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学而第一 第7章|总第7章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

○贤人之贤,而易其好色之心,好善有诚也。

○致,犹委也。委致其身,谓不有其身也。

四者皆人伦之大者,而行之必尽其诚,学求如是而已。故子夏言有能如是之人,苟非生质之美,必其务学之至。虽或以为未尝为学,我必谓之已学也。

○游氏曰:“三代之学,皆所以明人伦也。能是四者,则于人伦厚矣。学之为道,何以加此。子夏以文学名,而其言如此,则古人之所谓学者可知矣。故学而一篇,大抵皆在于务本。”

○吴氏曰:“子夏之言,其意善矣。然辞气之间,抑扬太过,其流之弊,将或至于废学。必若上章夫子之言,然后为无弊也。”

 

编自:朱子《四书章句集注》

子夏,是孔子弟子,姓ト名商,字子夏。

上一个字解做好字,下一个字,是有德的贤人。

○易,是移易。

○竭,是尽。

○致其身,是委弃其身,不肯爱惜的意思。

○子夏说:“人之为学,只在纲常伦理上见得明白,才是根本切要的工夫。如人之见贤,谁不知好,但不能着实去好他。若使贤人之贤,而能移易其好色之心,大贤则事之为师,次贤则亲之为友,真知笃信,就如好好色的一般,则好善极其诚矣。人于父母,谁无孝心,但未能着实去尽孝,若使委曲承顺,尽那为子的道理,凡力量到得的去处,都竭尽而无遗,则事亲极其诚矣。事君不可以不忠,但人都自爱其身,则其忠必不尽。若能实心任事,把自家的身子,委弃于君,虽烦剧也不辞,虽患难也不避,一心只是要忠君报国,而不肯求便其身图,则事君极其诚矣。交友不可以不信,但轻诺者多,全信者少,若能诚心相与,但与朋友说的都是着实的言语,内不欺己,外不欺人,虽久远而不至于失信,则交友极其诚矣。这四件都是人伦之大者,而行之皆尽其诚,这就是见道分明,践履笃实的去处,学问之道不过如此。人虽说他未曾为学,我必谓之已学矣。若使未尝学问,而但出于资性之聪明,则不过一事之偶合,一时之袭取而已,岂能事事尽美,而厚于人伦如是乎。此可见古人之为学,皆用力于根本切要之地,而不专在于言语文字之末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子夏:卜商字子夏,亦孔子晚年弟子。

○贤贤易色:下字指贤人有才德者。上字作动词用,尊敬义。字有两读:一读改易,谓以尊贤心改好色心。一读平易,谓尊贤心平于好色心。今从前读。或说此四字专指夫妇一伦言,谓为夫者能敬妻之贤德而略其色貌。

○致其身,送达义、致其身,如致命致禀气,谓纳身于职守。事父母能竭其力为孝,事君能致其身为忠。

○四句分言夫妇、父子、君臣、朋友四伦。

○虽曰未学:其人或自谦未学,我必谓之既学矣。

上章孔子言学,先德行,次及文,故《论语》编者次以子夏此章。或谓此章语气轻重太过,其弊将至于废学。然孔门论学,本以成德为重,后人分德行与学问而二之,则失此二章之义矣。

 

【白话试译】  

子夏说:“一个人能好人之贤德胜过其好色之心,奉事父母能尽力,事君上能奉身尽职,交朋友能有信,这样的人,纵使他自谦说未经学问,我必说他已有学问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子夏:孔子弟子,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上一个“贤”字作动词用,是敬重的意思;下一个“贤”字是名词,指贤人或贤德而言。易,作轻易或替换讲,色指美色。

竭其力:竭尽自己的心力。

致其身:致、委致;致身、舍命献身的意思。

 

【疏解】

○孔门之学,以成就德行为目的,故若真正做到上面各点,其人虽未曾学问,而实则其学已成矣。故学习的目的在成德,博学于文,必约之以礼,多方学习,必求见于行事,即于伦理生活中作真实具体的践履。

○实则若能真实做到上面各点,其人必已对道德有充分之自觉,亦已下了很大之修养功夫。因贤贤易色,是生命不肯顺着自然欲望而下委放肆,而尊贤重德,这决非无定志,生命仍处于自然混沌状态的人所能做到。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这亦一定是能时常反省,慎独,如曾子般日三省其身,不断克己复礼的人才能做到。因只有自觉省察,才会真正竭尽其心以事父母君上。是以若能尊德及忠信孝弟,其人必以经过一番学习(这学习是广义的,对道德能明觉,能自觉地下克己的工夫,都是学习)。事实上是没有天生聪明睿智,不经自觉反省,便自然行道,自然能竭尽其心的人。所以子夏这番话,是表示德为本,知识才艺为末,及突显学以成德为终极目标之义,并非表示人可自然而然,不加反省自觉便可成德,更不是轻视知识。因德性实践之路途无穷无尽,其范围无限,在面对种种事时,必求妥善处理,使一切恰当得其所,由是而种种知识,皆需讲求。讲求知识,以使德行能通于人物,普之于家国天下,故孔子亦勉人学以致用,曰博学于文,曰“诵诗三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子路5)故儒学并不反对知识,而是要以德性为本为主,而以本贯末,以道德统知识,融学问于生命中,使成为道德践履,成人成物的通道。

○是以在道德心呈现时,人必因内在之良知之命令使一切得其所安,而多方讲求知识,但这并非是专为求知而求知。纯粹为求知而求知,是认知心的活动,并非德性心之呈现。而儒学的本质在成德,其讲学的重点在如何使人呈现其德性心,并不以纯粹求知为目的。所以儒学并非一般之经验之学,而是讲求人之所以为人之“人学”,这是普遍的,一切人都须明白的学问。是故儒学虽不排斥知识,而亦有求具备种种知识之要求,但其为学的本质并不与一般经验知识为同类,此处之分别是很清楚的。

 

编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三【德性的实践】(杨祖汉)第六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4月23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4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