浊的环境中,他就会往坏的地方潜移默化、变化气质。“滔滔者,天下皆是也”,如果没有从小提防,许多人在社会习俗中,认为原来世界就是这样的,他也就那样做人,这叫做随波逐流,随滔滔而去呀!辜负了一辈子啊!

 

十二、读经家长的功课:止于至善的价值追求

 

所以,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要变化你的孩子的气质,要让他往高处走,志于道,回归到人性,回归到天地,回归到太极。再重复讲一句话:你所志的境界高了,那低层次的东西就很容易把握。再讲一句:那些低层次的东西不把握,我也不在乎,你怎么样?!这才是豪杰之士啊!

 

豪杰不是英雄哦,英雄是属于气质的,放肆的;豪杰是属于修养的,理性的。所以要鼓励我们的孩子做豪杰,要给他将来可以成为豪杰的机会,就是要让他一开步,就走最高端的路。你想清楚了,就不要再有很多的烦恼、犹豫,你烦恼越多,越是扯你孩子的后腿,你犹豫越多,越是摇动你孩子的根基。

 

但能够想清楚的人,不多的,告诉各位,只有万分之一。这比率虽然小,但中华民族在大陆就有十三亿人口,万分之一就有十三万。我们现在不仅没有十三万,连一万三都还没有。号称读经的或许有一万三,能够真正老实大量读经的,连一千三都没有。所以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认为我自己还没有尽到我最大的努力,我还要更加努力,宣导宣导再宣导。也请各位家长跟我一样负起责任,甚至你的要负更大的责任,因为我的孩子没有这样老实大量地读经,他们没有机会,因为那时候我还没推广。你的孩子现在已经老实大量读经了,你还不帮我推广,你没良心哪!希望大家共同勉励。

 

你要尽责任,首先要做功课,了解理论,理论了解深透以后,才下你的决心。下决心以后,你就要安心。不过,这个安心之中,也要随时反省,随时扩充,随时再回头过来重新下决定,才能随时在清明中。所以我推广读经,不是叫你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批评,但是你要有本事,不要假不知以为知,不要乱批评。所以你要尽责任,你要做功课。

 

如果有一天你跟我说“教授,你的理论是不够高明的,我的比你高明,所以我要用我的方法教。”真太好了,我敬佩你,我绝对不会叫你还跟我走。因为把一个高级的慧命拉下来,是要犯罪的——犯的罪不是法律的罪,是犯阎罗王的罪,这是我不敢的。你有高明的见解,我连学习都来不及了,还会拉着你吗?但是如果有一个人说:“教授,你的教育不够完整,你也没有做这个,也没有做那个,你只管读经,我们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也真好,我也不便拉着你,但是我不会敬佩你,因为你没有“本”,你只是好热闹。你如果偏要做,基于每一个人有每一个人的自由,我赞同你,但我不会敬佩你,我还是讲我的,推广我的。各位,这样各做各的,人间好像很冷漠对不对?为什么不互相拉一把呢?不是我不愿互相拉一把,而是我没有办法,这叫做人间。

 

所以,从某方面来说,人间要幸福,是很可能的,也很容易的,但从另一方面来说,是很艰难的,尤其在这个时代里面。不过,虽然人间不能相互扶持,至少要准许每个人有自己的自由,这样子准许是让我们互相尊重,这是免于不幸的基本防线。如果不能相互尊重,个个自以为是,想要做别人的导师,想对别人下指导棋,到最后,就要吵架。吵架,大大违背了“读经”的初衷,实在令人遗憾。所以,我从不跟人吵架,虽然读《三字经》的人骂我,但我不跟读《三字经》的人吵架,虽然落实《弟子规》的人骂我,但我不跟落实《弟子规》的人吵架,我觉得他们已经很了不起了,你还吵架吗?其实我也没有跟体制内的老师吵架,我只是贡献我自己的所知所见,供人参考。

 

那么,也请他们贡献他们的所见所闻,供我参考。其实,他们不必贡献他们的所见所闻了,他们的所见所闻我老早就见闻多多了。就是“你懂的我懂,我懂的你不懂”,请问,要谁听谁的?天下的事,真的就这样简单,知道了,就不必吵了。但怎么“知道”?每个人要做功课,做完之后,你才知道你是清明的。不过,你清明并不代表永远最清明,或许可能还有更清明的。这样,一步一步地往上升,永远维持在你自认为的最高点上,叫作“知止而后有定”。这个“止”是“止于至善”的止,“至善”在哪里呢?或许我们一时不知道,但是至少目前的两个东西一比较,就知道哪一个高哪一个低,你就可以选择了。至于这个高的,是不是最高?你不必知道,等到有更高的来了,你才能知道。

 

所以孔子不居圣,因为没有圣可以居。大家都说孔子是圣人,孔子说却不敢说自己是圣人,他说“若圣与仁,则吾岂敢”。孔子只有一个生命的坚持:志于道。至于道在哪里呢?每一个人都会以他自己所做的为最高的道,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他,道还有更高的境界,他忽然有所领悟,他就再去追寻那个更高的道。但,是不是很多人都说哪个道高,那个道就高?当然不是,因为多,是数量的,而高,是质量的,“数量”不能代表“质量”。这个“质”,就是价值所在,“量”不是价值所在。当把这个分清楚了,我们就知道我们该怎么下决定,该怎么实践了。

 

我今天没有叫你一定要读经,尤其没有人叫你一定要送到老实大量读经的学堂。甚至要教孩子读经,不一定要送到学堂,在家里自己教,可能教得更好。有任何学堂堂主敢说只有他能把你的孩子教好吗?即使有人这样说,我们也不一定相信对不对?所以,没有叫你做什么,通通没有叫你做什么,只叫你回归到你自己的良心,你的良心就是天地的良心,大家都为自己的良心做事,每个人互相欣赏,互相体谅,天下就太平了!

 

大家都说听我演讲,听来听去,讲那么多,却好像没有讲什么,没有叫你要做什么,但是呢,又好像交给你很多责任。没有叫你做什么,却叫你做一辈子做不完的工作。你今天如果也有这种感觉,你就听对了。

 

好了,我们今天就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本站编辑:澤之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王财贵,转载自:文礼书院公众号:wnliac。如欲深入了解王财贵教授哲学思想与教育理论,请关注本站,或购买正版《王财贵65文集》进行学习。

(0)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2年2月20日
下一篇 2022年2月25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公益】欢迎加入儒学与经典入门共学群……
(加小乐老师微信号: lexi-xiao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