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里仁第四 第3章|总第69章

子曰:“唯仁者,能好(hào)人,能恶(wù)人。”

○好、恶,皆去声。

○唯之为言独也。

盖无私心,然后好恶当于理,程子所谓“得其公正”是也。

游氏曰:“好善而恶恶,天下之同情,然人每失其正者,心有所系而不能自克也。惟仁者无私心,所以能好恶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惟字,解作独字。

○仁者,是纯乎天理而无一毫私意的人。

○好,是喜好。

○恶,是憎恶。

孔子说:“好善恶恶,天下之同情也。人惟心有私系,是以好恶鲜有当于理者。独是那仁人,其心至公而无私,故有所好也。必其人之贤而可好者,而后好之。好,当于理而无私,这才是能好人。有所恶也,必其人之不肖而可恶者,而后恶之。恶,当于理而无私,这才是能恶人。”

夫好人恶人惟仁者能之,可见人当以仁为务,克去已私而后可。至于人君之好恶,其于进退用舍关系匪细,尤不可不先纯其心于仁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此章,语更浅而意更深。好人恶人,人孰不能?但不仁之人,心多私欲,因多谋求顾虑,遂使心之所好,不能真好。心之所恶.亦不能真恶。人心陷此弱点,故使恶人亦得攘臂自在于人群中,而得人欣羡,为人趋奉。善人转受冷落疏远,隐藏埋没。人群种种苦痛罪恶,胥由此起。究其根源,则由人之先自包藏有不仁之心始。若人人能安仁利仁,使仁道明行于人群间,则善人尽得人好,而善道光昌,恶人尽得人恶,而恶行匿迹。人人能真有其好恶,而此人群亦成为一正义快乐之人群。主要关键,在人心之能有其好恶,则人心所好自然得势,人心所恶自不能留存。此理甚切近,人人皆可反躬自问,我之于人,果能有真好真恶否?我心所好恶之表现在外者,果能一如我心内在之所真好真恶否?此事一经反省,各可自悟,而人道之安乐光昌,必由此始。此章陈义极亲切,又极宏远。极平易,又极深邃。人人能了解此义,人人能好恶人,则人道自臻光明,风俗自臻纯美。此即“仁者必有勇”之说。

人心为私欲所障蔽,所缠缚,于是好恶失其正,有好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者,此又不能好之一征。惟仁者其心明通,乃始能好人恶人,此又“仁者必有知”之说。知勇之本皆在仁,不仁则无知无勇,恶能好恶?并好恶而不能,此真人道之至可悲矣。

本章当与上章连看。不仁之人,处困境,不能安。处乐境,亦不能安。心所喜,不能好。心所厌,不能恶。循至其心乃不觉有好恶。其所好恶,皆不能得其正。人生种种苦痛根源,已全在此两章说出。能明得此两章之涵义,其人即是一智人,一勇者。然此两章陈义虽深,却近在我心,各人皆可以此反省,以此观察他人,自将无住而不见此两章陈义之深切著明。

 

【白话试译】

先生说:“只有仁者,能真心地喜好人,也能真心地厌恶人。”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当“唯独、只有”的意思。

 能好人,能恶人:“好”,音hào,作动词用,是“喜好”的意思,但此处是就“是非善恶的判断”而言。“恶”,音è,作动词用,是“厌恶”的意思,也是指“是非善恶的判断”来说的。

 

【疏解】

 一个仁心发用自作生命主宰的人,自能好善恶(wù)恶(è)。好恶而说“能”,可知不是自然反应的感性层次,而是是非判断的理性层次。此一理性是道德实践的理性,而不是认知思辩的理性。

 好恶有两个层次,一个是感性层次,如爱好茶道,而不喜欢喝咖啡,这个好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说不上何者为是,何者为非;另一个是理性的层次,如好好人,恶(wù)恶(è)人,也就是好善恶恶,这是有道理好讲,有是非可说的。好善恶恶是是,反之则非。

  “能”是说能判别是非,能判别是非,就是所谓的义,义要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只有仁者,才能判别是非,是义的道德判断,根源在仁心。

 孔子另章云:“我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里仁6)此中好仁者,是好善,恶不仁者,是恶(wù)恶(è),足见好恶是善恶判断的理性层次,是有道德实践的庄严意义。“仁者”,是道德的主体,“能好人”与“能恶人”是道德的实践,“未见好仁者,恶不仁者”,是说人人有仁,却未能用力在道德的修养与承担上。总要仁心发用,才能好好人,恶恶人,担当人间的是非。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一【人生的理想】(王邦雄)第十六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