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里仁第四 第7章|总第73章

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党。观过,斯知仁矣。”

○党,类也。

程子曰:“人之过也,各于其类。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尹氏曰:“于此观之,则人之仁不仁可知矣。”

吴氏曰:“后汉吴佑谓:‘掾以亲故:受污辱之名,所谓观过知仁’是也。”

愚按:此亦但言人虽有过,犹可即此而知其厚薄,非谓必俟其有过,而后贤否可知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过,是差失。

○党,是类。

孔子说:“凡人心术之邪正难知,而行事之差失易见。世之观人者,但知以无过为仁,岂知有过亦可以观仁乎?”盖人有君子,有小人。君子的人,存心宽厚,就有过失,只在那厚的一边,必不苛刻。小人的人,立心奸险,他的过失,只在那薄的一边,必不宽恕。其党类各自不同如此。人惟律之以正,而不察其心,固皆谓之过而已。若观人者,因其过而察之,则过于厚的,必是忠爱的君子,而其为仁可知矣!若过于薄的,便是残忍的小人,而其为不仁,又何疑哉!此可见取人者,固不可以无过而苛求,亦不可以有过而轻弃也。是道也,在人君尤所当知,盖人材识有短长,气质有纯驳。自非上圣大贤,孰能无过,顾其立心何如耳。小人回互隐伏,有过却会弥缝;君子磊落光明,有过不肯遮饬。故小人常以欺诈而见容,君子或以真率而得罪,是不可不察也。且如汉之汲黯,面折武帝,是他狂戆之过,然其心本是爱君;矫诏发粟,是他专擅之过,然其心本是爱民。仁者之过,大概如此。人君若以此体察群臣,优容小过,则人人得尽其用,而天下无才矣。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各于其党:党,类义。人之有过。各有党类,如君子过于厚,小人过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过厚、过爱非恶,皆不好学之过。

观过斯知仁:功者人所贪,过者人所避,故于人之过,尤易见真情。如子路丧姊,期而不除,孔子非之。子路曰:“年幸寡兄弟,不忍除之。”昔人以此为观过知仁之例。或引此章作观过斯知人,亦通。

本章“人之过也”,唐以前本“人”或作“民”,旧解因谓本章为莅民着言。如耕夫不能书,非其过,故观过当恕,即此观过之人有仁心矣。此实曲解,今不从。

又按:《论语》言仁,或指心,或指德。本章观过知仁,谓观于其人之过,可以知其心之有仁,非谓成德之仁。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的过失,各分党类。只观其人之过失处,便知其人心中仁的分数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过失、过错的意思。

 各于其党:党、指性质类别;各于其党,就是各自居于不同的类别,所谓不同的类别,朱注引程子的话说:“君子常失于厚,小人常失于薄,君子过于爱,小人过于忍。”

 观过:观察、省察过失。

 

【疏解】

 人所犯的过错各有不同,但可依人的生命气质或性情的不同而分类,如性情宽厚的人,他若犯过错,大多是过于厚;若是天性刻薄的人,所犯过错,便会是过于薄。因此从人所犯的过错,便可以知道那人的性情是怎样的了。如此解,是把观过知仁的知仁解作知人。这样的解释比较直接简单。若把知仁的仁字仍理解为仁德,则含意比较曲折,但亦可通。即在观人之过时,从其或过于厚或过于薄的过错中,吾人可当下把握到仁德的真正内容及涵义。人的过于厚或过于薄,是因天生气质之影响,使其行为不恰当,过于厚或过于薄都是不仁。可见仁德并不与气性感情为同类。仁固然不是刻薄,但亦不是气质的宽厚,及一般的好心肠,而是超越于气质的好坏的当然的善。它是体,是使道德活动成立的根据。人于作人处事时,如能不受气质性情的影响,而自觉反省,便可见事事都有其当然之义。吾人应遵此当然之义以行,若遵义以行,便能无过无不及。而此当然之义,乃于吾心之反省自觉时呈现出来的,并不是外于吾心的。若离开人的自觉心,亦无所谓当然之义。客观的事物本身并不能给出礼义,礼义是由人面对客观事物时心中所呈现之理所制定的。当人面对父时,自觉要好好侍奉他,于是便呈现孝之理,而产生孝行,若无自觉心之呈现,虽父母在前,孝之理及孝之行亦不会呈现。

因此仁亦是心,亦是理,是一切道德行为之本,故仁亦是体(本体)。仁体是超越的,它并不是生命感情,而是使生命感情的活动能合理中节地表现的本体。它并不是事,而是使一切道德的行事能成立的根据。它不是感情,但亦不离于感情。感情是属于气性的,各个人都有不同的感情表现,是特殊的,但仁则是普遍的、共同的。当仁心一旦呈现,便必会求及于一切人一切物,而被仁心所感照的人,亦必会为其所化,所谓“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旦践仁,人便超越其有限之形躯,而与天地万物相感通,呈现无限的意义。

 孔子所说的仁,便是这使一切德行得以成立,一切道德的理由此而生,又使人能即有限而无限的体。而当人观过时,从对过错的反省,很容易便会了解到这超越的仁体的意义。因明悟到过错之不仁之当时,仁便在人心中呈现,人对仁便能立即有所自觉。这样解释观过知仁,虽稍曲折,但相信并不悖于孔子之原义。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三【德性的实践】(杨祖汉)第十一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