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卫灵公第十五 第29章|总第408章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过而能改,则复于无过。惟不改则其过遂成,而将不及改矣。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过,是过差。

孔子说:“人之学问工夫,到精密的去处,其日用之间,岂能无一言之差,一事之失。但知道是自己的不是,随即改了,则可复于无过矣。若遂非文过,惮于悛改,则无心之差,反成有心之失。一时之误,遂贻终身之尤,其过将日积而不及改矣,可不戒哉?”

于此见人固以无过为难,而尤以改过为贵。故大舜有予违汝弼之戒,成汤有改过不吝之勇,万世称圣。帝明王者必归焉。自治者当以为法。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人道日新,过而能改,即是无过。惟有过不改,其过遂成。若又加之以文饰,则过上添过矣。

 

【白话试译】

先生说:“有了过失不改,这才真说得是过失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改正。

 

【疏解】

○这一章分辨过的两个层次。第一层次的过是指人遇到他存在上的限制,由于蒙然不知,遂无可避免地碰壁。当然,当人碰过一次壁,便可以增加一层对自己的了解,也开启了一点处事待人的智慧;以后再遇到同样的事,便不致再错,此之为“不二过”(雍也3)。但当第一次遇到,人对此尚属无知的时候,犯过依然是不可避免的。换句话说,人都是从犯过中去学习、去长进的。

正因在儒家的义理中,人的长进必包括绝对仁心的自我体证与对存在命限的彻底了解两面(且此两面亦实为一体),所以必须从过中去学,乃因非此便不足以自悟其有限。

○所以在孔门中,是不强求人无过的,孔子所要求于人的,只是改过。因为改过,便表示人已领受到上天对自己的一次提示,已藉此将自己原来混沌的生命多厘清一分。从这个角度看,那一次过,反而是给了我们正面的帮助;我们之改过,乃是成全了那一次过的价值呢!

○但相反的,如果犯了过而不改,那便是糟蹋了上天的提示,不能成全那一次过的意义而对不起那过了。而且,第一次犯过,是由于人存在的有限或无知,因此严格来说,人是很难为它负责的,但如果因不改而导致再犯,那便顿时是良心上的愧疚,而不能辞其咎了,所以说过而不改,才是真正的过。这可说是另一层次的过,不同于前者只是存在上的无奈,而实属于良心上的罪戾。我们应避免,也事实上力能避免的过,乃是这一层次的过。

○那么,如果同一类的过已二犯三犯,又怎么办呢?当然,重犯愈多,良心上的负担便愈重。因此还是拿出勇气,当机立断地承认己过,及早改正的好,以免愈拖下去,罪戾愈重,便愈难改了。原来人一过不改之后,便愈难去改,都因良心上的负担愈重,便愈不敢面对,愈想妄图侥幸,逃避过去;却不知良心的负担是遮掩不掉的,逃避只是饮酖止渴,将愈积愈重,终导人生于毁灭之路。所以孔子恳切指点出过不足畏,而“不改”本身才是大过。的确是当头棒喝,一语中的啊!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二【存在的命限】(曾昭旭)第十二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