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吟唱♫博约之歌——文礼书院院歌(附:以终为始——文礼书院院训碑铭解)

词:季谦先生王财贵教授)   曲:金蔚先生

琴:潘震  鼓:孙子龙  编钟:姚禄安  演唱:文礼书院雅乐团


 

文礼书院 院训碑
 

文礼书院院训

 

誓此身心 奉诸先圣

志道乐学 博文约礼

 

院训碑铭文

文礼书院 院训碑铭
 

嗟予小子 悃款拳拳

敬肃外内 兢翼惕乾

清明在抱 仁义在肩

退藏于密 对越在天

斯道常恒 殷忧启圣

斯学不磨 文周孔孟

毋我毋人 立心立命

保合太和 乃终有庆

颠沛造次 风雨弗迷

浩然充塞 日月可跻

川流山峙 花放鸟啼

相观莫逆 儒释道西

何思何虑 因是因非

高明广大 笃实光辉

视听言动 见显隐微

百体从令 万化攸归


以终为始——文礼书院院训碑铭解

 

季谦(王财贵)先生

 

院训由来

 

文礼书院的院训,在2013开学时便已拟定,但当时只有三句:誓此身心,奉诸先圣,志道乐学。后来书院的同学补上一句“以报师恩”。我在一次开学礼上曾解释过:这个师恩不是指某个老师的恩,而是千百年来古圣先贤的恩。

 

这次书院奠基要立一个院训碑,需要一个正式的院训,于是我把最后一句修改为“博文约礼”,以配合我们文礼书院的称号。

 

为什么要立这院训碑呢?因为奠基是书院建设的开始,而我们有一种千年的理想,期待书院能够永久地流传和永续地发展,所以在奠基开始时,我们一方面期待祝福,一方面必须有内在精神的基础和主轴来贯彻书院的教学,引领书院的发展,保证书院的成就。于是我就想到在奠基时把院训确立起来,作为书院精神的象征。所以这个院训是个目的,而奠基是个开始,《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人生万事,总是先有终后有始,奠基立碑之际,“以终作始”,是符合大学之道的。

 

院训大意

 

书院创设的目的是要继承古人讲学论道的传统——从唐宋明清以来,书院就是传道之所,所传之道就是圣人之道。其实圣人之道不是什么奇特的事,就是人生之道,本于人性,而人性是人人同有之性。所以圣人之道就是凡人之道,任何人之道。作为一个人,当然要走人生之道,而要走人生之道必须尽人的本性。要尽本性,一定要发出人人自己的诚意。《中庸》说“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孟子》说“尽其心者,知其性也”,就是要诚其意。诚意就是自己既然生而为“人”,就要勉励自己成为一个真正的“人”,这就要在“心性”上做工夫,尽人之心,尽人之性。

 

院训第一句话说“誓此身心,奉诸先圣”,就是要学生首先立下圣贤之志,把身心都奉献给先圣先贤,毫无保留。而所谓奉献给先圣先贤,其实就是奉诸于人人的本来之性,就是立志做一个人,尽其人性之道,成为一个真正的自己。但人毕竟是现实的存在,对道之向往,不是一般人容易有的,是要经过学习的。而且所谓道,不只是虚悬的空理,而是要实现于世界的,也就是“内圣”必包含“外王”,内圣是德修,外王则需才华,更需要学习了。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希望书院的学生不仅能志于道,并且能从“知学”进于“好学”,从“好学”进于“乐学”。

 

为什么“学”可以“乐”呢?因为学,可以充实自我,完成自我,“好学”本是人的天性,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为己之学正是出于一个人内在的自由。《孟子》说:“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当你所好的学是“有道”之学,就是你之所好与你的本来愿望相符合,那当然是可喜可乐的。相符合而到“至诚”,则可以尽己之性,可以尽物之性,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与天地参,实现人性之完满,那真的是乐莫大焉。

 

那么所乐何学呢?可分为两方面说,一面是博文,一面是约礼,博文约礼,就是“乐学”的内容。博文是学问的开展,广博地学习,约礼是生命的实践,系统的一贯。所谓的学问,包含古今中外,总天下的学问,我们都要面对,要去学习,吸收以后,进一步消化,乃至可以融会贯通——面对学习就是博文,消化融通就是约礼——这里要以判教的精神和能力,来统摄古今中外一切的学问,在这之前当然首先要博文,先博文才能后约礼。我们认为天下的学问都是从人性而发出,必定可以融通会归于人性。这叫做约礼。礼者,理也。约礼,就是约归于天理,也可以说是约归于“道”,这叫做“吾道一以贯之”。

 

古人对于礼的解释,本来就是“实践合宜”的意思。朱子在《四书章句集注》中注解礼是“天理之节文”,天地道理表现在人间,有节制又有文采。从思辨理性来看,礼可以说是思辨知识系统的一贯;从实践理性来看,礼是德性和德行的一贯。两个一贯合起来,成就一个完满的人格,实现了人类的本性,这就是文礼书院的目的。而且博文约礼不仅是立己,还包括立人,书院培养的学生,是要为时代、为世界负责任的。所以他必须“博文约礼”,有广博的学问以及切实的实践,期待他们学成之后,能开启人类理性之发展,促进人类幸福之永续。

 

我这样来勉励学生,希望它代代流传,所以立这个院训之碑。

 

箴铭体例

 

另外,我还为这个院训作了一篇铭文,刻在院训的碑阴,这铭文是为院训这四句话做解释,称为“训铭”。古人把文章分体例,铭跟箴是同一种文体,合称“箴铭”,箴铭之作,主要是规戒、褒赞,用以自勉勉人。所谓铭,就是要铭记于心,不仅刻在碑上,还要刻在心上,念兹在兹,如汤之盘铭,日新其德。后世作铭文,往往仿效《诗经》四字句的体式。我在《孝弟三百千》一书上选了汉人崔瑗的“座右铭”和裴子野的《女史箴》,是典型的例子。程明道曾作视听言动《四箴》,分“视听言动”四项意思,各作一段。我这个铭文就是仿照《四箴》的格式。本来院训只有四句,每句四字,共十六个字。我以两个字为一组,总共八组,对每组做四句的发挥,一共有三十二句,每八句为一段,每段用一个韵。

 

前面八句解释“誓此身心”,接下来八句解释“奉诸先圣”,再后面八句解释“志道乐学”,最后八句解释“博文约礼”。

 

铭文释义

 

“嗟予小子,悃款拳拳,敬肃外内,兢翼惕乾”,这是发挥“誓此”两字的意思,表达一种发誓的心情。警告这些后生学子要以悃款诚挚,兢兢业业,小心翼翼,朝乾夕惕的恭敬之心,立下进书院的誓愿。接下来,讲“身心”。“清明在抱”是说内在的心志要清明,“仁义在肩”是说外在的表现要仁义。向内体认本心之切,是“退藏于密”,向外敬畏性天之尊,是“对越在天”。

 

下面是发挥“奉诸先圣”四字,也是用了八句,前四句先解释“先圣”。圣人的生命就是德慧的生命,就是天道在人间的显现。道是永恒的,在历史的长河中,时代的风气有起有伏,但是天地之道并不因之泯灭。所以虽然有如商纣之无道,但很快就有另一代之圣人出现。这种合道的学问,就是圣人之学,圣人之学圣圣相传,成为道统,道不灭,圣人之学就不灭,所以说“斯学不磨”。圣人之学的典模,就是“文周孔孟”,代表外王和内圣,这种学问,就是文礼书院开设的目的所在。

 

再下面是解释“奉诸”两字,既然书院的目的如此,而诸位学子也是为此种学问而来,理当把全身心都要奉献出来。怎么做呢?在态度上要“毋我毋人”,毋我就包含了孔子所说的“毋意毋必毋固毋我”,要清空一切习气,不固执于自己,一切从理而行。“毋人”就是不要做“为人之学”,不为“表现”不为“成功”而学,这就是孔子所说“古之学者为己”的意思,求学,就是完成自己,真正的完成自我,也就完成了天道,与圣人同德了。

 

“立心立命”是取自张横渠的四句教,要“毋我毋人”才能“立心立命”,一个人能立心立命,就能以人德合乎天德,这样,就可以说是“保合太和”了,保住了阴阳的太和之气,成就了人生的价值,不愧于天地的造化。

 

“乃终有庆”,于是,人间就终于能达到可喜可庆的境界。“乃终有庆”一句是取自《易经·坤卦》:“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是要学生能效法地德,回归天德。

 

在后天八卦图中,东北是阳位,西南是阴位,而坤卦是阴卦居于西南的方位。坤卦如果处在西南,就和南方的离卦、西方的兑卦等在一起,这两卦也都是阴卦,这样群阴同在,好像志趣相投,但阴气结成朋党,并不是好的现象。所以坤卦应该“丧朋”,转到东北去,地德离开本位而与天德相通,地德不单局限于地德,从地德回归天德,才是天道创生的本意。

 

再来是讲“志道”,无论“颠沛造次”,都像大舜一样“风雨弗迷”,这样的志道,才算坚定。能够如此志道,就能“集义养气”,其气终于浩然而充塞于天地之间。这样的心志,即使“日月”之高,都可以“跻登”而至。《易经·乾卦·文言》说“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就是“唯天下之至诚,……可以与天地参”的意思。

 

接下来说“乐学”。“川流山峙,花放鸟啼”,文句取自阳明弟子王艮之子王东崖的一句话:“鸟啼花落,山峙川流,饥食渴饮,夏葛冬裘,至道无余蕴矣。”有动有静,自然而自在,这是乐的境界,乐的境界来自于学。王艮有一首乐学歌,说:“学是学此乐,乐是乐此学,不乐不是学,不学不是乐”,这个乐学的传统发自于孔子的“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是学良知,学人性,学而未至于乐,恐怕其学违离了人性,那是有问题的。

 

而乐学的工夫是“相观莫逆”,“相观”一辞来自《礼记·学记》,“相观而善”,互相学习,互相取法,而达于至善。“莫逆”出自《庄子》,“相视一笑,莫逆于心”,就是对人间所有的学问,皆无所违逆,吸收一切,包容一切。“川流山峙,花放鸟啼”是学习的态度,“相观莫逆”是学习的工夫,而学习的内容是古今中外所有的智慧,代表者是“儒释道西”。

 

“博文约礼”是“文礼书院”命名的来由,所以最后总合起来说。

 

“何思何虑”,一方面说,天下道理本来是一,还有什么思可思,还有什么虑可虑呢?一方面是说,天下道理无穷复杂,哪种思不可思,哪种虑不可虑呢?总之,天下的学问虽然“一致”,但是可以“百虑”,虽然“同归”,但是不碍“殊途”。所以劝勉学子,不可固蔽,而要“博文”,才能兼容并蓄,让“道并行而不相悖,万物并育而不相害”。

 

“因是因非”一句出自《庄子》,原意是说不立标准,不去评判,我这里借用这句话是表示“是者还其为是,非者还其为非”的意思。这样,既有广博的学问,又有恰当的判断。这样,学问的景象是“高明广大”的,学问的效用是“笃实光辉”的。

 

最后讲“约礼”。“视听言动,见显隐微”,是说“视听言动”都从隐微处显现为日常的行动。它的状态是“百体从令”。“百体”就是四肢百骸,就是人这现实的一身存在,孟子所谓的“小体”。“从令”是视听言动,四肢百骸,都服从天君之令,天君就是孟子所说的“大体”,也就是人的“仁心善性”。古人有句话说“天君泰然,百体从令”,这就达到孟子所说的“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达到“形色,天性也;惟圣人然后可以践形”的境界。

 

总结一句“万化攸归”,是引用《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的句意,说阴阳万物,都归到一个有道者的身心上,达到与天地同在的境界,这是书院传承的最高理想,也是儒者的最高理想,也是人类的最高理想。

 

本站编辑:澤之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声明:本音频,仅供学习交流,严禁用于商业用途,下载后,请于24小时内删除。

(3)
王财贵(季谦)的头像王财贵(季谦)作者
上一篇 2022年8月4日
下一篇 2022年12月2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