鸠摩罗什与肇论大意|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三章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上)第三节

鸠摩罗什,祖籍天竺,其父移居龟兹。罗什幼习小乘,在沙勒遇大乘僧,受般若学。四十许至凉州(武威),居十七年,于公元四〇一年至姚秦(其前身为符秦)京师长安,公元四一三年卒,年七十一。(卒后七年,南朝刘宋开始,又十九年,北魏统一北方。)

 

罗什在长安广译经论,最重要者,经有大小品般若、金刚波若、法华、维摩、首楞严等。论有大智度论、中论、十二门论、百论、成实论等。又经十余年之讲论,使般若性空之真义大显于世。故佛学在中国之正式弘扬,当自鸠摩罗什始。

 

罗什门人甚多,最杰出者为僧肇(公元三八四——四一四年),京兆人,后罗什一年卒,年三十一。(与二十四岁卒之王弼,同为天才型之人物。)

 

僧肇所作“物不迁论、不真空论、般若无知论”,世称肇论。(另有涅槃无名论,似系伪托)。罗什见其般若无知论,曰:“吾解不谢子,辞当相揖耳。”肇论说理极精熟,尤显“文妙”。然就实义看,则只是几个基本观念之反覆引申。

 

(一)“物不迁论”:

 

其主旨在说明万法无来去无动静(去来动静,只是假相,与八不中道(不常不断、不去不来)意同)。

 

(1)“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此数句乃谓静于动中求,即动以求静。

 

(2)“虽静而常往,故往而弗迁;(止而无止,静而无静,无迁流。)虽往而常静,故静而弗留。(往而无往,动而无动,非定止。)

 

总之,即动即静(非动非静),实无迁流(迁流乃假相)。然其意不在证明事物之“常”,而在破除往来变化之观念(不从正面表,乃从负面遮)。时空变化与动静本身,皆非实有(乃假有),由此反显法性真如实无生灭来去可说。

 

唯其论证,是将时间拆成“今、昔”二态,又将“物”(空间之物类)与“今、昔”二态关联在一起以辩说不往不来。既已落于时(今昔)(物类),则有来往动静,就此说不来不往,必显诡辩相。

 

实则,依“缘起性空”之义,即可证成“不迁”之意(法性(空)不迁流)。由因缘生起,即可直接分析出定相不可得,只是如幻如化,当体即空。要说法有来去,有动静,亦只是如幻的来去动静。看似决定的去来相、动静相(幻起之相),只是由于不了悟一切法是因缘生而幻起的执著而已。执著的假相非真,故说“物不迁”(观空破执)

 

按:儒者谈玄,可免诡辩相。如周濂溪言“物”与“神”之动静云:“动而无静,静而无动,物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神也。动而无动,静而无静,非不动不静也。物则不通,神妙万物。”周子之说,义理层次,何等分明;文字表达,何等平实而明确。

 

(二)“不真空论”:

 

此论以“不真”界定“空”。“空”即是“不真”,此亦《中论》“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凡因缘生,即无自性,无自性则法空。

 

“不真空论”中有“缘起故不无,待缘而后有”之句,不无,故有(假有)。“而后有”亦指幻相之假有。这二句是要诠表缘起性空之义,显示“空”非“无”义,亦非“有”义。(空,非无非有。格义时期,以无为空,乃不究竟者。)盖一切法依因待缘而起现,既起现则并非“无”而是“有”。但依因待缘而起现的“有”,是无自性而当体即空的,故此有并非实有,只是如幻有,所以说为“不真”。

 

此如幻而不真的一切法,《中论》名为“假名有”,假名非实,当体即空,故僧肇以“不真空”为论题。此论与“物不迁论”,皆发挥般若学缘起性空之义。二文只是一义之展转引申。(不真故为空,性空故不迁。)

 

(三)“般若无知论”:

 

此论另起一义。盖般若学在客观方面所肯定的中心论旨是“缘起性空”,而“般若智”则是在主观方面所肯定的一种特殊之心能,是佛菩萨透过实践的进路,所呈现的殊胜之智慧。

 

般若智不同于一般认知的主体。主客对列的认知活动,乃双方互为限制者,故有滞执。有滞执故为惑取之知。而般若智则“虚不失照”,“照不失虚”。般若有虚的体性,有照的功能作用。而其照不著于物,不滞执于物,故照而不失其虚。而且其照又能就因缘所生的一切法,而证显其实相(空)

 

般若之知,无有知相,故曰“般若无知”(知而无知,无知之知)。僧肇之辩说,皆是分析地必然的。(本身自含,不假外求,故不是理论,而是引申)。由于义理精熟,故能反覆申说以成文。实则多说少说皆无所谓。(佛家多说,故侈大富。儒圣少说,故平实简易。)要者能相应于大乘般若学之中心思想而著论。故罗什许为“中土解空第一”。

 

鸠摩罗什与肇论大意|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三章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上)第三节

 

 

③据鸠摩罗什之师承,应为龙树之五传弟子:龙树——提婆——罗睺罗——宾迦罗——须利耶——罗什。

④缘起法,无自性,自性空,自性空即法性空,是谓当体即空。若只从“心、物”说空,则仍属“偏空”(观空而不开假,如小乘)或“执空”(执空之过与执有等,知其一不知其二故也)。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7月10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