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卫灵公第十五 第03章|总第382章

子曰:“由,知德者鲜(xiǎn)矣!”

○鲜,上声。

○由,呼子路之名而告之也。

○德,谓义理之得于己者。

非己有之,不能知其意味之实也。

自第一章至此,疑皆一时之言。此章盖为愠见发也。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孔子呼子路之名而告之说:“义理之得于心者谓之德,非实有是德者,不能知其意味之真也。若人而至于知德,则性分之乐,充然自足,倘来之遇,何所加损。凡小而是非毁誉,大而用舍行藏,极而死生祸福,皆无足以动其中矣。顾今之人,能知德者几何人哉!”

夫子此言,盖为子路愠见而发,所以深警之,使其勉进于德也。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此章旧说多疑为“子路愠见”而发。然有告子贡多学一章间断,自不当通为一时事。此章只是孔子告子路,言知德之人难得。德必修于己而得于心,非己之实有之,则不能知其意味之深长,故知者鲜也。

【白话试译】

先生说:“由呀!对于德,知道的人太少了。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孔子弟子子路,名仲由。

:音xiǎn,少的意思。

 

【疏解】 

○据朱子说,这章应是孔子在陈蔡绝粮时说的。孔子在陈蔡之间绝粮时,跟从他的弟子都饿病了,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问道:“君子也会有遭遇这般困境的时候吗(君子亦有穷乎)?”孔子答:“君子当然会有面临困境的时候,但他仍然会坚守着原则,不改变他的操守;但若是小人,一到这时候便无所不为了。”(小人穷斯滥矣!)(卫灵公2)以孔子这样的才德兼备的君子,竟然不为世人所容,而遭此厄运,真是太不公平了。而且,以孔子这般的为了天下苍生而栖栖遑遑,席不暇暖,而竟毫无效果,且多次遭困,那坚守原则又有什么必要呢,于是子路心中对孔子之道不免有怀疑。

○孔子便马上点醒他,说就是因为君子坚守原则,不肯委曲顺俗,阿谀媚世,所以才会失意。但即使面对困境,君子仍然是坚守原则,不变所守的,因为这坚守原则,践仁修德本身便有绝对的价值,不会因境况的顺逆而增减其价值,所以君子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里仁5)。即使不为世人所知,而困厄不通,仍不肯变其所守,这正是君子之所以为君子的地方。

○但能真正对德性有了解的人实在太少了,世人都以现实上的功利为唯一值得追求的价值,为了利,无所不为,什么原则都可抛弃。而真正知道德性本身便具有无可比拟的价值,肯绝对遵循道德律令,而不会因遭遇上的困阨不通而改变这遵行道德律令的行为的人,实在太少了。所以孔子对子路说:“知德者鲜矣”。这是对子路作郑重的告诫,要他不可因为一时遭遇上的困阨而对道德产生怀疑。

孔子在别处曾说:“中庸之为德,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雍也29《中庸》曾引此语,并加说明,曰:“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中庸》第四章)其实道德如同饮食一样,乃是人生的常道,但能真正知德的人,实在太少了。不真正的去作道德实践,即若不能只以义不义来决定事情的作或不作,而不考虑利不利,人便不能真知德。那不是知解的事情,而是要以践履去契会的。只有切实的依德而行,人的本心才会呈现,只有人的本心呈现,人才会知德,只有保持本心,人才不会因遭遇的不顺遂而改变其践德之行。

○后来子路在卫国任官,遇上魏国国君蒯聩父子争位的乱事,子路因忠于所职而罹难,临终时帽缨被打断,他自语说:“君子死,冠不免。”于是拾起冠帽戴上,结缨,然后去世。这不因面临生死大变而稍疏怠懈,只要还有一口气在,仍自觉地守礼践德的表现,真可说是“知德”的了。这和曾子的临终易箦,可谓是先后辉映。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三【德性的实践】(杨祖汉)第廿一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0)
知世分子的头像知世分子编辑
上一篇 2021年5月27日
下一篇 2021年5月2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