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赐也,女(rǔ)以予为多学而识(zhì)之者与(yú)?”
对曰:“然,非与?”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子曰:“赐也,女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与?”
○女,音汝。识,音志。与,平声,下同。
○子贡之学,多而能识矣。夫子欲其知所本也,故问以发之。
对曰:“然,非与?”
○方信而忽疑,盖其积学功至,而亦将有得也。
曰:“非也,予一以贯之。”
○说见第四篇。然彼以行言,而此以知言也。
○谢氏曰:“圣人之道大矣,人不能遍观而尽识,宜其以为多学而识之也。然圣人岂务博者哉?如天之于众形,匪物物刻而雕之也。故曰:‘予一以贯之。’‘德輶如毛,毛犹有伦。上天之载,无声无臭。’至矣!”
○尹氏曰:“孔子之于曾子,不待其问而直告之以此,曾子复深谕之曰‘唯’。若子贡则先发其疑而后告之,而子贡终亦不能如曾子之唯也。二子所学之浅深,于此可见。”
○愚按:夫子之于子贡,屡有以发之,而他人不与焉。则颜曾以下诸子所学之浅深,又可见矣。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识字,解做记字。
○贯,是通。
○子贡之学,多而能识,而于道之本原处,尚未能悟,故孔子呼其名而告之说:“赐也,汝见我于天下事物之理,无所不知,岂以我为件件穷究,事事学习而记识于心,故能如此乎?”子贡对说:“事物之理,不学则不能知。夫子之多知,故必由于多学也。”既而又忽疑说:“事物之理无穷,夫子虽好学,亦岂能一一而周知?”意者别有简易切要之方,无事子多学而识之者欤?盖子贡学将有得,故方信而忽疑也。孔子乃晓之说:“我多学而识者也。盖天下义理,虽散见于事物之中而实统具吾心。吾惟涵养此心,使虚灵之体不为物欲所蔽,则事至而明觉,物来而顺应,自然触处洞然,无所疑惑。譬之镜体清明,则虽妍媸万状,自照见之而无遗;权衡平审,则虽轻重万殊,自称量之而不爽。盖一以贯之者也。若欲一一多学而识之,则事理无穷,而闻见有限,用力愈劳,而去道愈远矣,岂吾之所为学者哉?”
○按:一贯之旨,即尧舜以来相传心法,非子贡学将有得,孔子亦未遽以语之也。学圣人者,宜究心焉。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多学而识:识,记义。孔子常教弟子博学于文,弟子遂疑孔子当是多学而记识在心者,故孔子试以此为问。
○然,非与:与,疑问辞,同欤。子贡初答曰然,随即自疑,因复问。
○一以贯之:贯,穿义。一以贯之,如孔子言诗,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言礼,曰:“礼,与其奢也宁俭。”又曰:“殷因于夏礼,周因于殷礼,虽百世可知。”此等皆所谓一以贯之。惟诗礼之上,犹有贯通此诗礼者。多学,即犹言下学。一贯,则上达矣。上达自下学来,一贯自多学来。非多学,则无可贯。如云:“文武之道在人,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夫子焉不学。”是其多学。又曰:“文不在兹乎”,则又一以贯之矣。故求一贯,须先多学。多学当求一贯,不当专务多学而识,亦不当于多学外别求一贯。
○本章一以贯之,与“孔子告曾子章”一以贯之,两章“之”字所指微不同。告曾子是吾道一以贯之,“之”指道。本章告子贡多学一以贯之,“之”指学。然道与学仍当一以贯之。道之所得本于学,学之所求即在道。学者当由此两章再深求孔子一贯之义始得。谓孔子告曾子者其义深,告子贡者其义浅,因孔子之言而可以测曾子、子贡两人所学之深浅,则殊未见其诚然。
【白话试译】
○先生说:“赐呀!你以为我是多学了而一一记在心的吗?”子贡对道:“是呀。(随又说)不是吗?”先生说:“不是的。我是在此多学中有个一来贯通着的。”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赐:孔子弟子子贡,命赐。
○女:同汝,第二人称代名词,此处指子贡而言。
○识:音zhì,是记住的意思。
○一以贯之:意思是用一个基本原理,以贯通万事万物的道理。
【疏解】
○上一章孔子说“默而识之”,即于事事物物中默察其理,体会此道,而不只是记取经验知识。当然亦必通过经验知识,但道并不就是经验知识。此章孔子对子贡加以提醒,要他不可以为知识经验便是道,要他不可顺着经验知识的无穷而追逐下去,而要回到自己生命上来。吾道一以贯之的一贯之意,牟宗三先生言之甚明,其言如下:
一、不离经验之学而必消化经验之学以转为自己的智慧,决非只“多学而识之”,停于荀子所谓“杂而无统”者。此为“一贯”之直接意义,乃与“杂而无统”相对扬。亦是“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之意。
二、一贯之实即仁道,体现仁道之真实而落实之工夫为忠恕。
三、德性生命之精进上之一贯,即是践仁以知天,孟子所谓“万物皆备于我,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此为内圣之一贯。
四、仁教必涵摄政治上最高原则,此即“超越的自由主义”,物各付物,顺个体而顺成之“敞开之原则”。此为内圣外王之一贯。然此一贯只是器识上的,不必亦不能限于一人而为之。”(《心体与性体》(一)页二六九至二七零)
子贡回答孔子说:“然,非与?”即表示他一向都落在经验知识的追逐中,亦以此来了解孔子,比起曾子的“唯,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里仁15)之答,是差之远矣。子贡为人非常聪明,亦最佩服孔子,且与孔子的感情最深(孔子死,子贡庐墓六年),孔子亦对他时加提点,但传孔子之道的,却是“参也鲁”的曾子,而不是“赐也达”的子贡,可见聪明有时非特不足以明道,且会是明道的障碍。陆象山有一段话言之至为深切:
○若子贡之明达,固居游、夏之右;见礼知政、闻乐知德(语见孟子公孙丑上第二章)之识,绝凡民远矣;从夫子游如彼其久,尊信夫子之道如彼其至。夫子既没,其传乃不在子贡,顾在曾子,私见之锢人,难于自知如此。曾子得之以鲁,子贡失之以达。天德己见消长之验莫着于此矣。(《象山全集》卷一与胡季随书)
○又:关于子贡之困限,请参看“气质之困限与成全”章。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三【德性的实践】(杨祖汉)第十七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