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卫灵公第十五 第38章|总第417章

子曰:“有教无类。”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类,是等类。

孔子说:“人性虽同,而气禀或异。其中有智的,有愚的,有贤的,有不肖的,种种不齐。然君子之心惟欲使人人皆复于善而后已。”

智的,愚的,贤的,不肖的,都是一般样教训化导他,何尝分别等类,而有所拣择于其间哉?盖天地无弃物,圣人无弃人。故尧舜之世,比屋可封,文武之民,遍为尔德,亦有教无类之一验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人有差别,如贵贱、贫富、智愚、善恶之类。惟就教育言,则当因地因材,掖而进之,感而化之,作而成之,不复有类。孔门富如冉有、子贡,贫如颜渊、原思,孟懿子为鲁之贵族,子路为卞之野人,曾参之鲁,高柴之愚,皆为高第弟子,故东郭惠子有“夫子之门何其杂”之疑。

 

【白话试译】

先生说:“人只该有教化,不再分类别。”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疏解】

○以上五章(编按:颜渊23;里仁26;宪问29;卫灵公815)讨论了平行的朋友间以德性提携互勉的相交之道;以下五章(编按:卫灵公39;述而7824;子罕8),让我们再进一步讨论师弟间以道相传授相启导的相交之道。

此其间,基本上仍是以尊重受教者的人格与自由为要义。乃因此所谓教,不是教授知识技术,而是启发德性人格上的真理。而这真理无他,仍是人人都有的仁心善性而已。这仁心善性因为是人人都有的,所以没有人不可受教;换句话说,克就这一点人的本质而言,所有人都是同一类而有异于禽兽;因此,在人之中不应更有阶级、种姓等等贵贱的差别,德性人格的教育乃对一切人而开放。孔子这一点平等的精神,后来乃凝成孟子“人皆可以为尧舜”(告子下2)、“人人有贵于己者”(告子上17),荀子“涂之人可以为禹”(性恶)的见解。降及后世,更成为中国人普遍的人生信念。所以佛教东传,国人也特重发扬人人都有佛性,众生皆可以成佛之一义。及宋明儒彰显儒学,王阳明更主“圣人可学而至”,“草木瓦石都有良知”,也都无非是德性平等一义的发挥。

○当然,有教无类的平等观念毕竟是就德性人格的启发教育而言的,至于知识教育,就与智力的高低、气质的偏向有关,而当各有所裁成,而非可简单地说有教无类了。这一点分辨,是应该首先予以厘清的。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五【师友的交遊】(曾昭旭)第十一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