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道安与六家七宗|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三卷第三章佛教在中国的传衍(上) 第二节

西晋亡,中国分裂,南方是东晋,北方是五胡十六国。佛教在北方以般若学为主流。其最重要的人物,先为释道安,后为鸠摩罗什。

 

道安(西元三一二~三八五年。三一七年东晋始,三八三年淝水之战)首先以释为姓,其学以般若为主,又倡导静虑、静定之禅定工夫,整理戒律,注释经论。他是佛图澄之弟子,澄善诵神咒,尝显神异以感化石勒石虎。而道安“无变化伎术以惑常人之耳目,无重威大势以整群小之参差,而师徒肃肃,自相尊敬。”(引自印顺法师《中国佛教史略》,实乃智凿齿与谢安书信中语。有此肃肃自重之师徒,故佛教终能大行于中土。有真人而后有真事,信然。)中年时,道安在荆襄分张徒众,往各地弘化。晚年,在长安译经。是中国佛教史上极为重要之人物。

 

佛教传入中国,最初只依附神仙方伎,活动于宫廷民间,至魏晋玄学兴起,成为接引佛教教理之津梁。佛学乃渐次进入中国士人之心灵。于是出现“格义”,以中国之思想(老庄易理)比拟配合,以说般若性空之义。道安早岁亦用格义。中岁以后,谓“先旧格义,于理(佛理)多违”,弃而不用。然“六家七宗”之中仍有道安。兹略作介述:

 

(一)本无宗——以道安为主。谓“无在万化之前,空为众形之始”(有生于无,幻起为有)。以为“人之所滞(执著),滞在末有(现象),若托心本无(缘起性空),则异想(随现象而起之意念)便息”。“一切诸法,本性空寂(法性空),故云本无”。其说大体以“无”与“空”为同一事。

 

(二)本无异宗——以竺法深(琛)为主。谓“从无出有,即无在有先,有在无后,故称本无”。“壑然无形,而万物由之而生也。有虽可生,而无能生万物。故佛答梵志,四大从空而生”。此宗与本无宗共为一家。

 

(三)即色宗——以支道林(名遁,公元三一四——三六六年)为主。支著即色游玄论,以为“色不自色(色法无自性),虽色亦空(法性空),即色是空,非色灭空。”意谓一切现象皆无实在性,色即是空,不待色灭而后为空。(空是色法之性,实相妙色,妙色无色,毕竟空。)另有“但空粗色,不空细色”之说,有小乘论之倾向,盖小乘教中之异说也。

 

(四)识含宗——以于法开为主。谓“三界长夜之宅(住即执著),心识(流转活动)为大梦之主(变幻无常,心识为之主),今之所见群有(万勿现象),皆于梦中(幻化)所见。其于大梦既觉,长夜获晓,则倒惑灭识,三界都空。是时无所从生,而靡所不生(无生之生)。”此宗受早期(无著、世亲之前)识变观念之影响,有唯识学之倾向。与般若性空之义不相应。

 

(五)幻化宗——以释道壹为主。谓“世谛之法,皆如幻化,是故经云,从本以来,未始有也”。此宗以一切现象为幻化,唯“心神犹不空”(在起作用),故可修道、隔凡、成圣(成菩萨、成道)

 

(六)心无宗——以支愍度、竺法温为主。法温谓“有、有形也,无、无像也。有形不可无,无像不可有”。“无心于万物(心不涉万物),万物未尝无(法是有、假有)。经中说诸法空者,欲令人心体虚妄不执(不执虚妄以为有),故言无耳”。此是就禅定一面说空(无心于万物),以为空只是一境界,而不涉对象,所谓“内止其心(心无),不空外色(色法非无)”是也。

 

《世说新语》谓支愍度与伧道人(修道之僧人,非指道士)渡江时,“共立心无义”。依刘孝标注:“种智(观法之智)之体(以无为体),豁如太虚,虚而能如(虚灵知觉),无而能应(无而能应,有则相抵触,不能应矣),居宗之极,其唯无乎”。其论似道家。此宗当以竺法温之说为主。

 

(七)缘会宗——以于道邃为主,谓“缘会故有(因缘和合),名为世谛,缘散故无,称第一义谛。”此是以缘会解释万法皆空。但只重在说现象之空(色法空、析法空),与般若性空(法性空、体法空)尚有间。

 

以上六家七宗,大体以玄学、形上学之观念,说般若性空之教。此种初期试探之说,只有过渡之历史意义,并无本质之义理价值。虽名为宗,实则不成其为宗派。

 

①符秦后期,兵掠荆襄,道安被迫至长安。

②三界,谓:(1)欲界(心理欲望领域)。(2)色界(物质领域)。(3)无色界(心识领域)。不复见色(受、想、行、识,四无色)——所谓三界之分,并非事实上的截然之分,乃人生境界之分。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北学生书局)。

(1)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2年7月9日
下一篇 2022年7月16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