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注疏之 学而第一 第2章|总第2章

有子曰:“其为(wéi)人也孝弟(tì),而好犯上者,鲜(xiǎn)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tì)也者,其为(wéi)仁之本与?”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弟、好,皆去声。

○鲜,上声,下同。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

善事父母为孝,善事兄长为弟。

○犯上,谓干犯在上之人。

○鲜,少也。

○作乱,则为悖逆争斗之事矣。

此言人能孝弟,则其心和顺,少好犯上,必不好作乱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与,平声。

○务,专力也。

○本,犹根也。

○仁者,爱之理,心之德也。为仁,犹曰行仁。

○与者,疑辞,谦退不敢质言也。

言君子凡事专用力于根本,根本既立,则其道自生。若上文所谓孝弟,乃是为仁之本,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也。

程子曰:“孝弟,顺德也,故不好犯上,岂复有逆理乱常之事。德有本,本立则其道充大。孝弟行于家,而后仁爱及于物,所谓亲亲而仁民也。故为仁以孝弟为本。论性,则以仁为孝弟之本。”

或问:“孝弟为仁之本,此是由孝弟可以至仁否?”曰:“非也。谓行仁自孝弟始,孝弟是仁之一事。谓之行仁之本则可,谓是仁之本则不可。盖仁是性也,孝弟是用也,性中只有个仁、义、礼、智四者而已,曷尝有孝弟来(编注:曷同何)。然仁主于爱,爱莫大于爱亲,故曰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编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有子,是孔子弟子,姓有,名若。

善事父母,叫做;善事兄长,叫做

○犯,是干犯。

○鲜,是少。

○作乱,是悖逆争斗的事。

有子说:“天下的人莫不有父母兄长,则莫不有孝弟的良心。人惟不能孝弟,则其心不和不顺,小而犯上,大而作乱,无所不至矣。若使他平昔为人,于父母则能孝,尽得为子的道理,于兄长则能弟,尽得卑幼的道理,则心里常是和顺,而所为自然循礼,若说他敢去干犯那在上的人,这样事断然少矣。”夫犯上,是不顺之小者,且不肯为,却乃好为悖逆争斗大不顺的事,天下岂有是理哉!夫人能孝弟而自不为非如此,可见孝弟之当务矣。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务,是专力。

○本,是根本。

○为仁,是行仁,

有子又说:“天下之事,有本有末,若徒务其末,则博而寡要,劳而无功。所以君子凡事只在根本,切要处专用其力。根本既立,则事事物物处之各当,道理自然发生,譬如树木一般。”根本牢固,则枝叶未有不茂盛者。本之当务如此。则吾所谓孝弟也者,乃是行仁之本与。盖仁具于心,只是恻怛慈爱的道理(编注:怛,dá,恻怛既恻隐),施之爱亲近长,固是此心推之仁民爱物,亦是此心。人能孝弟,则亲吾之亲,可以及人之亲,长吾之长,可以及人之长,至于抚安万民,养育万物,都从此充拓出来,而仁不可胜用矣!然则行仁之本,岂有外于孝弟乎!学者务此,则仁道自此而生矣!《孝经》孔子说:“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此天子的孝也。”有若之言,其有得于孔子之训欤?

 

编自:张居正《四书直解》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乃孔子晚年来从学者。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

○好犯上者鲜矣:上,指在上位者。犯,干犯。好,心喜也。鲜,少义。

○作乱:乱,谓逆理反常之事。

○务本:务,专力也。本,犹根也。亦始义。

○本立而道生:孔子之学所重最在道。所谓道,即人道,其本则在心。人道必本于人心,如有孝弟之心,始可有孝弟之道。有仁心,始可有仁道。本立而道生,虽若自然当有之事.亦贵于人之能诱发而促进之,又贵于人之能护养而成全之。凡此皆赖于学,非谓有此心即可备此道。

○为仁之本:仁者,人群相处之大道。孝弟乃仁之本,人能有孝弟之心,自能有仁心仁道,犹木之生于根。孝弟指心,亦指道。行道而有得于心则谓之德。仁亦然,有指心言,有指道言,有指德言。内修于己为德,外措施之于人群为道。或本无“为”字。或说以“为仁”连读,训为行仁,今不从。

按:《论语》有子、曾子二人称名,或疑《论语》多出此两人之弟子所记,或是也。孟子谓“子夏、子张、子游,以有若似圣人,欲以所事于孔子事之,曾子不可而止。”则有子固曾为孔门弟子所推服。《论语》首篇次章,即述有子之言,似非无故而然。

孔子教人学为人,即学为仁。《论语》常言仁,欲识仁字意义,当通以《论语》全书而细参之。今试粗举其要。仁即人群相处之大道,故孟子曰:“仁也者,人也。合而言之,道也。”然人道必本于人心,故孟子又曰:“仁,人心也。”本于此心而有此道。此心修养成德,所指极深极广。由其最先之心言,则是人与人间之一种温情与善意。发于仁心,乃有仁道。而此心实为人性所固有。其先发而可见者为孝弟,故培养仁心当自孝弟始。孝弟之道,则贵能推广而成为通行于人群之大道。有子此章,所指浅近,而实为孔门教学之要义。

 

【白话试译】

有子说:“若其人是一个孝弟之人,而会存心喜好犯上的,那必很少了。若其人不喜好犯上,而好作乱的,就更不会有了。君子专力在事情的根本处,根本建立起,道就由此而生了。孝弟该是仁道的根本吧?”

 

编自:钱穆《论语新解》

【注释】

有子:孔子弟子,名若,鲁人,相貌与孔子相似。

孝弟:“孝”是子女对待父母的正确态度, “弟”音tì,与“悌”」,是弟对待兄长的正确态度。

好犯上:“好”音hào,“犯上”冒犯长上。

作乱:做出悖理乱常的事。

未之有也:是“未有之也”的倒装,意思是绝对没有这样的事情。

:音义同欤,句末语气词。

 

【疏解】

○人而孝弟,则其为人必性情深挚,自然不好犯上作乱,此意易明。“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与?”似是说,孝弟是仁之本,但仁是一切德行之所以成立之根本,故仁应是本、孝弟不能取居于仁之上而为仁之本。故应说孝弟是行仁之本。即孝弟是仁心呈现发露的最原初的表现,仁心呈现,必及于物,且一定于最亲近的亲长处表现,故孝弟是行仁之始。这面对父兄而孝弟,乃是伦理常行,亦是最切近、最亲切的生命活动。如于此处加以启迪培养,便可达之于天下,由亲亲而仁民爱物。《大学》云:“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人之能仁民爱物,必因其能亲亲,他是以亲亲的心推而广之,才能真正仁民爱物。于亲亲时,人的仁心便具体呈现,仁心具体呈现,人才能本此心以达之四海。而若人不能亲亲,则于最切近,最当亲爱之对象亦不能爱,其为人必为麻木不仁,其仁心必不曾具体呈现,如是又如何能真心仁爱天下人天下物?故儒家所言的仁,虽是理性的,普遍的爱,但必肯定仁心是由近而远,由亲而疏地实现的。此中亲疏厚薄之差别,必须保留,不然的话,仁心便没有具体落实呈现之处。且人若是舍其亲长而不爱敬,而却博爱天下,其人必为虚伪矫情之徒,其博爱天下,亦必不是纯粹的,别无动机的,即一定是伪的,其作为亦必不能久。

○后来墨家倡兼爱,基督教言博爱,虽似较儒家所言之仁更显超越普遍之相,其实皆缺乏了儒学之由亲亲之孝弟之表现以培养仁心,使其由近而远地推广之义。不能于孝弟处正视其为仁心之原初发露,又如何能对仁心有具体真切的明觉了解?对仁心无真切之明觉了解,仁心又如何可普遍而及于一切?如植物之苗芽不被培养,又何能生发长大?所以“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是最切近,亦是最真实的话。人必于亲长处行其孝弟,于所应厚处能厚,才能通达于外,而使道能普遍实现。故不能据此便谓儒家之仁爱是只限于伦理,为偏狭而不普遍之爱。且若不正视仁心之由亲而疏由近而远之呈现次序,不于仁心发露之原初根本处培养启迪,生发使大,而直接言兼爱天下,或博爱一切人,乃是不真实的空话,且是不能实行的。若是勉强人一定要如此实行,乃是率天下而伪也。

 

注:以上选自《论语义理疏解》(台湾鹅湖出版社印行)之主题三【德性的实践】(杨祖汉)第八条

编辑排版:澤之/其嘉

录入校对:澤之/其嘉

(视频号:@泽之读经)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4)
泽之的头像泽之编辑
上一篇 2021年4月21日
下一篇 2021年4月22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
搜索一个关键词,开启您的儒学自学之旅……
(点击底部搜索菜单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