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学南传的线索|蔡仁厚《中国哲学史》第4卷第4章<伊川义理转向与洛学南传>第7节

程氏门下有二大弟子,一是谢上蔡(良佐,字显道),一是杨龟山(时,字中立)。南宋初期的洛学,主要便是通过他二人而传下来。二程门人论学,大体皆顺明道的纲领走。上蔡以“觉”训“仁”,龟山就恻隐说仁,以“万物与我为一”说仁之体,固然明显地本于明道,就是论及致知格物穷理,亦不取伊川“能所对立”之方式,没有以“知”认“所知”的认知的意义。龟山言“中”,主张验之于喜怒哀乐未发之际。这是静复以见体,亦即逆觉体证的工夫。此仍然是明道义,而与伊川论中和之意不同。胡安国曾说,龟山之见在《中庸》,并指说这是“自明道先生所授”。可见程门高第实是遵循“以明道之义理纲维为主的二程学”而发展。

 

不但谢杨二人如此,即使专师伊川的尹和靖,亦只守一个居敬集义工夫,而并未顺着伊川所开发的泛格物论以为“学的”。因为内圣成德之教的本质工夫,本不在于格物而穷理。一直要到朱子出来,舍明道而极成伊川之学,才落实于《大学》讲即物穷理,终于转成另一系统。但亦因此而显出其中的问题性,所以先有湖湘学者之致辩,后有象山之相抗。关此,见后章。兹先述洛学南传之二支。

 

一、上蔡湖湘之学

 

胡安国初任湖北荆门教授,杨龟山来接替他的职事,二人从此相识。后再出任湖北提举,谢上蔡正在湖北应城做知县。安国尊师道,特请龟山写介绍书,以高位修后进之礼与上蔡相见而问学。此后并常有书信往返,故安国之学,“得于上蔡为多”。(黄梨洲语)

 

安国以春秋学名于世,对于洛学而言,他的功绩在于学脉之护持与承续。而真能消化北宋诸儒之学而有所发明的,是安国的少子胡宏(五峰)。五峰少年时,曾随长兄致堂问学于龟山,后数年,二程门人侯仲良避乱荆州,五峰又奉父命从之游,这是他早年与洛学的直接渊源。后来他优游衡山二十余年,“玩心神明,不舍昼夜”,“卒开湖湘学统”。(全祖望语)

 

五峰著《知言》一书,确能上承北宋前三家之规范而继续开发,对于明道“识仁”之旨,体之尤为真切。故曰“欲为仁,必先识仁之体”,“一有见焉,操而存之,存而养之,养而充之,以至于大,大之不已,与天同矣。此心在人,其发现之端不同,要在识之而已”。就良心发现之端而警觉之,这正是逆觉体证的工夫。从逆觉体证之充塞上,以彰显仁心之本来如此的真体,则其永恒遍在,“与天同矣”,人能彰显仁心真体,便是“仁者”,便是“大人”。明道云“学者须先识仁,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五峰承之,从逆觉以言“识仁之体”,亦可谓之善于绍述了。五峰门人胡广仲、胡伯逢等对于上蔡“以觉训仁”之义,亦颇有发明,可见明道、上蔡言仁之旨,甚为湖湘学者所郑重。

 

二、龟山闽中之学

 

龟山少上蔡三岁,而后三十二年卒,所以龟山门人亦远较上蔡为盛。黄梨洲说“龟山门下,豫章最无气焰,而传道卒赖之”。又引刘蕺山之言曰:“学脉甚微,不在气魄上承当。证之豫章而益信。”罗豫章是一个笃志躬行人。他从学龟山,抠衣侍席二十余年,推研义理,必欲到圣人止宿处。他教人最切要的工夫,即是于静中看喜怒哀乐未发时作何气象。这静复以见体的体证工夫,是豫章真得力处。

 

豫章门人李延平,与龟山、豫章同为福建南剑州人,人称南剑三先生。他二十四岁游学于豫章,自后家居四十余年,箪瓢屡空,怡然自适。其学亦以“观喜怒哀乐未发之大本气象”为入道之方。黄梨洲以为这是“明道以来,下及延平,一条血路”。朱子亦说“此乃龟山门下工夫指诀”。

 

朱子二十四岁初见延平,二十九岁再一见,三十一岁始正式受学,又三年而延平卒。延平不讲学,不著书,赖朱子之扣问,录为《延平答问》,其学始见知于世。但朱子后来终于直承伊川而另走蹊径,对于延平之学实不相契。论者虽说“龟山三传而得朱子,而其道益光”。实则,龟山闽中一系,只到延平而止。

 

朱子既云“罗先生之说,终恐有病”,对延平之教,亦以偏于静而表示不满。对龟山亦时有微辞。对于明道虽加推尊而又说其言太高。他真能契切于心而无不愉悦者,只伊川一人而已。所以朱子实只承接伊川而光大之。朱子学之博大,直日“朱子学”可耳。不必目之为闽学。龟山一系不必因朱子而始立,朱子亦不必附于龟山豫章延平之门而始大。(朱子当然是延平弟子,此处只就义理之脉传而言。)伊川朱子是一系,而龟山南剑一支,实属明道一脉。

 

三、逆觉体证的二种形态

 

洛学南传,分二支结集于延平与五峰,二人皆精到中肯,而能开出确定之工夫入路。

 

(1)延平主静坐以观喜怒哀乐未发前之大本气象,是“超越的逆觉体证”。这是静复以见体,是慎独工夫所必函者。

(2)五峰就良心发现处,直下体证而肯认之以为体。这是顺孟子“求放心”与明道“识仁体”而来。这是“内在的逆觉体证”。

 

静坐以与现实生活隔离一下,此隔,即是超越;不隔离现实生活而“当下即是”,此便是内在。超越的体证,与内在的体证,同是逆觉工夫,亦可以说是逆觉的两种形态。

 

在南宋理学分系之前,一方面有延平、五峰同时开出逆觉体证的两种形态(皆属纵贯系统);一方面又有朱子承伊川而开出即物穷理的横摄系统。可知儒家内圣成德之教,不但内涵充沛,而其义路亦确能不偏不倚,坦坦康平。

 

编辑排版:其嘉

 


蔡仁厚《中国哲学史》总目录及索引

 

【本站推荐】

 

公 开 课 |(36小时)零基础儒学入门自学课程

家长必学|儿童读经教育入门——读经教育六小篇

 

本文作者:蔡仁厚,转载自:《中国哲学史》(台湾学生书局印行)。

(0)
蔡仁厚的头像蔡仁厚作者
上一篇 2024年2月10日
下一篇 2024年2月17日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
扫码关注
扫码关注
分享本页
返回顶部