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诚体合释乾元|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1章<周濂溪“默契道妙”>第2节

 

第二节 以诚体合释乾元

 

周濂溪的著作不多,重要的是《通书》(又名易通),《太极图说》。《通书》开宗明义第一章,便以《中庸》之「诚体」合说《易传》之「乾元」「乾道」。

 

诚者,圣人之本。「大哉乾元,万物资始」,诚之源也。「乾道变化,各正性命」,诚斯立焉。纯粹至善者也。「元亨」,诚之通;「利贞」,诚之复。大哉易也,性命之源乎!

 

引号中各句,皆《易传》之言。周子以「诚之源,诚斯立,诚之通,诚之复」配合易传之言作解,这种合释,可谓天衣无缝。

 

《中庸》讲到天地之道时,有下列各语句:

 

天地之道,可一言而尽也。其无物不贰,则其生物不测。(二十六章)诚者物之终始,不诚无物。(二十五章)

 

诚则形,形则着,着则明,明则动,动则变,变则化。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化。(二十三章)

 

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二十二章)

 

「不贰」谓专精纯一,亦即是诚。「诚」本是真实无妄之意,是形容名词;而它所指的实体,则是天道。「生物」谓创生万物(生物之生,是动词)。「生物不测」,是说天道之创生万物,莫知其所以然,是神妙不可测的。「诚」字转为实体字,便名之曰「诚体」,诚即是体,亦即是天道。③

 

诚体生化万物,一切事物皆由诚而成始成终。在这成始成终的过程中,物得以成其为物,成其为一个具体而真实的存在。如果将这个诚体撤消,物便不能成始成终,而将归于虚无,故曰:「不诚无物」。

 

诚,能起创生、改变、转化,有生化万物的功能和作用,故能「形、着、明、动、变、化」。天道「至诚无息」,圣人与天合德,亦至诚无息,故能与天地同功而至于「化」。圣人之所以能化,是因为圣人能「尽其性」之故。常人未必能尽其性,故必须通过「诚之」的工夫,等到既复其诚,亦同样可以尽性,而达于「化」境。诚即是性(天命之谓性)。离此诚以言性,便是歧出,便将丧失天性。所以性与天道都只是一个诚体。(「性」与「天道」是形式地说,而「诚」则是内容地说。)

 

濂溪以《中庸》之「诚」说《易传》之乾彖之义,自然合拍,恰切无比。《中庸》与《易传》显发儒家形上智慧的思路,实在是相同的。

 

 

③《中庸》第二十章:「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之」,使之诚也。常人生命未至于「诚」,故须做「诚之」的工夫。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印行)。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10月1日
下一篇 2022年10月8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