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公冶长第五 第19章|总第111章

季文子三(sàn)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

○三,去声。

○季文子,鲁大夫,名行父。每事必三思而后行,若使晋而求遭丧之礼以行,亦其一事也。

○斯,语辞。

程子曰:“为恶之人,未尝知有思,有思则为善矣。然至于再则已审,三则私意起而反惑矣,故夫子讥之。”

愚按:季文子虑事如此,可谓详审,而宜无过举矣。而宣公篡立,文子乃不能讨,反为之使齐而纳赂焉,岂非程子所谓私意起而反惑之验欤?是以君子务穷理而贵果断,不徒多思之为尚。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季文子,是鲁大夫,名行父,溢为文子。

○三思,是思了又思,展转无已的意思。

○再,是两次思量。

昔鲁大夫季文子者,是个用心周密的人,每事必反复计虑,思了又思,展转数次,然后施行。孔子闻之说道:“人之处事,固不可以不思,而亦不可以过思。故凡事到面前,造次未可轻动,从而仔细思量一番,及思之已得,犹恐见不的确,又平心易气,再加斟酌一番。如此,则事理之可否从违,裁度已审,行出来自然停当,斯亦可矣!何必三思为哉!”

盖天下之事,虽万变不齐,而其当然之理,则一定不易,惟在义理上体察,则再思而已精,若用私意去揣摩,则多思而反惑。《中庸》教人以慎思者,意正如此。善应天下之事者,惟当以穷理为主,而济之以果断焉,则无所处而不当矣!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季文子:鲁大夫季孙行父。文,其谥。

三思而后行:此乃时人称诵季文子之语。

再斯可矣:此语有两解。一说:言季文子恶能三思,苟能再思,斯可。一说:讥其每事不必三思,再思即已可,乃言季文子之多思为无足贵。今按:季文子之为人,于祸福利害,计较过细,故其生平行事,美恶不相掩。若如前解,孟子曰:“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乃指义理言。季文子之赡顾周详,并不得谓之思。若如后解,孔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事有贵于刚决,多思转多私,无足称。今就《左传》所载季文子行事与其为人,及以本章之文理辞气参之,当从后解为是。

 

【白话试译】

人家称道季文子,说他临事总要三次思考然后行。先生听了说:“思考两次也就够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季文子:鲁国大夫季孙氏,名行父,文是谥号。

三思:再三思虑的意思,“三”字是虚数。

:副词,下面承上文省略了动词“思”字。

 

【疏解】

○就人生实践而言,思考的意义在澄清问题,消解困境,以帮助我们去选择合理的行为。所以思考是一定不能离开真实的情境以骋其游思玄想的。而从这个立场而论,当意念初起,容或粗疏;但只要面对事实的需要再加勘验,这意念是否合宜也就不难辨明了。可是性好思想的人却不然,他们顺着气质上的惯性,很容易想了又想,以至于左思右想、凭空设想,终于变成一种无关实践的幻想、玄想,简单直接的人生实践也就从此被蒙上重重理障,而变得复杂不堪了。可见思想虽是件利器,但若没有一个自主的心灵去节制,以使其当想时想,适可便止的话,也是会引生无穷的弊端的。所以孔子才一刀截断这牵引无穷的思想惯性,而说:再,斯可以。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四【气质的成全】(曾昭旭)第卅五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19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19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